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高教資源共享 大陸北清大VS.台灣大學系統◆文/寧鳴生《交流雜誌109年4月號第170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共享單車、共享房間、共享辦公室……共享時代來臨,連高教資源也可以共享!受到歐美各國影響,兩岸大學紛紛採用「聯盟」制,不但大學之間課程可以互選、學分互認,甚至教師還可以跨校教學、跨校合作研究及指導研究生。近期北大與北京清華宣布互相開放部分大學部課程並互認學分,更引發關注。

強強聯合 雙子星大學 不再糾結龍頭
2020年1月,大陸兩所龍頭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宣布互相開放部分大學部課程並互認學分,北大開放27門課,包括《漢書》導讀、理想國、發展心理學、邏輯導論、中國歷史地理、西方美術史等;北京清華開放12門課程,以理工科為主,包括工業系統概論、製造工程體驗、人工智慧技術、生物醫學電子學、系統與計算神經科學等知名課程。大陸媒體笑稱:「再也不用糾結上北京清華還是北大了」。
北清互相開放優質課程,被認為是「強強聯合」。兩校是大陸大學的「雙子星」,學科設置各具特色,北京清華的理工科優勢突出,而北大的文科具有傳統優勢,互相開放課程可互補優勢;過去兩校學生如果對某堂課有興趣,只能去旁聽,現在互相開放課程讓旁聽「蹭課」制度化,給兩校學生更多課程選擇的空間,既有利於完善知識體系、開闊視野,也有助於促進學生交流。

武漢7校資源共享20年
這不是大陸大學首次嘗試資源共用。早在1999年,武漢地區7所直屬大陸教育部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簽訂聯合辦學協議,7校學生從大二開始可以跨校跨學科輔修第二學位,修滿50個學分並完成畢業論文者(註:大陸大學部必須寫畢業論文),可獲雙學位證書,被稱為「一張錄取通知書,可上7所名校」。該模式遠比跨校選課力度大,前者最多做到了互認學分,而後者則可以獲得輔修其他學校的學位。
武漢7校聯合辦學甚至走在政策前頭。2005年大陸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提到,「學生可以根據校際協議跨校修讀課程。在他校修讀的課程成績(學分)由本校審核後予以承認」。一些高教資源較豐富的大陸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逐漸展開多種跨校學習模式,依合作緊密程度的不同可分為最普遍的跨校選課(把各校特色課程供他校學生選讀)、跨校輔修、交換生以及線上課程共享。但是各校幾乎都只有做到可以互選通識課程,沒有達到武漢7校聯合辦學那樣的合作程度。

10年前台灣高教聯盟 如雨後春筍
台灣的高教資源共享也大約起於同時。2008年教育部核定新竹清華大學、新竹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及陽明大學成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是台灣第一個大學系統。毋庸置疑,4所學校都是頂尖大學,但也都有規模過小、學門不完整的缺憾;如果不併校,最好的辦法就是資源共享,而目前陽明已經決定和新竹交大整併。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合作的項目相當廣泛,除了共享圖書及貴重設備資源、合辦講座之外,還互相承認學分、跨校修讀輔系或雙學位、聯合招生、合聘教師、校際轉系、合辦跨校研究所及研究中心、跨校國際合作、跨校國際學位學程等等。2020年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也將加入台聯大系統。
此後「大學系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2011年有中山、中正、中興、成大等成立的台灣綜合大學系統,以及台北大學、北科大、北醫、台灣海洋大學等成立的台北聯合大學系統,台北市立大學等7校成立的台灣教育大學系統;2012年有中國醫藥大學等6所中部學校成立的中台灣大學系統,佛光大學等5所宜花東大學成立的泛太平洋大學聯盟;2016年有東吳等12所私立大學成立的優久聯盟。
其中最重要的是2015年由台大、台科大、台師大成立的「台灣大學系統」,由於各個成員都實力堅強、專業領域頭角崢嶸而備受注目。這也是台灣首個大學系統在碩博士班聯合招生。台灣大學系統可以跨校選課、學分互認,還實質共享圖書資源、商家折扣、交通車等。

新冠病毒來襲 夥伴學校風雨相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必須面對各種從未發生過的困境,包括如何整合防疫資源、統籌防疫人力等;最困難的是過去聊備一格的遠距教學,一下子要真槍實彈上場,如何備齊軟體、硬體,是相當艱鉅的挑戰,沒有任何一校能夠單打獨鬥。在這非常時刻,大學系統已經不只是資源共享,更是實質的夥伴關係。例如「台灣大學系統」共用「NTUCOOL」數位教學平台,已有659門同步或非同步課程,可供1萬3450人修課;優久聯盟也宣示共享防疫資源和遠距教學平台,並表示「只要一校有難,其他11校決不袖手旁觀」。
高教資源共享,目前幾乎已經成了一種流行,但我們要回過頭來問:這究竟是一種權宜之計,還是一種趨勢?比較中肯的答案應該是,兩者都是。

發源地歐洲 學分互認為了統合
看看學分互認體系的發源地—歐洲的情況。歐洲歷史、地理環境錯綜複雜,語言文化各異,長久以來,各國高等教育體系相當不同,導致跨國求學及人才交流時諸多不便。1989年,歐盟在一個名為「伊拉斯莫世界之窗」計畫底下設立「歐洲學分互認體系」,它是一個學分轉換機制,根據該體系,1學年要修60個學分(約1500到1800小時),大學部學生修滿180到240學分就可拿到學士學位;碩士生修滿90到120學分就可拿到碩士學位。現在幾乎所有歐盟國家都加入學分互認體系,這套辦法台灣學生赴歐洲留學時同樣適用。
「歐洲學分互認體系」原本是用來使歐洲高等人才流通,進一步促進歐洲統合,在政治上有很強的現實性。但實施之後,各國發現透過各自優勢學科共用教學資源,有效促進大學校際交流,對高教領域的合作是一種有益嘗試。大學「大而全」的時代過去了,「可以使用,但不需要擁有」,高教資源共享使得各校可以心安理得「小而美」。

共享時代 品保機制很重要
當然大學共享資源也有其侷限。舉例來說,武漢7校聯合辦學持續20年之後,2019年暫緩,大陸教育部規定未來聯合培養單位只能在證書上註明,不能再單獨發放學位證書。這是因為此前有學生為了多拿一張學位證書而選擇容易的學科、靠背書就能拿到學分等情況,從培養學生的角度,背離了聯合辦學的初衷。
又如同「歐洲學分互認體系」也被發現,學分之間過度簡單的換算,沒有認真考慮到各個學科和校系的差異,以及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分品質等深層次的問題。這使得高教資源共享的同時,必須確認各個成員的教學研究品質。品質保證機制在共享時代變得非常重要。
無論如何,跨領域不分科系的複合型人才,已經是目前高精尖領域的人才需求;高教資源共享正是這種需求之下最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不需要散盡千金到處挖人,導致激烈的師資競賽,也不需要各校重複開設低品質的課程,用合作共用的方式促進大學的學科建設,合理分配學科建設的資源,就能獲得最大的人才培養效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