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辜汪會談30週年 吳安家解析4位總統的兩岸政策◆文/編輯部(吳安家於海基會顧問會議之引言及發言內容)

  • 更新日期:112-06-16

「辜汪會談」30週年的歷史意義,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等4位總統執政時期。

第一階段是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蔣經國過世以後,李登輝繼承大統,總共在位13年,繼承了蔣經國先生於1987年推動的大陸探親政策,擴大交流,為兩岸關係發展開啟了新的紀元。

李登輝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二)  修正蔣經國的三不立場(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以和平競爭來取代「三不立場」。
(三)「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逐級提升兩岸關係。
(四)「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非常有國際觀。
(五)  派密使與大陸有關人員接觸,避免發生軍事衝突。

在這些理念指導下,李登輝於1993年積極促成辜汪會談,簽訂4項協議,為兩岸制度化協商奠定基礎,開啟兩岸各項交流大門。李登輝執政10多年,開創兩岸關係史一個從來未有的新時代。在4項協議的基礎上,國民黨後續執政又簽23項協議,繼續推動各項交流,兩岸交流數量非常大。過去幾任總統中,誰對兩岸關係發展貢獻最大,我認為是李登輝。

第二階段是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李登輝時期,兩岸關係定位爭論很激烈,李按照國統綱領,提出「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模糊表述,中國大陸不接受。他到康乃爾大學演講時,提及16次中華民國國號,北京非常不高興,展開對臺軍演,試射飛彈。

陳水扁上任後,兩岸關係定位爭論更大。個人認為陳水扁總統大開大闔,是一位有魄力、有前瞻的領導人。他任內提出很多過去幾任總統不敢提的政治主張,例如新中間路線、歐盟模式「五不」架構等,做為兩岸最終解決方案。陳水扁一再強調,中華民國存在是政治與歷史事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對等地位,「兩個中國」的格局在他任內形成。

陳也表示願意和中國大陸領導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見面,也一再強調陽光政策等,希望終止雙方敵對狀態,但是,大陸當局不接受並一再強調「聽其言、觀其行」,「只要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什麼都好談,什麼都可以讓」。這種反應讓兩岸關係停滯,無法繼續開展,談判中斷。但是,陳水扁把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正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對後來的兩岸交流影響很大。談判雖中斷,但交流持續擴大。

第三階段是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關係有了改善。國民黨透過「連胡會」,前後大約10幾次的接觸,達成5項共識,其中一項就是以「九二共識」處理兩岸關係定位問題。在這共識之下,兩岸談判進展很快,馬英九執政期間簽了23項協議,交流擴大很多。最近馬英九到大陸訪問,提到他任內對兩岸關係的貢獻時,也提到這一點。

馬英九訪問中國大陸,有些談話跟兩岸關係定位息息相關。媒體對這趟訪問有正面肯定,也有負面的評價。正面的肯定包括提到中華民國憲法。提到中華民國憲法不容易,它是中華民國成立的主要根源。他還提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長期以來,有些政治人物提出兩岸最終方案,還是要從憲法著手,甚至有人在競選期間提出「一中三憲」。馬英九沒有談到那麼細,從憲法觀念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討論。

另外,他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架構,還主張兩岸應該避戰,不要發生戰爭。他引用歐盟模式很重要的一點,法國與德國世仇100年,可以化解敵意,先從經濟整合,擴大到政治整合,並放棄用武力解決爭端。此外,加入歐盟的國家,都是透過公民投票解決,這個概念很不錯,兩岸可以朝這方向努力,跟我的書中提到的歐盟模式觀點很相近。

負面的評價有幾點:第一、他在會見湖南省委書記時,強調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他忽略後半段,兩岸對於其內涵,採取不同的解釋,就是各自表述,他沒有提。陸委會也發表聲明,1992年10月31日馬英九擔任副主委兼發言人時講過: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問題上,中共如果想用一個模糊的概念,把我們吃掉,我們是不會接受的,我方不能接受不加註說明的「一個中國」原則。媒體也說,真正原汁原味的,不是馬英九在湖南講的,而是前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以前講的35個字:「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是對於它的涵義,雙方同意用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媒體也報導引述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發的傳真信函,同意海基會所提,對「一個中國原則」各自表述。

其次,還有評論,他在中國大陸民族主義高漲之下,習近平進入第三任時去訪問,等於助漲了民族主義,造成外國學者所謂的「超級民族主義」(hyper nationalism)。

第三,他強調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講「一中」是沒有錯,但沒有講到這個「一中」是未來。現在是「兩中」,一個中華民國,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中」是未來統一以後,或是大陸淪陷以前的「一中」。1949年毛澤東自己改國號,他後來也後悔,曾表示這讓他們晚進聯合國好幾年。

我在書裡也有講,國號更改、「兩個中國」的形成,不是中華民國造成的,是歷史使然,國共內戰使然。我們要面對歷史事實、政治現實,沒有辦法迴避,兩岸關係要好轉,這是唯一選擇。中華民國國號是我方的底線,不能有另外想法,否則兩岸關係要好轉不容易。當然,強調「兩個中國」,大陸當局不一定接受,但這是歷史事實與政治現實,不接受,兩岸關係就僵在那裡。

第四個階段是蔡英文總統執政期間。她是比較謹慎、穩健、小心的領導人,在兩岸關係上不敢像前幾任大開大闔地談兩岸關係定位或理念。她的理念很清楚,即接受1992年兩岸會談的成果,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兩岸交流受到影響,她要求大陸要談判,但對方已讀不回。她甚至主張用「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識」。

蔡總統在中共的壓力與威脅下,不得不站在西方民主陣營,加入以美國為主的世界民主聯盟來對抗中國大陸,以民主對抗專制獨裁。這剛好符合美國前總統川普幕僚提出的構想,希望壓迫中國大陸,改變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把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國人民分開。換句話說,美國是希望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大陸與美國鬥爭,不會公開破裂,與之競爭、對抗、交往,鬥而不破。這符合他們建國幾十年來,國際統戰與國內統戰的基本原則,硬不會硬到公開破裂,軟不會軟到喪失立場。還有,他們面臨外國軍事包圍,習近平講過很多積極備戰的話,擔心「八國聯軍」再起。他們還要穩固內部,如果不團結,就無法應付外來挑戰,所以在中共「二十大」習先整頓黨的內部,用親信控制整個政局。最近,中國大陸開始施展大國外交,「二十大」以後,邀請很多外國領導人到大陸訪問,發表不少聲明。

我們應該怎麼做?

第一,要把兩岸關係定位釐清,不能再模糊。「辜汪會談」已經30週年,還有定位爭論,是很可悲的現象。為什麼不能講清楚、說明白,我們是什麼,他們是什麼。對我們來講,捍衛中華民國是底線,是兩黨共識,不要再變來變去。

第二,要避免成為大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不要讓戰爭波及本土。兩岸現在應該設法恢復各項交流,像直航、小三通等,其他項目應該陸續恢復,有交流才能建立互信。

第三,時機條件成熟時,希望恢復兩岸談判。時機與條件成熟時,希望兩岸兩會能相互設處,為人民造福。國際政治講求溝通、協調、談判,兩岸也應該有這種溝通、談判的觀念。我應邀到美國訪問時,每到一站都告訴我要溝通,他們說社區與社區、州與州之間要溝通,國與國間也要溝通,兩岸雖然定位不清,但有交流、談判機制,恢復談判、溝通,才能建立共識,不接觸怎麼會有感情。

第四,內部一定要團結才能對外。我常講共產黨有9,600多萬黨員、200多萬黨小組,從中央到地方,控制整個大陸,非常嚴密,處理涉臺事務從中央到地方一條鞭。臺灣內部有分歧,各吹各的調,內部不團結怎麼一致對外,大陸政策是超黨派的,要應付共同的敵人、對手。

基本原則是溝通、交流、建立互信、避免戰爭。我認為習近平最怕戰爭,短期內兩岸應該不會發生戰爭。未來的戰爭不是一般傳統戰爭,是先進飛彈、戰術核武的戰爭。美國內部有人主張用戰略核武攻打中國大陸,韓戰爆發時麥克阿瑟曾建議用原子彈攻打中國大陸,杜魯門總統加以否決。日本現在評估,如果美國與中國大陸同時發射24顆戰術核彈,會有260多萬人死亡、80多萬人受輻射塵波及死亡。習近平在國際上倡導反核戰,他說「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要防止歐亞大陸出現核危機。

美國不會輕啟核武,習近平也怕,現在兩國對峙、爭奪霸權,習近平要很小心。美國政策已經定了,繼續與中國大陸合作、競爭、交往,也不想改變中國大陸政治制度,不想跟它對抗,但要遏制它、包圍它,讓內部慢慢發生質變,這很不容易,共黨凝聚力很強。幾十年前,不少學者說共黨必亡,但這幾十年來沒有亡。美國也知道,中國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GDP增加40倍,現在大陸外匯存底3萬多億美金,軍事預算2,7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

中國大陸現在的基本理念是「穩定壓倒一切」,未來兩岸關係還是會按「習五條」推動,以交流促融合,惠臺措施盡量擴大,交流慢慢恢復,未來航點會增加。談判也有可能會恢復,但要透過溝通、協調,創造有利條件,若在時機條件成熟時能恢復談判,海基會同仁會更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