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研學旅行夯◆文/張淑伶(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1-30

中國大陸「研學」旅行越來越熱門。這個看似高深有學問的名稱,指的是與課程學習目標相結合的旅遊活動,臺灣常被稱為「戶外教學」,可能也會讓一些出生於民國50、60幾年的「五、六年級生」想到曾經非常熱門的救國團活動;總之,要玩,但不是隨便玩。

官方鼓勵研學遊 價格過高惹議 

陸媒法治日報6月的報導指出,2022年,中國大陸研學旅行人數突破6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艾媒諮詢估算,今年全年,研學遊市場銷售規模有望達人民幣1,469億元(約新臺幣6,464億元),與疫情管控的去年相比,成長61.6%。

為了讓教育的形式更活潑,不讓孩童的寒暑假虛度,近年「研學」活動在中國大陸正夯。在教育部門的鼓勵下,體制內的學校和體制外的培訓機構都投入其中,以往專注經營旅遊團的旅行社也紛紛推出「研學團」,爭奪中小學生市場。然而,研學團名不符實、價格過高等,也最為人詬病。

回顧中國大陸研學旅遊市場的演進,早在2014年前後,「研學」這個詞就開始頻繁出現,並隨著商業化、對文博領域的重視進一步發展。2016年,中國大陸教育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被視為教育部門正式推動研學旅行的聲明。2022年,疫情管控解封後,民眾渴望「走出去」,連帶也讓回歸熱門的研學活動受到關注。

根據「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要求要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學計畫,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同時要求加強「研學旅行基地」的建設,要探索多種管道籌措研學旅行經費,「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

臺灣戶外教學多由校方主導    中國大陸旅遊機構是主力

兩岸研學/戶外教學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有各自教育部門提出的指導性文件。作為一種教育主張,臺灣的戶外教學更多由校方主導、與課程本身結合,而中國大陸的旅遊機構才是研學旅行的主要組織力量,它們以研學旅行之名,搶占了臺灣人熟悉的夏令營和海外遊學市場。

只要有利可圖的新興市場,就會有民間資本投入,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大,只要有商機就有大額資本搶進,這點和臺灣的情況不同。財聯社不完全統計,佈局研學遊領域的上市公司包括博瑞傳播、蘇州高新、曲江文旅、大千生態、城市傳媒、中炬高新、長白山等。

在臺灣,教育部於2014年提出「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指戶外教育能協助教學者反思學習的意義,並提到除了政府部門和教師、家長投入之外,期盼戶外場域與室內場館的經營者、民間企業、專業人士一起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臺灣的營隊主辦者多樣化,譬如部分教會團體會舉辦標榜品格教育或生命教育的營隊,由於宗教色彩很淡,許多非信徒的家長並不排斥讓子女參加。中國大陸對宗教活動管制嚴格,規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傳教,各種活動呈現出「無法規野蠻生長,有法規就禁區多」的現象。

「國民中小學辦理戶外教育實施原則」修訂後,教育部國教署2019年曾經發布說明,強調戶外教育原即是學校課程與教學的一部分,「不是旅遊」;建議學校每學期至少辦理一次,但也強調戶外教育未強迫次數及住宿;此外,也提及要補助經費以減輕弱勢學生負擔,每校可申請補助4案,每案可補助新臺幣3萬元。

避免敗興而歸 經費和品質是關鍵 

看得出來,無論是中國大陸的研學或臺灣的戶外教學,經費和品質都是關鍵。

法治日報報導,隨著大量營利性機構介入,中國大陸各類研學亂象層出不窮,不少家長和學生「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報導指出,這些研學團價格不菲,且價格差異巨大。以一日遊、半日遊為主的研學項目價格多為人民幣數百元至上千元,多日國內跨省市研學項目基本在數千元至上萬元。

有湖北的從業人員說,「行業沒有統一標準,定價很隨意。」他所在的研學機構推出探索鄉村的研學團,很快就有其他機構比照辦理,地點和活動內容差不多,就多了一個孩子種菜的項目,價格直接貴了幾百元。

海外研學團更是爆貴,7天到15天不等的團,價格在人民幣2萬元至6萬元之間。有家長認為,這比一家三口一起旅行還貴。還有專家指出,英國某個夏令營,當地報價一星期折合人民幣幾千元,到了中國大陸一經包裝,就賣5、6萬元。

場景拉回臺灣。今年9月,高雄一名媽媽投訴,孩子3天2夜的校外教學,行程包括遊樂園、夜市、Outlet,幾乎都與購物相關,餐點除了飯店提供1個便當、2天早餐,其他全由學生自理,費用卻要新臺幣5,220元,未參加者還要請假,她痛批這是「要教孩子如何敗家」。

升學主義掛帥 多元化教學難落實

新聞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上述校外教學不貴,但行程安排得不好。學校無奈表示,這次旅行規劃過程已努力廣蒐學生和老師意見。如何在不增加老師負擔的情況下,推動學生、老師甚至家長一同參與,對很多學校來說還在磨合。 

一名在武漢任教的小學老師說,自己是博物館志工,與其他省的博物館志工時有交流,2019年安排到河南安陽研學旅行,參觀殷墟遺址及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與者除了7名學童,還包括家長。學童不在乎活動是否為「研學」,反而是願意一同參與的家長,代表了對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有更多想法。相較某些研學團標榜能進到北大、北京清華大學參觀交流,使家長趨之若鶩,並不是所有家長都以功利眼光看待研學旅行。

大環境依然是升學主義掛帥,一位老師坦言,升學管道必須透過「中考」與「高考」的情況下,老師想要把研學做好、做到貨真價實的多元化教學,顯然十分吃力,即使官方明確鼓勵研學政策,絕大多數老師都採取觀望態度。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