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會新竹北埔兩岸關係研討會紀要◆文/編輯部

  • 更新日期:112-11-15

前言

當前兩岸關係存在對抗又交流的狀態,亟需思考如何在這種狀態下既保護國家安全,又推動對有利臺灣的交流模式。有鑑於此,海基會於112年8月24日至25日在新竹北埔舉辦兩岸關係研討會,討論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既對抗又交流時,臺灣的因應策略與政策建議,供政府及民眾參考。

第一場:兩岸政治經濟的對抗與競爭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 

北京視賴清德會當選 積極介入臺灣選舉

美國的「新華盛頓共識」,國家安全掛帥、政府積極干預,據此建立科技產業等各領域的高牆;反觀臺灣,高牆建立不夠高,我們的產業應更嚴格限制,但其他部分可開放交流。

近期兩岸情勢可用三種動物代表:黑天鵝、灰犀牛與攔路虎。中共把賴清德訪美視為灰犀牛,水災是黑天鵝,最近的軍演,有點騎虎難下是攔路虎。中共藉由福州海事局的演訓,意圖恫嚇臺灣,這只是一個港務、很低層級的宣布,被中共拿來利用;再來像中止ECFA恐嚇臺灣等,這些動作都是針對臺灣大選,對中共而言,基本上已不在乎臺灣人民在想什麼。

從美國各界反應來看,都認為賴清德是最好的總統人選,他在整個國際關係、兩岸關係及意見發表都表現沉穩。臺灣的大選態勢越趨清晰,就越敏感,北京的態度可能越強硬,想干涉臺灣選舉。在外交上,短期內中共會做出大動作,加強對臺灣的鉗制,接近大選時尤然。現在中共介入選舉,營造一種「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臺灣有幾位候選人也配合這個調性在走。

北京視賴清德會當選在處理,跟以往陳水扁和蔡英文相比,態度有所不同。反而這次美國在臺灣大選中不選邊站,從賴清德訪美的安排就可看出。9月侯友宜訪美,「候選人」跟「副總統」訪美,因身分不同,接觸或拜訪的地方都有所不同。兩岸關係在臺灣大選是重中之重,尤其中國大陸現在內部經濟狀況不佳,對外可能更強勢,希望能轉移內部問題。

◆郭銘傑(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把臺灣推向獨立 不是美國的「戰略清晰」而是中共的集權

美國政治界一直認為要「戰略模糊」而不要「戰略清晰」,主要論點是,如果今天美國「戰略清晰」,不論如何一定會在中共攻臺時保衛臺灣,此舉等同鼓勵臺灣往獨立的方向前進,如此一來會激怒中共,逼中共早一點對臺動手。然而,美國的「戰略清晰」,是否真會讓臺灣民眾往獨立方向走?去年11月,我做了一個網路調查,實驗結果顯示,臺灣民眾的統獨立場不太受到美國對臺政策影響,而是受到中國大陸本身政治情勢影響。

「抗中保臺」之所以有市場,主要是臺灣民眾對習近平20大後的集權產生反感,「反習」對統獨立場有很大影響。某種意義上戳破中共「倚美謀獨」的說法,這個實驗顯示根本沒有「倚美謀獨」,因為美國的支持與否跟臺灣民眾是否支持獨立沒有關係。

建議政府向美國說明,第一,明確清晰的保證不會讓臺灣人更往獨立的方向走;第二,把臺灣民眾推向獨立的,其實是中共對臺政策及其內政變化。

◆王國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

中共對臺讓利可能性低    貿易制裁恐加大

有些人認為兩岸經貿衰退,導致臺灣跟大陸的出口都不好。事實上,兩岸的三角貿易型態沒有改變,也就是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美國,因此,中國大陸經濟衰退很大原因是臺灣接單變少。2019年數據顯示,臺商占中國大陸出口百強比例高達62.7%,中國大陸的出口基本上靠臺商驅動,而出口占中共經濟成長率2%,疫後中共對臺商積極招商、給予優惠的理由在此。

中國大陸現在財政困難,經濟讓利不太可能,後續應會以施壓為主,大概可分幾個階段:第一,要求在陸臺商跟藝人表態,貿易效果不大;第二,壓縮臺灣的國際貿易空間,包含跨國企業取消「臺灣」的露出,比如拿掉官網上的臺灣,使臺灣在國際經貿上的國格越來越限縮;持續進行貿易制裁,追求效果最大化,例如每個月祭出新的制裁名單,10月份發布第一批,11月份再發布另一批。

幾點值得關注。第一,臺灣很多原物料上游在中國大陸,臺灣沒有生產,當中國大陸對臺灣進行出口管制,會造成臺灣下游產業嚴重損傷。第二,中共之前發布《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當美國的出口管制越來越嚴格,我們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也不出口半導體到中國大陸,中共會根據這個撻伐臺商,臺商會越來越難經營。最後,中共下半年應會對綠色臺商施壓,年初中共發布《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在中國大陸上市的公司如果要到其他國家IPO或增資,須經過中共的同意,金管會統計有超過百家臺商受到影響。總結起來,中共的單邊立法效果會越來越擴大。

◆吳峻鋕(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應思考美中對抗下臺灣經濟何去何從

兩岸經濟對抗,要問三個問題。第一,臺灣的經濟問題真的可以靠中國大陸市場解決?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我們的經濟都沒有成功,看來臺灣的經濟問題並不能依靠中國大陸的市場解決。第二,中共對臺經濟作為有不考慮政治的空間嗎?中共對臺經濟作為,每一項都有政治考量,大家可以去思考。第三,過去中國大陸的成功是以經濟成長為動力,但現在中國大陸經濟開始下滑,我們應思考臺灣的應對是什麼。不應再糾結兩岸經貿交流,新的思考方向應是美中競爭下,臺灣的經濟何去何從。

兩岸政治對抗是價值體系的競爭

兩岸政治對抗,我提出三點觀察。第一是統獨,第二是主權,第三是和戰選擇氛圍。中共怎麼處理統獨問題?就是「反臺獨」與在野黨形塑「統一戰線」。處理主權爭議用「九二共識」,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中共使用模糊手法,巧妙地讓兩邊都使用「一個中國」。最後是政治介選,製造和戰選擇的氣氛。賴副總統出訪期間,中共當局用複合性攻擊,包括外交恐嚇、經貿施壓、認知作戰、動員海外人士及強逼臺商協會表態,宣傳意味濃厚。最核心的是,定性賴副總統是倚美謀獨、麻煩製造者、臺獨工作者,告訴你「支持民進黨就是戰爭」。

兩岸的根本問題,在於「民主臺灣」不見容於「威權中國」。長期而言影響兩岸關係的外部因素,第一是到底該親中還親美,美中關係已變成對抗,因中共野心顯露,想要突破第一島鏈,而「一帶一路」最關鍵的是中共想建立一個國際新秩序。第二是供應鏈重組的問題,必須要在自由主義市場原則下進入全球化體系,可是中國大陸加入全球化是用非自由主義方式加入,享有許多優惠,所以美國稱中國大陸是不公平貿易,我認為新冷戰已經出現,是價值體系的對抗。

◆林穎佑(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賴副總統訪美 中共軍演力度點到為止

相較於去年裴洛西訪臺與蔡總統訪美的兩次軍演,這次賴副總統訪美的軍演規模不大。第一,從軍演層級來看,最高的是試射飛彈;第二,這次演習只在西北方和西南方進行海空演習,代表沒有火箭軍、沒到西太平洋,在軍事動員力度上看,有點到為止的意涵。

去年裴洛西訪臺,直接由新華社公布軍演,今年聯合利劍只有東部戰區,代表不是國家級別演習。中共的態度是,如果沒有軍演,等於默許賴副總統的兩岸言論。這次軍演有隔山打牛的味道,對臺軍演實際是對美抗議,8月18日美日韓高峰會議,中共懷疑要搞「小北約」,必須有所回應。

火箭軍人事頻異動顯示內部不穩定 攻臺機率低

最近火箭軍頻繁人事異動,有人說可能是洩密,我認為是貪腐問題。為什麼會針對火箭軍反腐?火箭軍過去是二砲部隊,後改制擴編為火箭軍,擴編時有油水可撈,且火箭軍是科技軍種,非總後勤部權管。今年8月1日中共建軍節晉升新的司令員跟政委,由原是海軍的王厚斌和空軍的徐西盛接任,這兩人不是火箭軍出身,也沒有二砲部隊經歷,在講求高度專業的科技軍種裡啟人疑竇。這次的人事異動很可能是針對內部政治掌控,王厚斌對核武器完全不熟,升上來的原因應是擔任黨委常委,習近平相對信任,徐西盛也是相同模式。然而,一個高度專業的軍種調派人事是基於是否可信任,就會變成外行領導內行,先求紅再求專,這樣的解放軍可以打仗嗎?或只是造成更多內部問題?

不管是火箭軍還是秦剛的人事變化,顯示20大後習近平唯我獨尊,對人都不太信任。我們需要重新評估解放軍的實力,大規模人事異動顯示內部不穩定,又有俄烏戰爭的前車之鑑,中共還會輕易發動戰爭嗎?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從每次解放軍軍演中看出軍力變化及成長,做出較佳研判。

◆蔡明芳(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

中國大陸外貿嚴重衰退    倒債違約機率大增

以5至7月的數據來看,中國大陸外貿包括進口、出口都衰退。雖然全世界的需求都減低,但中國大陸衰退的程度更加嚴重。今年1到6月,中國大陸對美出口衰退20%,排名已落到墨西哥與加拿大之後。

中國大陸出口衰退、生產降低,進而導致青年失業率持續創新高。就業情況不好,內需就會降低。世界各國央行為了怕物價上漲,多採升息政策,中國大陸卻持續採貨幣寬鬆政策。然而中國大陸的物價不僅未上漲反而還下跌,原因就是需求大幅下降,導致通貨緊縮現象發生。

外貿情況不好、內需也下跌,房地產的景氣勢必也不好。臺灣的金融業、基金,對中國大陸的曝險到底有多高,值得大家高度關注。如果這些金融業、基金買的是中國大陸中小型企業的股票或債券,在這波房地產不景氣情況下,發生倒債違約的機率就大幅增加。

人民幣持續貶值    應留意對臺灣產業的風險

國際供應鏈移轉已經發生,廠商開始外移,造成中國大陸出口往下掉,出口可以創造的外匯就開始也往下掉,需要將外匯轉成人民幣的需求就會降低。所以在人民幣需求降低的情況下,加上貨幣寬鬆政策,就會讓人民幣持續貶值。

如果要阻止人民幣的貶值走勢,唯一的方式就是拿美元出來買人民幣,但是中國大陸的美元外匯也在往下掉,所以中國大陸要抵擋人民幣往下貶值的籌碼手段越來越少。

臺灣有不少產業在中國大陸大規模投資,包括銀行業、水泥業、石化業等,因此人民幣的貶值對臺灣的企業和股東而言,都是非常大的傷害。

◆江旻諺(《如水》雜誌Flow HK編輯委員) 

中國大陸對臺新攻擊模式

過去幾次選舉,工商團體出來針對九二共識表態,都對選舉產生影響。2018年的關西機場事件,讓大家見識到虛假資訊或者資訊操弄的衝擊,可能會對整個社會、政黨或政治人物產生不同想法。新的攻擊模式可能會在明年大選前出現,必須警惕。

大選後我們有2個主題,現在必須準備面對。第一是中國大陸持續對臺經濟脅迫;第二是新興社交媒體工具的轉變,這是一個長期結構性的因素。很多年輕人都從淘寶、蝦皮這些帶有中國大陸色彩的電子商務平臺購物,這些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共得以武器化的經濟工具。

關於美中科技戰,除了在價值層面上,美國和中國大陸站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陣營,美國更在意的是中國大陸發展本土自主的科技能力,可能帶來全球科技霸權的轉移。

觀察中國大陸有無可能突破美國經濟封鎖的途徑,第一個可能性是繞過美國的科技制裁,在美國以外選擇盟友,創造另外一個足以支持他的市場地位;第二個可能性是在新興領域(如5G、6G)或者AI、量子計算,取得先進進展,而不是在原本的跑道上面超車。但無論是哪個可能性,目前中國大陸都無法脫離在晶片科技領域裡對全球化網絡的依賴。

臺灣必須注意,會不會因為目前我們在晶圓供應鏈上優秀的表現、優異的地位,反而成為美國和盟友想要建造對中圍堵體系的破口。目前臺灣的《國家安全法》中,關於「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是營業秘密」的定義,普遍被認為仍用「經濟間諜」的邏輯,而不是用「技術出口管制」的邏輯處理。有關部門應該要建構一定的合理性,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讓臺灣的法令規範,能夠與美國和盟友對中圍堵的科技制裁政策銜接。

第二場:兩岸社會文化的互動與交流

◆陳建甫(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經濟惡化爆發年輕失業潮    中國大陸社會民怨深

中國大陸最近面臨外貿衰退、CPI停滯、公務員減薪等多項經濟問題,代表經濟復甦遇到瓶頸,尤其是公務員減薪、薪資無法發放,是很嚴重的警訊,這也造成房價低迷。

內需市場、外銷與政府投資是促進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三個推力,現在外銷不暢旺、內需不振,造成民眾對政府、市場、未來都沒有信心。惡性循環下,內需難以擴大,再搭配房地產的地雷引爆,後續會不會引發更大連鎖效應,最終成為中國大陸版雷曼兄弟事件,值得關注。

政府投資方面,中國大陸看起來好像投資在錯誤的地方,主要就是晶片領域,推動「半導體國產化」,至今花了20年,卻只能提供國內16%的需求,也沒成為有效的產業鏈。

一千多萬大學生畢業,引爆青年世代的失業潮,很多人不斷的「從內捲到躺平」。許多行業消失,例如補習業、補教業,這些過去可以提供年輕社會新鮮人工作的機會,現在不見了,政府卻開始叫大家下鄉,要鼓勵大家考公職,但怎麼可能容納這麼多年輕畢業生。

中國大陸經濟不好,社會問題越來越大,民怨越來越多,民眾越來越沒希望之下,兩岸未來的社會文化交流該怎麼走,值得更多討論與思考。

◆鄭子真(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陸客」與深偽技術    中共干擾臺灣大選工具

我認為短期內中國大陸還是不會開放陸客來臺,但中共會用傳統模式干擾臺灣總統大選,選舉逼近時,陸續開放相關人士,以觀光或專業交流考察形式來臺,但不至於開放一般陸客來臺觀光。

目前中共對大選還沒有太大動作,可預期大概11月後會開始有動作,例如利用深偽技術,把某個影像裝上賴副總統的臉,說我們決定發動戰爭。這是認知作戰上的一種可能性,也是傳播假消息的方法。

中國大陸APP    影響臺灣下一代政治社會化

抖音、小紅書等APP已經深入小學生、中學生的生活,學校和家長要是不能從基礎、正面的教育角度去指導他們理解這些媒體,未來這些小朋友的政治社會化就會受到影響。

相較之前開放來臺就學的陸生,最近來的陸生比較特別,以文化大學為例,早期的陸生有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現在都是二本校或民辦高校,水準都往下降。來之前要做政治教育訓練,政府單位會告誡他們千萬不可以去有蔣中正、提倡臺獨的地方,甚至包括士林官邸都不可以去。但他們說來臺之後全都去了。個人對陸生來臺是正面看待,他們來臺可以進一步理解臺灣的現實狀況。

◆吳瑟致(臺灣智庫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2025是中共對臺政策關鍵年    建構習連任正當性

習近平在20大之前提出對臺總體方略,2027年要進入21大,在此之前會提出對臺相關具體方案。近期中共不管是對內控制或對外相關策略,動作都很大,因此2025年20大五中全會是一個轉折,在政治議程中需要針對社會、文化交流層面加以鋪陳,以建構習近平繼續連任的正當性。

中共不斷提高對臺壓力,設有短程目標,臺灣選出新總統到就職前,中共會頻頻出招,測試新總統在兩岸議題上的回應、人事安排,甚至整體布局的展現。因此,目前中共對臺的相關動作看起來都算是正常發揮。明年大選結束後到就職前,以及就職後到2025年這半年,中共施壓將更加劇,包括ECFA是否延續、兩岸軍事、科技層面議題、或是觀光客的問題,我們必須思考回應策略。

中共對臺政策有關青年的作為很多,但我們不用擔心年輕人會被認知作戰或是從此改變認同。臺灣的年輕人選擇前往那裡發展是個人自由,但政府必須告訴他們赴中可能面臨的風險跟安全問題。

臺灣要面對的不是中國大陸崩潰的問題,而是中國大陸停止崛起的問題,當中國大陸真的不再崛起,對臺灣經濟造成什麼影響?當我們把繁榮、穩定、安全扣在兩岸的議題上去思考時,我們必須共同思考,當中共出現不穩定、不崛起時,臺灣要有什麼準備,這個是我們在整個大環境跟大戰略上該建立的思維。

◆曾偉峯(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

習近平對臺大戰略    對臺單邊作為與地方化

目前中共對臺灣的大戰略是把臺灣地方化。習近平在戰略上採取平視世界、俯視臺灣;戰術面是要增進更多的交流。平視世界是指遵循世界的指導原則,從對臺灣的經濟脅迫來看,習近平用WTO的貿易壁壘來處理兩岸經貿議題,就是這樣的思維。俯視臺灣則是單方面採取對臺作為,以ECFA來說,因ECFA規定終止需經雙方協商,若中共打算終止ECFA,就會被逼著要跟臺灣談判,我認為ECFA不會停止。

2020年後兩岸交流越來越少,統戰工作越來越難,無法建立臺灣地方化的基礎。去年底宋濤上任後,推動基層交流政策,很明顯地策略轉向,重建臺灣地方化的基礎。然而,只能吸引過去本已吸引的那些團體,包括宮廟組織與村里長團體等基層組織。宮廟團體認為宗教信仰的根在中國大陸,這種認同不能轉移。工商團體跟青年在中國大陸被統戰的成效有限,主要是中國大陸經濟發生問題,高失業率限縮青年發揮空間,臺商則要思考在中國大陸的經營風險。

臺灣要提升軟實力和社會的自信心

我方應如何因應?首先,法規要明確,管理要有效。對於小紅書或是抖音這些中共統戰的模式,相關法規跟管理須明確。另外,要有蒐集中共對臺作為資訊的機制,例如村里長團體赴中交流,應該積極思考如何防堵漏洞。

兩岸最大的問題還是實力差距,尤其是經濟方面,結構性問題不大可能逆轉,伴隨經濟實力的成長,中國大陸會建立起吸引力,這也是一種軟實力。我們應該要投入資源與其競爭軟實力,若我們不能禁止小朋友或青年使用抖音和小紅書,那就要去發展讓臺灣的青年更認同、更願意使用的產品。

此外,我們要增進青年的自信,有時候臺灣在兩岸交流上被壓著打,很容易自認為受害者,我們的青年會產生一種弱勢方的心態,相對缺乏自信。反觀西方其他國家不會有這樣的心態,他們很有自信地跟中國大陸交流,也不認為自己會受影響。

◆蕭督圜(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

透過軟實力    維持並拓展臺港澳關係

過去常把臺港澳關係看成小兩岸的互動,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臺港關係快速變化,香港政治、社會、經濟、法治的局勢發展更加緊縮。在全面展開國安教育下,未來十多年後,香港青年世代的政治社會化想必跟2019年前有很大不同,下一代香港人與臺灣社會距離可能更遙遠,我們應該積極思考如何保持跟港澳社會的連結互動。

臺灣維持並拓展臺港澳關係,最大的優勢還是軟實力,我們的社會相對是和緩、多元、溫暖的空間,能夠凸顯華人社會價值與文化,讓人感覺到舒服自在。過去我們強調兩岸政治制度不同,以及臺灣民主發展經驗,如今對臺港澳的社會交流互動可能是負擔。我們可思考如何用無涉政治的多元文化活動,例如國際漫畫展、動漫節、電玩電競展、玩具創作展,吸引港澳年輕民眾來臺,再透過更軟性的手段傳達意念。

過去陸港澳社會交流對兩岸交流的借鑑,可分兩個層面。宏觀的角度,2019年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擴大硬融合,建造跨境基礎建設,促進粵港澳的同城化經驗;強化軟融合,透過教育交流、文化合作甚至是國安教育,促進文化與身分的認同;深化銳融合,透過強硬的法律與政策手段,打擊異議份子,控制香港媒體、出版業,規範公共資訊範疇,把不利管治的書籍在公共圖書館全部下架,強化政府的影響力。

微觀的角度,可看到2019年面對社會大規模抗爭時,動用黑社會力量打擊威嚇抗議民眾,過去也有利用黑社會干預港澳選舉的案例。隨著中國大陸定調2023年是大交流元年,這些隱性的力量,未來可能更加活躍,也會帶給臺灣更多在交流互動上的挑戰,我們應可借鑑港澳經驗來規避這些風險。

◆白邦廷(國防大學中共軍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硬性的認知作戰     表現在軍事威嚇與政治作戰

中共對臺認知作戰可以分為硬性跟軟性兩個部分觀察。軟性的部分,中共常用文化、宗教包裝,鬆懈國人的心防。例如以商業模式邀請臺灣藝人赴陸,在一些重大的節日進行演出,透過特定的媒體包裝再宣傳給臺灣。中共利用兩岸相同語言、文化等優勢下的認知作戰行為,但台灣社會在國際化、民主化下,已具備相當的社會認知韌性,民間具備國際交流頻繁且獲得訊息快速等優勢,相關資訊容易被識破且澄清。

硬性的認知作戰牽涉到軍事威嚇,又可細分為兩點,一是宣傳解放軍軍力強大,二是降低中華民國國軍戰力的印象。近期中共軍演的影片投放非常快速,強力宣傳解放軍戰力,同時貶抑國軍,降低我國人民對於國軍戰力的信心。

解放軍對臺認知作戰的強弱分級與輸出對象,在軍事戰略上大約可分成三個階級。第一個階級是圍而不攻,解放軍只要展現足以封鎖臺灣周圍海空軍的立意,讓國際社會了解解放軍在戰時可以拒止國際社會介入。第二個階段是以戰逼合,中共在政治判斷上認為臺灣未來有背離統一的可能性,為了避免情勢惡化或戰事擴大,解放軍會進行小規模的軍事行動,逼迫臺灣當局進行政治談判與協商。第三個階段是速戰速決,中共當局判斷已經毫無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必須要以快速的時間跟速度取得臺灣的政權跟控制權,避免國際社會介入,以完全取得臺灣政權為最終目標。

戰略上維持圍而不攻    認知作戰三階段都已進行

目前解放軍在戰略上維持第一階段圍而不攻。對應這樣的戰略,中共對臺認知作戰三階段都已在進行。第一是統戰階段,訴求中華文化及兩岸血脈的議題,輸出對象包含臺灣民眾與中國大陸內部的人民。第二是軍事宣傳階段,宣揚解放軍的戰力,用軍事力量傳播中國大陸的國家形象。第三是國際正當宣傳階段,也就是法律層面,利用歷史一些原則宣揚中共對臺灣統治的合法性跟正當性。

雖然中共在戰略層級維持第一階段,但會持續做好準備,可隨時改變對臺灣戰略層級的想法,且因戰術作為已執行在前,可以非常快速地應對臺灣情勢的變化。面對中國大陸持續利用各種手段滲透臺灣內部,應 持續加強臺灣社會的民主韌性,讓臺灣民眾有辨識與辨別資訊的能力,政府適時針對錯誤與虛假信息澄清。民主與開放多元的言論,是臺灣面對中共認知作戰最重要的武器。民心堅定捍衛臺灣的民主與自由,則是對抗中共意圖統戰臺灣最重要的根本。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