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為保糧食安全 「退林還耕」亂象多◆文/許瑛仁(文字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2-08-15

1998年中國大陸發生大洪災,造成4千多人死亡、受災人數超過2億人。為此,當年8月發出《關於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通知》,要求解決盲目毀林開墾亂象及陡坡、沙地耕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洪澇、乾旱與沙塵暴等現象,將種植效率較低的土地陸續停耕,恢復植被,並於2002年12月頒布《退耕還林條例》。20多年後的今天,政策大轉彎,一場場強迫整改復耕的大秀陸續上演,讓人不禁要問,不斷上演的運動式政策到底要折騰到幾時?

對內「退林還耕」  對外買糧購地

習近平上臺以來多次指示「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今年7月20日他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依舊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品質,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決不突破。甚至認為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問題依然突出。

習近平一舉推翻多年的農業政策,從「退耕還林」變成「退林還耕」,應與其面對美中對抗「備戰」思維下的糧食保障相關。今年中國大陸預算,代表安全的預算增加甚鉅,糧油物資儲備支出增幅居首達13.6%,用意在於一旦發生衝突被封鎖,必須自給自足。

檢視1998 年到 2021 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經常出現「退耕還林」的字眼,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防止日益嚴重的沙漠化問題。2021年的文件,提到「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完善政策、 有序推進」;但到2022年已看不到「退耕還林」,而是強調糧食安全。推行 20 多年的「退耕還林」政策大逆轉,祭出「退林還耕」新措施,包括嚴格的土地利用規劃、耕地轉用審批制度、禁止非法占用耕地等,不顧城鄉區位結構和林地、農地間劃分已行之多年。

為確保 2030 年前糧食自給率達到 95%以上,中國大陸要求維持18億畝耕地紅線,鞏固耕地完整,對外也積極向各國購買農糧食品,甚至在國外購買或租農地。「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國安專家布勞(Elisabeth Braw)指出,中國大陸為了餵飽 14 億人口,有計畫的允許中資企業到美國、法國、越南等國購買農地。例如最大型的中資肉類食品集團之一「萬洲國際」,買下美國密蘇里州 5.9 萬餘公頃農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 50 年租約,買下烏克蘭9%農地,相當於烏國5%領土。

保護耕地    「一刀切」粗暴手段宛如「大躍進」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發展及城鎮化推動,早已除消耗大量可耕作的農地,農村或山區人口大量外移。即使地方政府配合「退林還耕」,也面臨缺乏農民養護照顧等問題,反而使原本具水土保育功能的林地付之東流。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教授賀海波於今年 5 月發文批評各種「退林還耕」的亂象,包括濫用衛星地圖比對等數位工具,形成新的「數位官僚主義」,造成地方治理出現種種荒謬情況。新數位官僚主義歪風,源於 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情況作為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該考核機制,讓地方官員不得不動員起來,達成上級要求的「退林還耕」績效。

「退林還耕」用意是為維護18萬公頃農地,但各地祭出的措施,卻像是大躍進或文化大革命的社會動員,在中央政策引導下「一刀切」,甚至加碼執法。造成城市原本的綠地被刨除,改種農田;農村種植的林木、果樹、菜園,因栽種品項不符規定,整片被移除或砍伐。「農管」粗暴刨農地的作風猶如「城管」砸地攤,讓農民心痛不已。 

今年4月,不少四川成都市民反映,自己住宅小區附近綠地及環城生態公園的綠化植物突然被拆除並改種農作物,成都由「公園城市」一夕成為「田園城市」。成都於2017年斥資341億人民幣修建上百公里長的「環城生態區綠道」,原定2023年底完工,但剛種下的綠化植物因「復墾復耕」為由剷除,改種小麥等農作物,居民憤怒表示,「耕地分布零散,完全沒有實際效益,浪費國家經費」。依官方說法,將在上百公里的「環城生態區綠道」綠道開闢10萬畝稻田,網民計算,改種水稻利潤每年每畝770元人民幣,10萬畝地一年僅獲利7,700萬元人民幣,用這樣的利潤彌補拆掉的生態綠道損失,至少得花上440年,網民嘲諷「這壯舉比秦始皇修長城還偉大」。

又如,湖南寧鄉市灰湯鎮組織全縣200名公務員,花3天時間在田裡插秧,200人3天只插秧2畝。這項被命名為「插秧助民」的活動,在農田邊上插滿「綜合行政執法隊」、「黨建辦」、「財政所」等抽調人力單位彩旗,許多攝影來回穿梭拍照。活動開銷細目包括,包車費1.2萬元,茶水餐費高達12萬元,住宿6萬元,下鄉補貼9萬元,廣告牌物料1.8萬元,攝影10名9萬元,高空氣球及舞台搭建10萬元,短短3天總計花費49萬人民幣。消息披露後引起中國大陸網民一片撻伐,指責浪費公帑、拍照作秀,典型的「還耕1分;卻啃掉9分人民納稅錢」。

除了「退林還耕」,還出現「退路還田」的新詞。湖北省黃岡市農民無奈表示,數十年前,當地政府根據上級政府「修路致富」指示,在村與村之間的農田開闢道路,方便將農副產品運往城市,現在卻說這些路屬基本農田,要恢復農田。他說,村與村通公路是一件好事,老百姓運生產材料,生活好起來了,現在又說要把路挖了種地,真是瘋了啊!

旅居德國的水利工程專家王維洛觀察中國各地這一輪「退林還耕」運動,不僅手段粗糙,且違背耕種前、應涵養地力的農業常識。例如農民在插秧前拚命往土地上撒石灰,希望減緩土壤中含鎘重金屬,但這種投機的耕種方式,無法解決土壤污染問題。

沒「退林還耕」這個詞   官媒正名「整改復耕」

「退林還耕」爭議延燒,中共官媒趕快滅火。新華社「千筆樓」刊文說,今年以來,部分地方對轄區內違規占用耕地種樹造林的現象進行糾偏,「退林還耕」這個詞是民間自媒體所創造。沒有「退林還耕」這個概念,準確叫法是「整改復耕」。

無論稱作「退林還耕」或「整改復耕」,新華社承認「要防止和糾正認識上、理解上、操作上可能出現的偏差」。然而各地不斷上演一幕幕「退林還耕」的荒謬劇,有中國大陸「花木第一縣」之稱的河南鄢陵縣,原本種得密密麻麻的幾百畝花木,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重新種上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該縣在興盛時期,曾出現1,500多家花木企業,相關從業人員達20多萬人,占全縣常住人口近4成。如今,突如其來的耕地政策調整,如何在「整改復耕」與花木產業取得平衡,不僅讓當地政府頭疼,人民何去何從,才是最大的考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