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全球升息對國際貨幣及臺灣經濟之影響◆文/吳大任(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

2020年全球各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影響下,生產與消費等經濟活動急遽下降,引發經濟衰退危機。2021年初疫苗問世,各國陸續進行疫苗施打與經濟解封,全球消費與貿易需求開始回升。然而,新變種病毒疫情干擾使全球供應鏈斷鏈與缺船、缺櫃等貨物運輸問題難以紓解,許多產品與零組件供給發生嚴重短缺現象。加上各國央行在疫情嚴峻期間採取過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推波助瀾,2021年第2季起全球物價開始呈現上漲趨勢。

2021年6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5%,至2022年2月已達7.91%,俄羅斯軍事入侵烏克蘭更將3月CPI年增率推升至8.56%。美國聯準會為對抗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於2022年3月宣布升息1碼,啟動全球升息循環。隨後在5月升息兩碼,6月、7月、9月、11月各升息3碼,12月再升息2碼,累積升息幅度高達17碼,聯邦利率升到4.25%~4.5%區間。然而,3月後CPI年增率仍維持在8%以上數月,直到10月才緩降到7.7%,11月再降到7.1%。

各國貨幣競貶難煞車

聯準會大幅升息使美國公債殖利率快速攀升,衡量美元與歐元、英鎊、瑞士法郎、瑞典克朗、加拿大元及日圓6種主要貨幣匯率變化的美元指數,自2022年1月3日96.226上升至9月27日高點114.188,上升幅度高達18.67%。亞洲國家貨幣亦多對美元貶值,臺幣兌美元匯率自2022年1月3日27.64貶至10月31日32.25,貶值幅度14.30%。同一期間,人民幣兌美元自6.35貶至7.3,貶值幅度13%;日圓兌美元自115.3貶至148.68,貶值幅度22.45%;韓圜兌美元自1193.36貶至1425.57,貶值幅度16.29%。

日本央行沒有跟進美國升息,繼續維持寬鬆貨幣供給,因此日圓在亞洲主要國家中貶值幅度最大。韓國央行自2021年8月起共升息9次,最近一次為2022年11月升息1碼,累積升息幅度為11碼。臺灣央行則在2022年3月跟進美國升息1碼,6月、9月與12月各升息半碼,累積升息幅度為2.5碼,大幅升息的韓圜貶值幅度卻超過小幅升息的臺幣。另外,中國人民銀行為減低國內房地產企業與區域金融機構債務違約風險,2022年不但沒有跟進美國升息,甚至採取降準、降息等寬鬆貨幣政策,但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幅度低於臺幣、日圓與韓圜。由此可見,一國貨幣兌美元匯率變動情況未必只受到本國利率與美元利率間利差的影響。

通膨影響 美消費力緊縮

通膨迫使美國家庭支出增加,聯準會升息進一步推升有貸款家庭的利息支出。在嚴重通膨及貸款利率短期內大幅調升壓力下,許多美國家庭所得扣減維持基本生活水準與借貸本息還款等必要支出後,所剩無幾。這些家庭在購買手機、筆電或腳踏車等非必要消費產品的預算隨之減少。觀察美國消費資料可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轉趨嚴重時,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年增率在2020年4月衰退15.35%,直到2020年第4季才由負轉正,並在2021年4月因疫苗施打與經濟解封一舉升到30.05%。2022年則因通膨與升息影響一路下降,10月已降至7.9%,足見美國家庭消費力道已漸漸轉弱。

2020年美國民眾受到疫情快速蔓延與各級政府嚴格管制外出、旅行措施影響,難以出門消費,致使儲蓄率自平常水準約7%~9%大幅上升至2020年4月33.8%。2021年4月在個人消費支出年增率創高之際,儲蓄率下降到12.8%。2022年則因通膨與升息影響持續下滑,10月儲蓄率已降至2.3%,顯示當前美國一般家庭支出水準已接近家庭所得。如果家庭支出繼續被迫增加,家庭經濟將轉成入不敷出狀態,致使非必要性消費產品需求進一步下降。

一旦美國消費緊縮,除美國本土產業外,進口產品需求也將受到影響。更有甚者,如果美國一般家庭減少消費的項目以進口產品為主,則聯準會升息可大幅度降低美國進口金額。美國2021年進口金額接近3兆美元,貿易逆差約1兆美元。聯準會升息若能有效抑制進口,可降低貿易逆差,提升GDP水準,此經濟效益可能促使聯準會過度升息。換言之,聯準會升息決策的主要考量為美國國內物價、就業狀況與經濟成長,外國廠商因美國升息導致營收與獲利減少的外溢效應不在聯準會決策的考慮範圍。

聯準會升息引發的消費緊縮對供給面的衝擊,轉由對美出口國家與企業共同承擔,美國國內企業受到的負面影響將被「稀釋」。在其他國家共同分攤升息成本的情況下,聯準會極可能傾向加大升息次數與幅度,強力壓制通膨與通膨預期,而對美出口國家將因美國過度升息被迫蒙受經濟衰退及失業人口攀升的苦果。觀察美國經濟數據可發現,聯準會大幅升息後,美國10月失業率為3.7%,維持充分就業狀態,10月ISM製造業PMI指數為50.2,維持擴張狀態,對美出口國家大多已開始出現出口衰退現象。

檢視2021年美國前10大進口國中,亞洲占有6國,中國大陸以5,063億美元排名第一,日本1,351億美元排名第五,越南1,019億美元排名第六,韓國950億美元排名第七,臺灣771億美元排名第八,印度733億美元排名第十。觀察這些亞洲國家2022年10月份出口年增率統計可發現,中國大陸衰退0.6%,日本衰退2.9%,越南成長4.8%,韓國衰退5.7%,臺灣衰退0.5%,印度衰退19.3%。中國大陸受到國內疫情與封控政策影響,2022年前3季出口力道依然強勁,5月至9月每月出口金額皆超過3,000億美元,7月更高達3,327億美元,10月卻下降至2,984億美元。臺灣在2022年3月至8月出金額皆在400億美元以上,9月降到375億美元,10月小幅回升至399億美元,11月再降到361億美元,出現旺季不旺情況。

中國大陸清零政策 影響全球供應鏈運作

造成臺灣與其他亞洲國家出口不振的影響因素除美國消費轉趨低迷外,中國大陸與歐洲經濟情況也有相當程度影響。中國大陸自2022年初即因新冠變種病毒疫情嚴重,許多地區採取封控管制「清零」,迫使各種零組件與產品生產停頓,影響全球供應鏈運作。另外,面對全球終端需求快速下降,10月份中國大陸出口年增率已經由正轉負,未來對其他國家產品與零組件需求亦將隨之下滑。

目前臺灣出口最大地區仍是中國大陸,占比接近4成,其中電子零組件最大宗,占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超過5成。中國大陸12月逐漸鬆綁清零政策,部份經濟活動開始升溫,但在確診與死亡人數攀升與全球消費急凍的情況下,內需消費、投資及外需出口可能同時下降,衝擊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臺灣11月外銷訂單金額501.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衰退23.4%,接單地區以中國大陸衰退幅度最大,高達37.3%。由此可見,中國大陸經濟情況對臺灣出口影響甚大,必須密切關注。

全球升息循環 恐還未到盡頭

歐洲則因烏俄戰爭導致能源及食物價格大漲,成為全球通膨最嚴重地區。歐洲在烏俄戰爭發生後,3月CPI年增率由2月5.87%上升至7.44%,並逐月上升至10月10.7%。雖然通膨情況嚴峻,但歐洲央行遲至7月才開始跟進美國升息2碼,9月與10月各升息3碼,12月再升息2碼,累積升息幅度達10碼,但通膨情況還是居高不下。在此惡劣經濟環境下,歐洲各國家庭經濟迅速惡化,家庭消費能力與意願大幅下降。

美國、歐洲、中國大陸等大型經濟體在通膨與全球升息循環的影響下,2022年下半年開始出現消費不振跡象,如果升息循環繼續進行,全球消費需求還會進一步緊縮,屆時將重創臺灣與其他亞洲國家出口。出口相關企業在訂單減少、營收下降的情況下,央行持續升息不斷加重企業借貸成本,增加企業經營壓力與債務違約風險。若有部份供應鏈廠商發生財務危機,將連帶影響其他廠商,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此非常時期,企業必須嚴格管控現金流與投資計畫,靜待美國通膨顯著下降或經濟嚴重衰退迫使聯準會調整貨幣政策方向,帶動全球央行降息,經濟才能逐漸復甦,臺灣及其他亞洲國家出口方有機會恢復成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