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馴化」天氣爭議多 中國大陸水資源的挑戰◆文/簡旭伸(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

  • 更新日期:113-02-19

水資源治理是各國發展重要議題,包括乾旱、水污染與洪澇等,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各地水資源管理的特色與挑戰也不一而足,本文將從中國大陸極具特色的水資源「雲水」,探討各級政府如何透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來因應水資源挑戰,甚至肩負其他非環境業務。

人工影響天氣早有歷史 

水資源平衡是三維空間概念,從天上降雨到地面逕流水系(例如河川湖泊等)與地下水層等,天上降雨不足時,過往皇帝常有淨身祈雨等象徵性儀式。隨著19世紀飛行技術開始普及,國家透過飛機或火砲等方式,於局部天空施灑碘化銀等觸媒,以為「人工『增』雨」(俗稱「人造雨」),進行消霧、森林滅火等作業,消減或避免氣象災害。

乾旱最大衝擊之一,就是影響農業收成。中共建政後,早在1958年,針對東北農業大省吉林施作人工增雨。改革開放後,以「氣象現代化」為名,大幅擴編「人工影響天氣(weather modification)」業務,中央政府於2002年頒布「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爾後也有相關推動計畫,多數地方政府(包括省級、地級與縣級等)也設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簡稱「人影辦」),開展相關業務。

南水北調 十堰市「保供」首都用水任務 

人影作業不只透過降雨與否,確保水資源與糧食安全,也包括生態安全,例如三江源上游施作人工增雨,以確保當地生態多樣性,或太湖施作人工增雨,以抑制藍藻蔓延等。然而,這仍難解釋為何各級省市縣政府都要成立人影辦,尤其是在中國大陸中南方年均降雨量多的地區。

例如長江沿岸的湖北省十堰市,甚至將人工影響作業常態化與定點化,說明不是緊急情況才施作,而是經常性措施,這要放到整個南水北調的脈絡觀察。南水北調共有3條線,其中中線是由湖北十堰市下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最終抵達北京和天津。南水北調工程蓋好後,要能確保丹江口水庫可以穩定輸送一定水量到北京,又不影響當地用水,才能發揮南水北調真正效用。

若只是考量當地水資源使用量,十堰市不需要人工降雨,但十堰市卻經常要求空中雲水條件足夠就持續施作人工影響天氣。十堰市在2023年自詡「320萬十堰人都是首都人民的『守井人』」,足見其為首都「保供」任務,背後卻影響當地人民生活。

北京奧運天氣晴朗 人影作業傑作 

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配合成立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還有面子考量,即負擔一項額外政治任務:戶外大型活動天氣保障作業,甚至因而制定「大型活動氣象服務指南工作流程」。經典案例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晚上之所以沒有下雨,就是中共啟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讓當時雷雨區「提前」下雨。又如,筆者2019年春天到武漢,計程車司機聊天時「抱怨」市長昨天沒做事,理由是當地「辦馬拉松卻下雨」,這一定程度說明,期待與相信政府「需要與必要透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來改變天氣」的想法,深植人心。

人影作業涉及空中作業與空域Z軸管理,超出地方政府權限,直達空軍範疇。這時地方政府領導的黨政級別就派上用場。例如北京2008年奧運開幕式晴朗,對比南京2012年青年奧運開幕卻大雨。除了奧運檔次規格大過青奧運,也因北京市委書記歷年都名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享副國級待遇,全國享此待遇者僅25到30人,與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同,明顯大過北京軍區司令;對比之下,南京市只是江蘇省省會城市,領導人的黨政級別最多是副省級,協調當地軍區要員能力明顯偏低。

馴化天氣 人影作業的道德與科學爭議

相較其他國家多數是在緊急情況才使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共頻繁動用國家整體資源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全世界確實罕見。甚至中共2020年公布「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提及要在2023年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58萬平方公里以上,中國大陸氣象局甚至進一步宣示要透過無人機與人工智能,優化既有的人工影響天氣執行體系。

基於大氣系統流動不確定性等特性,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是否真的可以增加「降雨」,其成本效益分析,因為涉及開放環境無法如室內精準控制變因實驗,科學界尚未有一致定論。因為不確定性,導致後果可能出乎意料之外,甚至引來人員傷亡,要算天災還是人禍?

過往水資源產權等相關法令,大多規範地面水與地下水,沒有針對空中雲水。人工影響天氣施作範圍對象是流動的水氣,若是跨越邊界區域,如何計算水權也有爭議。中國大陸已有幾個城市,為了是否因為隔壁地方政府施打過多雲水導致自己乾旱一事,告上法庭。新聞常見中國大陸在南方邊界施作人影作業影響到北印度區域,引來新德里政府抗議。

更重要的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可能是中國大陸對於氣候變遷下的環境意識形態,是一種企圖「馴化」天氣 (tame the weather)的概念,這呼應氣候變遷科學界的禁忌話題:是否可以透過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手段來讓地球降溫?許多歷史資料顯示,火山噴發的火山灰,確實可以讓地球降溫,稱之為火山冬天現象(volcanic winter)。是否可以有「人為」火山灰概念?若真要操作,要在哪邊施放?如何控制影響?如何計算利益與損失?

從馴化天氣到地球工程,在科學上與道德上仍有不少爭議,這與其他各國目前仍大多對天氣災害採用減量與調適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的做法不同。其他國家之所以多以減量與調適為主,除了是遵循聯合國相關組織建議,也是因為「人影作業」與「地球工程」爭議太大,需要更多正反意見辯論問責,穩健有餘之際卻難免緩慢前行。對比之下,中共以生態、農業與大型活動為名施作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不乏是將人影作業當成小規模的地球工程練兵場,一旦確定已經是私下積極操作卻不對外公開既有模型推演與實作經驗,對亞洲與全球的衝擊不可謂不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