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中關係及中國大陸對外關係發展評析◆文/王宏仁(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美中關係在2022年11月「拜習會」後,從原本的劍拔駑張逐漸趨緩,但其中不乏因為臺灣問題再顯波折;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關係也是如此起起伏伏。中國大陸對外的各個重要雙邊關係在2023年初「兩會」開議前會暫時平穩,但隨著持續利用加強軍事的力道,亦即,不斷維持「二十大」之前的軍事衝突壓力或建立新常態的方式,未來對外關係仍會衝突不斷,特別是中國大陸脅迫各國進行政治立場的表態。其中包括分化歐洲國家、拉攏中東及中亞地區的支持、增強對週邊國家的經貿壓力,以及牽制美國對於印太事務的干涉能力。

「拜習會」緩和美中緊張局勢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習近平於2022年11月14日在印尼峇里島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正式會面之前,美中關係呈現緊張與衝突,並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臺之後達到高峰。正式會面之前,美中領導人有幾次通話與視訊會晤,分別就美國對中的經濟制裁、香港問題、新疆人權議題、臺灣問題及中國大陸對俄烏戰爭的立場進行「親切」、「坦率」及「廣泛」的討論。但結果往往雙方各說各話,美中關係僵局難解。

裴洛西於2022年8月2日訪臺後,美中關係進入劇烈動盪。裴洛西一離開臺灣,中國大陸立即進行圍臺軍事演習,並於軍演之後持續對臺文攻武嚇,包含派遣戰機大量越過臺海中線、針對臺灣部分政治人物進行所謂的「懲戒」措施。一連串的動作激起西方媒體、官方、民間社會高度關切與譴責。例如,七大工業國(G7)在8月3日發表外長聯合聲明,批判中國大陸藉由裴洛西訪臺進行侵略性的軍事演習、製造臺海緊張、破壞區域穩定,以及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升級。美國國務卿又於8月5日協同日本、澳洲外長發表聯合聲明,進一步譴責中國大陸發射彈道飛彈,並要求立即停止軍事演習。此外,美軍航空母艦雷根號與其戰鬥群雖在中國大陸展開軍演時,為了避免緊張情勢升級,在菲律賓海監控待命,但共軍結束演習後,仍「例行性」地通過臺灣海峽,試圖威嚇共軍勿輕舉妄動。

美中僵局一直到「拜習會」才趨於緩和。拜登在與習近平的會面中表示,美方持續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但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拜登也在會後記者會表示,美國的臺灣政策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美方希望看到兩岸問題可以和平解決。拜登還提到,「我相信,他(習近平)完全明白我在說什麼」。中國大陸媒體也發表,習近平在兩人會面中表達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是美中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至此,可以說臺灣議題(而不是其他)已成為美中領導人日後會面的核心議題,雙方領導人都將臺灣議題視為未來美中管控分歧的重中之重,且雙方也有意防止關係進一步惡化與衝突。即便拜登剛簽署完《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納入友臺條款,共軍也以軍演升級予以回應,但目前美中自會面後所建立的緩和局勢並未改變。

「岸習會」重啟日中溝通管道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會面,主要是利用日中邦交正常化50週年的契機,並藉由日中領導人同時參加2022年泰國曼谷APEC會議的時機,舉行暌違3年的日中領導人峰會。3年前習近平曾在日中峰會上面無表情地與已故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握手,且未進行任何對話。3年過後,兩國領導人終於有對話的機會,但雙方仍對許多議題缺乏共識,特別是對於既有領土爭議、臺海全面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各自有不同的擔憂與解讀。

習近平在此次會面中,主要是重啟日中在印太地區的對話空間,也為「二十大」之後的第三任鋪路,畢竟日中仍有許多共同利益與合作空間。這是著眼政治關係的安排上,以至於有後來邀請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訪問中國大陸的計畫。岸田文雄的回應也是政治性的,認為日中兩國可以在邦交正常化50週年之際進行「有建設性」和「穩定的」日中交流,希冀對目前兩國所面臨的挑戰及懸而未決的問題,提出各種合作的可能。

日中關係與美中關係的發展目前都面臨相同的困境,也就是,同樣脆弱與不穩定。這樣的不穩定除了來自近幾年西方各國與社會對中國大陸的反感情緒外,也來自中國大陸時常過度解讀西方作為,以及作出過度反應的行徑。以日中關係這幾個月的發展為例,原本日中領導人會面後所和緩的局勢,又因中國大陸不滿日本當局於2022年12月16日所通過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3文件而產生的變化,其中包含原本12月下旬日外相林芳正赴中訪問將無限期推遲。

就日本的角度而言,增加國防預算、提升日本防衛反擊能力、關注臺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以及將中國大陸視為是「最大的挑戰」,都符合日本政府當下的安全關切。況且,在日本的3份重要安保文件中,並非完全針對中國大陸,而是在俄羅斯、北韓等主要地緣安全威脅的脈絡下進行論述。中方的回應除延遲林芳正的訪問,更於12月22日至25日持續派遣海警船在釣魚島海域週邊航行超過72小時,改寫中方海警船進入日本領海的時間紀錄。這些動作都被視為是過度反應、改變現狀的行為,不利於日後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外交關係正常化的發展。

習近平「二十大」後首訪沙國 拉攏中東國家 

習近平在「二十大」後首訪沙烏地阿拉伯,雙方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並發表《利雅德宣言》(Riyadh Declaration),確立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能源及經濟合作持續成為中國大陸和中東國家合作的基礎,延續中國大陸長期在中東的戰略投資。

中國大陸在中東的活動主要依據2016 年《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China's Arab Policy Paper)、及 2015 年「一帶一路計畫」及2018年《中國—阿拉伯國家一帶一路執行宣言》(China-Arab Executive Decla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3份文件,主要著重能源、基礎設施、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合作。有鑑於中東國家大多為美國盟友,為避免涉入中東敏感政治問題,中國大陸在中東的活動向來只側重經濟層面的合作,以免在安全及戰略上直接與美國衝突。中國大陸對中東的策略以5大原則為基礎,即承諾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

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因沙國流亡記者賈邁.哈紹吉(Jamal Khashoggi)遭暗殺事件,雙方陷入緊張。俄烏戰爭之後,拜登欲壓低通膨,要求沙國主導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增加產量,壓低油價,但OPEC卻反其道而行,宣布減產,使美沙關係更加惡化。反觀中國大陸向來標榜「不干涉」中東國家內政,承諾不會派軍隊推翻當地獨裁者;不觸碰人權問題,也是中國大陸與中東國家的默契。隨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中東能源有高度需求,雙方貿易關係愈加緊密。其次,許多中東政權正試圖透過經濟成長和發展,加強其合法性,而非西方要求的政治改革,中國大陸過去的經驗可作為中東國家學習的典範。在伊朗問題上,美伊關係長期緊繃,但伊中關係卻愈加緊密,伊朗更於2022年9月加入上合組織備忘錄,並與中國大陸簽訂石油供應長約。

美非峰會彌補美國在非洲的影響力

拜登為強化與非洲國家的關係,於2022年12月13日至15日舉行首次包含40多個非洲國家領導人的美非峰會,承諾將在未來3年向非洲投入至少550億美元的援助。拜登也計畫在2023年到非洲進行訪問,對非洲國家的重視可說是立意良善,但為時稍晚。

拜登在這次的峰會中並未進行與個別非洲國家的雙邊會談,因此要與40多個非洲領導人達成任何「共識」,無異緣木求魚。此外,美國對外援助都是「有條件式」的給予,對許多發展緩慢、民主政體並非健全的非洲國家而言,並無太大吸引力。中國大陸在非洲的耕耘與投注,已累積相當的成效,加上習近平任內藉由「一帶一路」基建投資,更讓非中關係牢不可破。美國若認真希望重建在非洲的影響力,必須持之以恆地投入,但問題在於美國的全球對外援助預算有限,難以面面俱到,勢必要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例如非洲前殖民的歐洲國家,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臺灣應通盤考量國際因素 掌握兩岸論述主導權

美中關係在「拜習會」後的和緩趨勢,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臺灣切勿將此視為兩岸關係就此和緩。兩岸關係已經國際化,所牽涉到的也不只美中關係發展的問題,更擴及中國大陸週邊國家的利益、歐洲國家的關切,以及美中在中亞、中東、非洲、南太平洋、東南亞等區域角力的分歧點。臺灣制訂兩岸政策,勢必要通盤考量這些國際因素,評估其中可能對臺造成傷害的風險,尋求理念相近國家的奧援,才能掌握兩岸論述主導權,避免陷入被中國大陸在國際將我邊緣化的危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