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玩」毛線成兩岸年輕人紓壓新寵◆文/徐心瑜(兩岸線資深記者)

「答答答答答」,北京假日一間手做工作室傳出此起彼落的機關槍子彈聲,一群學員坐在大型布框前,專注地將布上圖案填滿毛線,這是「簇絨」,是中國大陸近年社群熱門標籤之一,簇絨工作室從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開到了二線城市的小縣城。

疫情期間,苦悶漫長的歲月似乎看不到盡頭,疫情封控社交生活大幅減少,中國大陸年輕人開始迷上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刺繡、花藝、布包、羊毛氈等等,花一個假日的下午,專注於一樣成品創作,最後完成獨一無二的工藝品,用大陸年輕人的話說,是「充分展現個體意識」。

「簇絨」是一個近年大受歡迎的手創項目,不同於刺繡、編織這類可以在家創作的小物,簇絨多數是創作地毯、地墊、掛畫等大型作品,使用工具「簇絨槍」不易取得,簇絨工作室因而應運而生。

源自古埃及羅馬 從手工刺繡演變至機器製造

簇絨並非新興產物,保留完好、最古老的簇絨或外觀類似絨毛的紡織品於西元200年至300年的埃及、羅馬地區。簇絨(Tufting)名稱源於英語,意思是「用絨毛束來裝飾」,表現於古老歐洲的手工技藝─地毯刺繡。簇絨或外觀絨毛的地毯是家居布置、裝飾、包覆的實用產品,直到18世紀,從歐洲大陸的遷徙者將這項技術帶到美洲大陸,並且做出改良。

製作步驟簡單易學  簇絨教學工作室興起

簇絨熱潮近年傳到中國大陸,聽著簇絨槍打出機關槍子彈的聲音,中國大陸年輕人感到煩惱也像這樣被答答答打掉了,他們自嘲是「扎男扎女」,舉起簇絨槍拍照打卡,樂此不疲。

在上海金融業工作的Jeff說,自己迷上簇絨,「去年就去了5、6次」,做過小型坐墊,也作過大型掛毯,每次費用從人民幣200多元到千元不等,「都可以買好幾張大掛毯了」。他在金融圈工作壓力大,過去也試過靜坐、瑜珈、畫圖紓壓,但接觸到了簇絨,從此愛上,「假日來這,舉著槍,突突突,腦中一片空白,什麼都不想,特別療癒」。簇絨工作室收費不便宜,他已經在淘寶買了簇絨槍、毛線及布,打算嘗試在家裡簇絨。

簇絨步驟相當簡單,先在網點布上繪出想要的圖形線條,之後將毛線穿進簇絨槍,將簇絨槍抵緊布面,接著快速地將各色毛線穿過網點布面,於反面形成毛絨,待圖案全數鋪滿,用剪刀或推剪修平、整理,貼上底布,裁剪下來,即完成作品。

照自己心意完成的簇絨成品,想要什麼圖案就能做出什麼、大小不拘,不只可以做成地毯,簇絨創作者發揮創意,把成果做成擺飾、鏡框、掛畫,也可以貼上衣服、背包。簇絨不僅紓壓,毛茸茸又顏色鮮豔的成品,讓創作者充滿成就感,也很適合在社群平臺上「曬一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昕向北京青年報表示,簇絨「能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社交性比較強,比如一些店家提到的『通常是情侶或者閨蜜一起來體驗』,它其實是一種共同的情感體驗」。曾昕說,這類「柔性社交」,相較社交送禮,有更深的情感含義在其中,親手製作出來的成品,轉送親朋好友,或發展成為娛樂話題,都是一種新鮮的社交模式。

結合臺灣原住民文化     創造戳繡新風格

簇絨熱潮近年也吹進臺灣,北中南各地都有工作室開設簇絨體驗課,但簇絨需要場地與器材,每次所費不貲,數小時課程要花費新臺幣1500元至4000元不等。好在編織愛好者的選擇相當多,與簇絨原理類似的俄羅斯戳繡,用較寬鬆毛線取代刺繡的細棉線,容易上手,也同樣非常紓壓。

相較傳統刺繡使用繡線,俄羅斯戳繡(Punch Needle Embroidery)使用毛線等粗線,不傷眼力,搭配現代戳繡針,可以快速填滿圖案,技法相當簡單且省時。戳繡如其名稱Punch Needle Embroidery,呈現出來的作品富立體感,雖然使用刺繡技法,但成品卻有編織物的質感,是其特色之一,此外,不同型號的戳繡針與線材、不同的深度與迴圈方式,都可以創造出不同的紋理及質感,甚至可以做出如簇絨一般的地毯絨毛感。

臺東關山鎮就有一間名為「Mudaukdauk」的工藝材料店,是布農族的Ibu Lavalian(邱夢馨)與阿美族的Hafay(江長銓)共同開設。「Mudaukdauk」雖是工藝材料店,但也開設戳繡等課程,結合原住民族文化,創造新的風格,店內繽紛多彩的毛線牆,也是打卡熱門景點。今年春節,店裡開設的毛線戳戳繡課程吸引許多學員參與,「玩毛線」也變得時尚起來。

手作療癒紓壓 疫情期間線上課程遍地開花

手作手工藝小物過程療癒、紓壓,又能發揮自己的創意,疫情期間,勾針編織、刺繡、串珠、花藝、羊毛氈、精油皂等手工藝項目變得更受歡迎,網上手作材料包熱賣,線上課程也遍地開花。

線上課程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疫情期間開始蓬勃發展,線上手作課程也搭乘這波潮流,如YOTTA、OMIA等線上課程網站,上架更多的手作或療癒身心靈的課程。

療癒需求推升手作,也成為疫情期間的紓解窗口。長達近3年的疫情對全球人們都帶來極大的改變,不僅是生理,也對心理造成影響。美國心理健康協會(MHA)2021年以17家企業、1萬1300名員工為對象進行調查的報告顯示,78%的員工認為職場壓力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擔心被感染、影響情緒,也增加罹患憂鬱和焦慮的風險。調查指出,每10個員工就有7個難以在工作集中精神,只有不到一半的員工知道可以尋求哪些心理健康資源的服務。

臺灣沒有因疫情帶來大規模且長時間的嚴格居家隔離,但社交距離拉長、邊境人流管制降低經濟活絡程度等各種不確定感,民眾心理壓力不小,紓壓成為重要的事。包括民間團體與政府部門,都曾建議民眾沉澱身心,趁機培養多元居家興趣。

線上課程平臺「OMIA學東西」曾指出,臺灣2021年5月疫情進入三級警戒,網站上療癒身心的繪畫、手作類課程成長近2倍,平臺也接到許多企業的合作詢問,希望能透過較輕鬆的軟性學習來為員工排解壓力,而線上課程能增進員工間的互動與團隊默契。

在高壓年代,無論是簇絨還是戳繡,或各種手工藝熱潮,都顯示出人們對紓壓、沉浸空間的需求。這類手工藝品入門門檻低,參與者也不需要高深的美術技巧與藝術素養,可以盡情揮灑創意,經歷製作過程的「封閉時空」後,不論是曬作品、轉送或單純作為社交話題,手工藝成品能成為參與者重新與社群連結的媒介,為現代社交帶來正向循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