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當美中貿易協議遇上新冠病毒◆文/吳孟道(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 )《交流雜誌109年4月號第170期(歷史資料)》

2020年,隨著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拍板,紛擾多時的國際貿易爭端,終於暫時止歇。原本各界預期,2020年將是全球經貿否極泰來的一年,沒想到中國大陸突然冒出一隻名為「新冠肺炎」的黑天鵝,不只吹皺中國大陸經濟一池春水,也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高盛、摩根史坦利等在內的國際各主要預測機構及投行,紛紛下修2020年中國大陸及全球經濟成長率,而美國聯準會(Fed)更在3月初召開臨時會,一舉將基準利率調降2碼至1%~1.25%,可見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之衝擊,已遠超出市場想像。

貿戰灰犀牛蠢動 新冠黑天鵝不會消失
當全球目光焦點都鎖定在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身上時,不能忽略的是,即使美中雙方已互簽協議,但美中貿易戰這隻灰犀牛其實仍在背後蠢蠢欲動。原因不難理解,若仔細檢視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文本,可以發現內容雖然林林總總、涵蓋層面極廣,包括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宏觀經濟政策以及匯率問題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最終條款等8個章節,但造成雙方爭端持續擴大的根本性問題,如不公平的競爭條件與環境、以國家力量補助產業發展、甚至涉及到國家政經體制變革的層面,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文本中,幾乎都未被提及。
這也意味著,當新冠肺炎疫情這個短期衝擊逐漸淡化後,美中雙方勢必得重回貿易談判桌,上述具有高度歧異且難以達成共識的談判項目,無疑會再次浮上檯面、無法迴避。而這是否又會讓本已和緩的氣氛,重新燃起對抗意識,進而衝擊全球經貿?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機率著實不低。畢竟目前看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似乎只是雙方重拳互擊後,回合鐘聲響起的一個喘息點,並無法真正讓人感受到戰火停歇的氣息。

關稅讓美中付出慘痛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從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文本可以清楚看到,中國大陸在智慧財產權侵權、強制技術移轉、擴大進口、金融服務開放及操控匯率問題等各方面,幾乎都做出大幅讓步,但在縮減關稅議題上,卻未得到美國相對應的回應,仍有2500億美元以及1200億美元出口至美國商品得分別支付25%及7.5%關稅。這也讓外界普遍認為,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簽署,對中國大陸來說,基本上是一份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誠然,就關稅角度來看,高達3700億美元出口至美國商品仍必須繳納高額關稅,確實會影響中國大陸的出口競爭力,也會對內部經濟造成龐大壓力。但另一方面,關稅對美國的影響,也不純然會像川普說的,百利而無一害。原因很簡單,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稅收的開徵,都會扭曲市場資源配置與個人經濟行為,進而降低生產效率並添加額外成本。
根據Amiti、Redding、Weinstein 3位經濟學家在2019年3月針對美國進口價格數據所做的研究,美國對中國大陸課徵的前三波2500億美元關稅,幾乎所有關稅成本都被轉嫁到美國企業及消費者身上,完全不是如川普所說的,全由中國大陸出口商負擔。而且,這些關稅不只讓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每個月得多付出約30億美元的稅負成本,整體社會也得承擔高達14億美元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
而IMF 2019年6月利用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所做的調查也發現,美國前三波關稅加徵前後,來自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的跨境價格幾乎沒有變化,但同一時間,美國進口商支付的進口價格卻快速攀升,幅度幾乎等同關稅。這意味著,因關稅導致的進口商品成本上升,根本就是由美國進口商全部吸收並轉嫁給消費者。尤有甚者,日前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亦公開表示,美中貿易戰與關稅加徵等不確定性,已讓美國經濟掉了0.3%,且家庭收入平均也減少580美元。
這都突顯,即使美中已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高達3700億美元的進口關稅,仍在傷害中國大陸與美國的經濟、企業與消費者。換句話說,表面上川普贏得風風光光,但背後賠上的可能是美國多數企業利潤、消費者福利、甚至是整體經濟表現,代價著實不小。

貿易協議可能倒逼 中國大陸加速改革步調
不容否認,為時兩年多的貿易戰,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傷害,已遠超出想像,這或許也是中國大陸願意妥協、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關鍵所在。畢竟面對龐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大陸確實需要一點喘息空間。不過,若從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轉型的角度來看,貿易協議對中國大陸也不全然是負面影響。特別是在協議文本中,明白要求中國大陸必須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禁止強制技術移轉行為、加快金融市場開放以及增加匯率政策透明度等,其實都是中國大陸在自身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想做卻還未做到的事。透過協議的簽署,顯然可讓這樣的改革步調加快,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例如在加強智慧財產權維護及禁止強制技術移轉方面,近來中國大陸不只在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知識產權法庭」、全面受理有關侵害智慧財產權的上訴案件,也特別針對外商投資修改原有不合時宜的外資三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並重新制定一部全新的《外商投資法》,為外商投資提供基礎性的法律保障。而在加快金融市場開放部分,不論是外資准入條件、持股限制或業務經營範圍,也都有著一系列清楚明確的市場開放宣示與措施。更不用說,人民幣近期相對其他新興市場貨幣的強勢表現,也間接佐證人民銀行並未操控匯率來強化其出口競爭力。
上述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大陸確實可能藉著貿易協議之名,行倒逼改革之實。也就是說,短期來看,這雖然不利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改革勢必得付出成本),但長期而言,這卻是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好機會。畢竟自2010年大陸政府提出十二五規劃後,經濟、產業及區域結構調整,一直是大陸經濟政策的核心。只是,美中貿易戰的爆發,讓這樣的改革步調亂了套。如今隨著貿易協議的簽署,在外部壓力稍微舒緩下,或許可以讓中國大陸找回原本的改革步調,這無非也是北京當局最想看到的結果。

新冠肺炎將是短期最大變數
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美中雙方原本已經打好的如意算盤,充斥諸多不確定性與變數。以擴大貿易為例,協議中中國大陸允諾美國將於兩年內新增2000億美元的商品進口,但這次疫情對中國大陸經濟衝擊遠遠超乎想像,企業復工情況不如預期,且產能利用率始終無法快速提升,導致斷鏈危機揮之不去。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大陸是否還有餘力達成上述承諾,無疑是個大問號。
日前美國財政委員會主席Grassley就公開表示,考量疫情可能對中國大陸經濟產生巨大衝擊,美國需要給中國大陸留些餘地。此外,在協議文本的「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這一個章節,第7.6條第二款明白規定如因自然災害或其它雙方不可控的不可預料情況,導致一方延誤,無法及時履行本協議的義務,雙方應進行磋商。以當前疫情的嚴重程度來看,確實無法排除美中雙方重新磋商、調整協議內容的可能性。
但無論如何,作為長期影響變數,美中貿易談判顯然還是左右未來全球經貿走勢的關鍵所在,不會因新冠肺炎這個短期衝擊而有所改變。這或許也是主政者最該留意的。畢竟不管是美國或中國大陸,都是台灣不可或缺的重要貿易夥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