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路線解讀◆文/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交流雜誌111年12月號第186期(歷史資料)》

中共「二十大」於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為期7天。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是中共最高領導機關,掌握最高決策權和監督權,推選新一屆黨的領導層陣容。「二十大」22日閉幕後,隔(23)日舉行第二十屆一中全會,推選習近平、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7人為政治局常委,習近平連任中央總書記,展開第三任期並掌控全局。

「二十大報告」經濟政策要點

「二十大」新人事選拔跳脫傳統用人常規,多位常委被「破格升遷」,顯示習近平為鞏固權力,用人原則首重政策忠誠度,而非看重個人行政歷練,研判中國大陸後續政策路線將是「寧左勿右」,政治考量將優先於經濟發展,亦即未來經貿政策將更多以政治、國安、集權為優先考量,不再以追求經濟成長做為單一政策目標。

「二十大」政治報告表示:中國大陸已完成「脫貧攻堅」目標,新發展格局將注重高品質發展。在經濟發展上,重視實體經濟與內循環,引導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如載人航太、量子資訊、生物醫藥或產業綠色轉型等;發展路線方面,強調「中國模式」,在追求經濟合理成長的基礎下,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品質、公平、生態、精神文明等面向。政治報告有關經濟政策特點如下:

首先,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中國特色」走自己的路,意謂要在現代化發展路徑上與西方國家分道揚鑣。主要關注5大重點,包括人口轉型、共同富裕、物質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和平發展。

其次,強調國家「安全發展」,要求「增強內循環可靠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鞏固糧食安全基礎」等。顯示未來5年打造國家安全將是重點工作,以國安為由的相關政策措施將納入各產業政策中,並影響其對外經貿。

其三,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官媒亦配合強調動態清零為「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外界因此預期「動態清零」政策不會在「二十大」後立即結束,可能延長至明(2023)年2至3月「兩會」召開前後,才會逐漸明朗。

其四,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路線未見重大變革,基本延續「十四五規劃」。未來5年經濟發展重點有四:擴大內需,強調實體經濟、科教興國,追求科技自主、共同富裕,以及綠色轉型。近期中共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也發表類似觀點,再次著重強調「擴大內需」、「共同富裕」,以及「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供應鏈」為三大重要建設工作。

新型舉國體制 突出內循環與實體經濟

承上分析,「二十大」後可預判中國大陸經濟戰略將更加重視實體經濟與內循環,尤其實體經濟攸關強國戰略。為要因應先進國家科技封鎖,中國大陸將以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並提出科學教育興國,注重科技自主,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改善人才戰略布局。

尤其,習近平的「共同富裕」將延續,去虛擬經濟,促進收入成長與分配公平,推動三次分配、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同時推動綠色轉型,經濟成長與生態維護並重,確保新能源供應穩定可靠及高碳排放行業的技術升級和改造等,均是未來重要發展方向。

需注意的是,「二十大」也通過黨章修訂,要求強化「黨的領導」,「兩個確立」寫入黨章,研判後續將持續強化共產黨對產業與企業的監管力度,對於經濟政策的意涵,可能在於加強對產業(數位平臺、房地產、教育、醫療、文化)的監管,同時黨對企業決策的參與干預程度也會持續加深。

中國大陸經濟前景 四大挑戰壓力大

由人事布局來看,「二十大」後在財經團隊方面,205名中央委員人事大換血,僅留任68員,中央委員財經系統之中,僅有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商務部長王文濤,國際貿易談判代表王受文,工信部部長金壯龍、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韓文秀,以及北京市委副書記殷勇(曾任人行副行長)等人。直到明(2023)年3月換屆前,現任財經首長將進入長達半年的看守期。觀察新任政治局常委背景,以軍工領域專業人士最多,具財經背景人員則為近幾屆最少。後續中國大陸政策路線「政治優先於經濟」的特色非常鮮明,總體經濟方針將圍繞國家安全、戰略產業、政府主導三大主軸,持續以「穩」作為發展基調。

其次,全球地緣政治緊張格局不變,外需充滿不確定性。雖然中國大陸擴大對外開放的腳步不變,但仍會視局勢變化調整因應。內循環方面,需關注其「清零政策」防疫措施是否及何時鬆綁,若在「二十大」後仍堅守此一政策,舉凡民間消費、企業生產和投資動能均難以復甦,經濟仍將持續走低。反之,若「二十大」過後「清零政策」能夠適度鬆綁,經濟動能可望復甦反彈。

歸納未來中國大陸將面臨的四大經濟挑戰。首先,企業投資動能不足。防疫支出與房地產問題造成財政與金融風險提升,致使補貼企業的財政能力受限,企業經營環境不穩定性增加。其次,中國大陸推動經濟成長的政策方向不明確,例如在持續改革開放路線下,又推動「共同富裕」政策強化各項監管等作為,路線左右不明,彼此矛盾使爭議加劇。其三,中共試圖透過黨的力道更多介入民營與市場經濟,致使企業經營創新空間受限,也降低外資對陸投資興趣。其四,人口結構老化與人口紅利減弱,導致生產力走低,「未富先老」社會福利支出壓力加大,最後可能導致經濟成長動能轉弱。

政府應輔導臺商供應鏈再布局 打造「Taiwan+N」模式

對兩岸關係而言,由於中國大陸表態不承諾對臺放棄使用武力,並試圖牢牢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致使臺海局勢愈趨緊張,恐衝擊臺灣經濟表現並增加不確定性,尤其在臺廠商可能面臨海外訂單流失,臺商回臺與外商來臺投資亦受影響。

隨著「一個世界,兩套系統」時代來臨,我國需強化經濟與產業韌性,除穩定兩岸經貿關係外,應輔導臺商供應鏈的全球再布局,打造「Taiwan+N」的跨國生產與供貨模式,適應客戶避險要求。積極推動數位貿易夥伴合作,協助中小企業開拓新興外銷市場,擴大貿易相關政策金融規模,協助廠商打造穩健與多元跨國供應鏈網絡,提升因應國際變局的應變能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