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企業如何落實 淨零減碳的目標◆文/陳詩豪(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五所副所長)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於1992年通過、1994年生效後,全球開始關注氣候變遷以及溫室氣體排放議題,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t),提出全球平均升溫目標2℃以內,並以限制升溫1.5℃為預定目標;2021年COP26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要在2030年前強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如甲烷)減量行動,並完成《巴黎協定》的國際碳市場規則。這顯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是國際共識。截至2022年8月,全球已有139國承諾淨零排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甚至是達到淨零排放,已是國際必然趨勢。

電力結構大幅調整 綠能投資成主流

在2050年淨零排放的趨勢下,能源系統將徹底轉型,根據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1推估,2050年全球電力約88%來自再生能源,其中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約占70%;其餘大部分是來自核電約7.7%。

為達淨零,短期內要大規模投資所有可能的潔淨能源及高效率技術,並大力推動綠色創新,如再生能源、電動車與節能建築改造,推估至2030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將需要約4兆美金。綠能產業投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2019年全球再生能源直接或間接相關工作人口約1,146萬人,較2018年1,098萬人增加48萬人,其中以太陽光電和生質能最高,分別達375萬人和358萬人。

2021年IEA(國際能源署)發布「全球能源部門淨零排放路徑」報告指出,2050年淨零排放目前尚在示範或原型階段技術,淨零排放情景中,略低於40%的減排量來自低碳技術普及;55%的減排量既需要低碳技術的導入,也需要公民及消費者的參與,例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或購買電動車;其餘8%的減排量則來自於行為改變和材料利用效率提高,從而減少能源需求。

政府已宣示2050淨零排放,未來將由能源轉型走向淨零轉型。能源轉型方向為展綠、增氣、減煤、非核,係以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為主軸,目標2025年達成20-30-50潔淨能源發電結構與非核家園願景。國發會並提出2050淨零轉型規劃路徑,2050將以60%~70%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配合火力加CCUS(碳捕抓封存再利用)以及森林碳匯等方式,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全球進入碳定價時代

碳定價是推動減碳最重要的經濟誘因工具,透過碳費(稅)徵收,有帶動減碳技術及相關產業發展等多重效益。碳費、碳稅,以及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皆為國際間常用的碳定價工具,可以將排碳外部成本內部化,提高綠能使用與產業節能誘因,引導廠商減碳。

至2022年4月,全球有68個已實施及3個即將實施碳定價制度的國家,包括37個碳稅,34個ETS,管制約全球23%的溫室氣體排放。臺灣亦被世銀列入已考慮課徵費(稅)國家。

碳交易價格與碳排放數量息息相關,全球主要ETS市場碳交易價格已明顯上升,淨零排放情景下IEA推估碳價將逐年上漲,漲幅可觀;反之,化石能源價格將明顯下降。

未來企業生產勢必需要進行碳排放的盤查驗證。企業生產活動於國內將要支付碳稅(費)或是ETS價格。產品出口將依照出口地支付當地市場的碳關稅或邊境調整稅。因此,碳排放量高低將衝擊廠商之競爭力。

歐盟「碳邊境調整制度」(CBAM)是最關鍵的影響制度,歐盟2023年起試行階段將要求進口納管產品申報產品碳含量;長期歐盟將逐步擴大產品納管對象,並可能帶動其他國家加入實施,碳成本納入生產考量是必然趨勢。

企業可採行的減碳策略

臺灣電力排放係數較高,可能衝擊競爭力。依照經濟部模擬,在淨零排放情境下,2025年及2030年的電力排放係數(公斤CO2e/度)分別為0.388及0.299。;蒐集日本與韓國相關目標發現,日本推估2025、2030之電力排放係數分別為0.365、0.250;韓國則為0.350、0.268,可見臺灣的排放係數較高,未來產品出口勢必要負擔較高碳關稅,可能影響競爭力,企業自行盡量減碳成為重要措施。

(一)製造業

依產業別推動製程改善、能源轉換與循環經濟等三大減碳策略,逐步建構企業減量能力。

1.製程改善

短期以設備汰舊更新及導入智慧節能管理為主,長期則朝氫氣技術開發應用及含氟氣體削減等創新技術發展。

2.能源轉換

短期以擴大使用天然氣及生質燃料為主,長期則朝百分百使用綠電及無碳能源應用。

3.循環經濟

短期以原料替代、使用固體再生燃料(SRF)及能資源整合為主,長期則朝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CCU)等突破性創新技術開發應用。

(二)服務業

依產業別推動設備或操作行為改善、使用低碳能源、商業模式低碳轉型、綠建築等減碳策略。

1.設備或操作行為改善

老舊設備(如空調與冷藏設備、燈具等)汰換,改善空調系統設定等操作行為改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2.使用低碳能源

油類或氣類的能源需求,應逐步改用低碳能源,如電動車、太陽能光電板、太陽能熱水器等。

3.商業模式低碳轉型

導入智慧科技及淨零排放技術(如智慧物流);導入智能設備(如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辦理綠色消費推廣活動。

4.綠建築

建築應選擇符合綠建築隔熱相關標準。

規劃減碳路徑落實目標

全球淨零趨勢下,歐美國家即將課徵貿易碳稅,如歐盟CBAM、美國CCA;國際品牌客戶開始重視碳排議題,要求業者提供用電、用水資料給國際客戶參考。

此外,環保署、能源局列管排碳和用電大戶;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碳盤查及查證;立法分階段徵收碳費,最快2024年實施。這些內外壓力都促使業者必須規劃減碳路徑落實目標。有些企業也自我要求,自主提出減碳倡議,申請SBTi減碳目標審核;或在永續發展下,揭露公司ESG或CSR的作法及資訊。

(一)碳管理策略

碳管理策略成為企業最重要工作,投資者也會向企業施加壓力,要求減少碳足跡,抓住綠色增長的機會。企業必須將減碳與業務運營融合,從而產生實質影響,提高企業價值。

碳量度是碳管理的基礎,量度碳足跡可以協助機構建立一個可供後續比較的基準線,並識別減排的機會,包括碳排放相關的溫室氣體查證(ISO 14064)及產品碳足跡(ISO 14067)認證體系。

(二)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訂定減量目標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是由聯合國全球盟約及國際減碳倡議組織(CDP)等單位共同發起,為響應《巴黎氣候協定》目標,藉由科學方法計算在特定公司的合理減碳額度。

參與這項目標,長遠來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除了讓人們知道企業正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外,亦可幫助公司推動創新,建立信譽與彈性。

(三)內部碳計價、自我督促

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被視為促進企業自身低碳轉型的有效工具。已有多家國際企業積極採用內部碳定價方法,藉以改變內部員工行為朝低碳化、完備未來投資方案評估與降低企業未來可能遭遇的法規風險。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對未來資本投資進行規劃與檢視;二是管理可能的財務或法規風險;三是找出企業機會調整發展策略。

(四)零碳、負碳與購碳

提升能源效率外,設置再生能源、採行負碳技術,實行碳抵銷(Carbon Offset)減少外部的碳排放,抵銷本身的碳排放,如植樹造林、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等。

2050淨零排放已是國際趨勢,碳管制亦已成事實,未來市場碳經濟將成為主宰力量。臺灣目前已提出淨零藍圖與減碳路徑,相對其他國家,因為能源稟賦差異,未來的挑戰仍高。因此,企業必須採行更積極減碳作為,方能在國際市場中保有競爭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