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迎戰缺水日常 臺灣多重管道因應◆文/蔡宜彣(媒體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3-02-19

臺灣位處北緯23.5度亞熱帶地區,橫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四面環海,地理環境的先天優勢下,每年颱風、梅雨、夏天西南氣流和冬天東北季風都會帶給臺灣豐沛雨量,平均一年至少有2,500毫米降雨量,為世界平均雨量的3倍,本島超過260座海拔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形因素讓臺灣本島內的河川數量破百。

臺灣的自來水建設普及,水費低廉,水源乾淨,看似水資源豐沛的臺灣,卻因面積狹小、高山陡峭,河川又短又陡,暴雨來時水流湍急,加上水庫淤積嚴重,世界缺水排名高居第18名。水資源對臺灣民生乃至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如何「留住水」成為臺灣的重大課題。

臺灣傳統缺水難題 水資源分配不均

臺灣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河川數量也多,水資源卻因地形、氣候因素分佈不均,部分地區面臨著淡水資源稀缺,特別是東北季風帶來的水氣受到高山阻擋,中南部冬末春初進入枯水期,許多地區面臨缺水問題,影響產業及民生用水,除造成生活不便之外,也影響產業發展。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臺灣也出現極端氣候現象,乾旱和極端暴雨越發嚴重,水資源管理與調度更加困難。2021年初,臺灣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乾旱,起因是前一年創下56年來未有颱風登陸臺灣,再加上梅雨季短促,雨情不佳,造成沒有足夠水量供枯水期使用,各地陷入不同程度的限水、停耕,產業發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高科技產業加入搶水大戰

水資源爭奪戰,不再限於農耕、工業與民生用水,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是用水量龐大的產業,新竹科學園區內的臺積電、聯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大廠,紛紛將研發產能往南延伸,一方面促進南臺灣半導體聚落擴大,但對中南部缺水問題雪上加霜,加劇中南部缺水狀態,面對枯水期較長的中南部地區,高科技產業需作出因應。

科技部2022年數據指出,2022上半年度,臺南科學園區平均每月用水量登上臺灣三大科技產業聚落之首,將近20萬噸,以單日用水量計算,占臺南市單日用水量的7%,水情吃緊的中南部,面對高科技產業的南遷和高耗用水,隨著產業聚落擴張,以及氣候變遷下降雨型態轉變,供水更加吃緊。

解救水情 臺灣強化供水韌性

面對缺水日常,臺灣經濟部水利署擬定「各區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除有「流域整體經營管理」、「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及「強化科技造水」等3項主軸,並配合「管理」、「節流」、「調度」、「備援」、「開源」等5大策略,盼能滿足往後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用水、強化供水韌性,改善供水環境。

臺灣各區降雨量不均,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網至關重要,目前臺灣已打造多處水路網,連接水庫及河川,除已完工的板二計畫、桃竹幹管外、南高通管、南化高屏通管外,還有石門水庫—新竹原水管、鯉魚潭北送苗栗、大安大甲溪聯通管、臺中—雲林管線聯通改善、曾文—南化聯通管等計畫正在興辦中。

除了調度外,「開源」也很重要,臺灣四面環海、河川湍急,政府致力強化科技造水,擴大推動再生水和海淡水。再生水部分,預計在2026年底供水量可達20.9萬噸/日,2028年底全數完成後,可達28.9萬噸/日;海淡水部分,目前臺灣本島及離島地區則有24座海淡水廠,興建、規劃中的共有10座,全數完工上線後,可再供臺灣本島及離島地區預計95.7萬噸/日用水。

在源頭河川管理上,政府跨部會從上、中、下游進行合作,與民間合作協力,由農業部、內政部、地方政府在上游地區加強造林、集水區保育和水土涵養,中游地區由經濟部、農業部等擴大水庫清淤,並設置人工湖、伏流水以及水資源建設,下游用水端則推動再生水、雨水回收利用、建設埤塘和在地滯洪。

民眾用水觀念宣導也很重要,包含推動各項節約用水及提高用水效率,主要實施項目為「自來水減漏」,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推動,臺灣自來水公司統計,漏水率從2016年底的16%,到了2021年降至約14%,工業用水回收率則由2016年底70.7%提升至2021年約72.2%。

高科技產業供水擬定「珍珠串計畫」

高科技產業供水方面,配合西部廊道供水網絡,形成一條「珍珠串計畫」,目前針對穩定科技園區產業用水,配合各園區地域性特質和水利主管機關供水政策,推動使用再生水,增加自來水調度彈性;2023年底臺灣水利署將完成寶二水庫溢洪道加高工程,盼能新增每日1萬噸自來水供水量。

國科會預計,在供水部份會加強科技園區用水計畫管控,持續辦理節水輔導,半導體和光電業製成回收率達85%以上,全區用水回收率預計在2031年提高到80%以上,降低整體用水量;另期盼園區降低自來水依賴度,鼓勵廠商能使用再生水,水旱嚴重的南科,從2022年陸續引進再生水,再加上新建的再生水廠,盼能降低自來水用量,提高園區抗旱韌性。

水利署預計,再生水未上場前,先透過區域調度提供園區供水,這需仰賴「珍珠串計畫」,將現有水利調度規劃包裹,遍及全臺,通各區供水瓶頸、擴大互相支援,強化西部供水管網,從臺北翡翠水庫,一直到雲林、南部,讓各個水庫互相調度,並配合科技園區開發時程,整體設施將在2027年製2028年間全數完成,工業用水、民生用水互不影響。

政府面對缺水抗旱,想出許多辦法解決問題,除了政府作為,民間也能從小地方開始做起,從平日省水、水資源再利用,減少不必要用水支出、將家中設備盡可能換成省水標章設施,檢查有無漏水。在面對臺灣抗旱大計,你我都能出一份心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