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減碳救地球 絕非口號《交流雜誌111年12月號第186期(歷史資料)》

電影勾勒出氣候變遷的末日景象,喚起全球注意力,提醒世人一場重要且艱難的地球保衛戰,已節節逼近,能否永續發展,端賴人類的決心。   

減碳遏阻全球暖化,已是當前人類共識,聯合國於2021年11月1日至12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簡稱COP26),力拼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面對氣候浩劫的艱鉅考驗,全球已有137個國家或地區聯盟宣示淨零排放的承諾,但要達成碳中和目標,不但涉及經濟、工業、運輸、建築等領域,更要改變生活習慣,從自身做起。      

本期交流雜誌特別以《永續生活 從你我做起》為主題,以貼近民眾的食、衣、住、行出發,邀請讀者一起來盤點,看日本、澳洲如何推動淨零能源消費木建築,達成冬暖夏涼的舒適居住品質;二手衣物、「裸裝」商品都是資源再利用的範疇;臺灣正著手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中國大陸則以「碳帳戶」鼓勵個人減碳,每個國家作法內容或許有別,面臨的挑戰也各有不同,但都瞭解為了永續發展,必須齊心合作。

氣候變遷也加劇國際戰略競爭。全球暖化造成北極融冰,先前封閉區域得以航行,讓美中俄藉機爭奪資源和影響力,北極航道成為新的戰略爭奪點,戰略安全與地緣政治經濟利益,將成為東西集團對抗的主軸;而俄中在競爭大於合作的前提下,或將限制雙方在北極軍事合作的可能性。

拉抬電動車產業改變消費市場,也是大國競逐的目標,為了減少碳排放,力抗氣候變遷,也為了掌握新能源科技與相關產業鏈。臺灣在同樣道路上前進,但要吸引消費者從燃油車走向電動車,仍需克服基礎設施與法規的挑戰。

在全球為拯救地球奮戰之際,中共「二十大」在世人關切中召開。此次會議聚焦安全,而習近平的第三任期乃繫於「黨的領導」及「尊習」,在無黨外監督力量的制衡下,強化治理能力將成為加強監控的藉口;對內,疫情重創、經濟疲弱,如何救市成了難題;對外,全球景氣動盪,西方各國反中情緒高漲,則考驗外交智慧。

不論是臺灣「108課綱」核心素養所培育的思考、解決能力,還是中國大陸中小學訓練學生煮飯燉湯、種菜養禽等日常生活的勞動技能,皆反應社會的真實需求,希望強化生存能力。於此同時,兩岸的年輕世代因經濟需求,掀起「新節儉主義」風潮,追求更合理的消費,把省錢有道變成一門學問。

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人們在家避疫,但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從未減少,健身運動益發興盛,尤其陸衝、飛盤等「說動就動」的新城市運動,打破傳統女性不愛運動的認知,說明了虛擬科技再發達,仍無法取代人際接觸的需求。

疫情當頭,人心惶恐的艱困時期,方荷生、林聖傑和童勝輝3位里長不僅以實際物資守護社區,更是安慰民眾不安的心靈力量,足證臺灣社會充滿人情溫暖。

傳統與現代的衝擊無可避免,但老臺菜所保存的古早味,蘊含臺灣人「不求做大,只想做好」的生活態度,不僅重新詮釋文化與創意結合的意義,更自信地創造出引領潮流的「臺灣味」品牌。

多年來,全球氣候談判波折不斷,為了搶救地球的命運及人類的未來,各國必須從分歧中找出共識;如同兩岸關係的發展,即使曲折不少,挑戰不斷,仍應秉持理性和平的態度,相互尊重,化解歧見,尋求共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