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老火車退役 用創意留住回憶◆文/周郁芬《交流雜誌111年12月號第186期(歷史資料)》

2021年10月,因南迴鐵路電氣化而走入歷史的藍皮普快車,正式轉型為復古觀光列車「藍皮解憂號」,由雄獅旅遊經營,廣受遊人好評和歡迎。臺鐵這列唯一可開窗的列車,行經全臺橋梁、山洞最多的南迴鐵路,往返於屏東枋寮與臺東間17個車站(含已廢車站),旅客從車窗望外看,能飽覽太平洋、中央山脈等美景,被作家劉克襄形容為「解憂火車」。

兩岸老火車各自重生

全世界都有火車、鐵道迷,兩岸也不例外,從民眾對藍皮解憂號的嚮往便可窺見一二。數十年來,臺灣的藍皮普快車、中國大陸的綠皮車,分別用深藍色、深綠色的車廂,乘載了無數人的回憶與歡聲笑語。許多老火車退役後,反而在創意加持下,以各種形式被保存、重生,在交通負載之外,賦予懷舊、觀光意義。

像是在臺中,就有一間號稱全臺最具特色的火車餐廳「新幹線列車站」。餐廳的發想,是因老闆的父親而起。老父親愛火車成癡,居然著迷到買下四節車廂,被取笑是「憨人」。但在全家用心經營下,新幹線列車站火車餐廳逐步興旺,不會跑的火車、帶不走的鐵路便當,以及忘不了的美好記憶,都是在餐廳能感受到的獨特滋味。

懷舊鐵道風 全臺遍地開花

舊火車、舊鐵道文化,如今在全臺遍地開花,從桃園、臺中、彰化、臺東、花蓮到宜蘭,處處可見退役火車、舊鐵道的蹤影。

桃園楊梅富岡便是鐵道文化氛圍濃厚的藝術小鎮。環繞富岡火車站及周邊街區舉辦的「桃園富岡鐵道藝術節」,至今已連續辦理三屆。2022年的藝術節,請來國寶級的蒸氣火車「CK124」進駐,在富岡焊軌隊第一股線道,設立鐵道文化展,展覽邀請臺鐵退休員工擔任導覽員,向民眾展現富岡在地特有的鐵道生活美學。

有人說,臺中市是傍著鐵道而起。1905年,第一代臺中車站設立;1917年,第二代車站再跟著運量擴充;到了2016年,隨著鐵路高架化,第三代車站應運而生,擁有百年歷史的第二代車站,光榮卸下運務重任,以國定古蹟身分繼續佇立城市。

為了重現舊站風華,串連大臺中的文化與人文風貌,「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隨之誕生。占地2.9公頃的園區裡,復刻車站內1940年代的售票亭,並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伴隨鐵道發展、不同型號的火車。未來,園區還希望在輸出火車記憶之外,再賦予展覽、旅宿、美食和藝文青創等多元功能。

到臺東,除了伯朗大道的金城武樹,串聯鐵花村音樂聚落、鐵道藝術村、臺東轉運站和臺東市的「鐵花新聚落」是必訪之地,而鐵道藝術村更是鐵道迷、火車迷不容錯過的去處。鐵道藝術村的前身,是擁有80年歷史的臺東火車站,為過去臺東線的終點。2001年,臺東新站啟用後,臺東縣政府幾番整修舊站,將原來的月臺區整建為臺東鐵道藝術村,原汁原味保留車站的月臺、機關庫、三角線迴車道、轉車臺等風貌,並留有3節DR2050舊車廂在原地展示,讓鐵道藝術村成為能飽覽歷史、觀賞建築、探究藝術和休閒旅遊的空間。

2021年底,為了強化臺東的「慢經濟」城市品牌,縣府再啟動「臺東舊站特區」計畫,重整舊站周邊的導覽、倉庫和指標,完善觀光元素。

從臺東往北抵達花蓮,火車扮演花蓮對外的重要運輸工具,火車成了深刻在花蓮人生活中的印記。近年來,鳳林鎮公所與臺鐵接洽,將報廢的自強號車廂、藍皮普快車,分別放置在林榮社區公園和社區廣場展示,成為地方觀光亮點,也為花蓮吹起一股「鐵道懷舊風」。

綠皮車改成酒店、餐廳 廣受歡迎

相較臺灣的「藍皮普快車」,中國大陸則是「綠皮」火車。綠皮車是中國大陸在高鐵建造前,1950至80年代的旅客列車標準外型,因為橄欖綠外表、黃條色帶車底而得名。中國大陸幅員遼闊、人口多,跳上一班綠皮車,往往得在上頭過夜,擁擠的人群、混雜的氣味,加上對目的地的懷想、期待與思念,揉合成中國民眾對綠皮車的複雜記憶。

隨著鐵路提速、客車空調化和高鐵普及,綠皮車愈來愈少,做為一個時代的印記,開始有人把綠皮車改造成酒店、餐廳,成為鐵道文化中一道獨特的景緻。

去年底,在揚州生態科技新城1912小鎮內,「揚州綠皮車酒店」正式開幕。酒店以綠皮車廂為改造主體,車廂、整點鳴笛、蒸汽、站牌、車牌等火車元素一應俱全。旅客紛紛說,孩子每天醒來,迫不及待到車廂外玩耍,還有人建議酒店增售和服務人員一模一樣的列車員服裝、火車模型,讓孩子過足「火車迷」的癮。

近來爆紅的景點「蘇州萬公堤時光森林」,成為旅客的度假天堂,其中由綠皮車改造成的「1936時光列車餐廳」,迅速吸引眾人目光。1936年,起於吳江的蘇嘉鐵路正式通車,1936時光列車餐廳,正是為了紀念曾經的蘇嘉鐵路,特別由西安運來一節綠皮火車車廂,打造而成。餐廳主打粵菜,在綠皮車上享用港式燒臘、點心、特色家常菜,別有風味。

成都市東郊記憶蒸汽火車頭廣場上,佇立了一列「東方紅號1519」蒸汽式火車和兩節綠皮車廂。東方紅號1519是四川省第一批蒸氣式火車,紅色的車輪車頭和獨特的黑色車身,帶有濃濃工業遺址風,吸引民眾拿出手機拍照留念。走進車廂參觀,還能體會城市的變遷感。

老火車新創意 懷舊商機無限

不論是藍色解憂號、鐵道園區,還是綠皮車火車餐廳、酒店或咖啡館,種種對老火車、舊鐵道的創意,象徵新消費文化的誕生。人們希望在火車餐廳上感受曾經的溫暖回憶,期待找回蘊藏的百年鐵路發展史。

近年來,儘管臺灣觀光局力推鳴日號、鳴日餐車等各種新型火車旅遊模式,但以聲量和銷量來看,在南迴鐵路行駛、復刻藍皮普快車的「藍皮解憂號」,顯然更受歡迎。中國大陸的上海、杭州、南京、重慶、濟南、哈爾濱等各地,也都開過火車餐廳、咖啡館,但近幾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不少餐廳正在調整營運方式,人們對鐵道文化懷抱的特殊情感,讓文物車隊仍充滿懷舊商機。

劉克襄曾分享他造訪德國、中南美洲的經歷,當地許多老火車已被改成觀光列車,並為所經之處創造新刺激。如同德國火車會經過黑森林,南迴鐵路一樣會行經海岸線,沿途停靠金崙、大武、太麻里、知本等各站,是排灣族、卑南族群的生活所在地,藉由藍皮解憂號的啟動,或許能帶動部落發展、地方創生,甚至廢站重啟,舊火車、舊鐵道仍有無限可能。

隨著科技進步、時代發展,火車持續升級、展現多變面貌,臺灣的藍皮車、中國大陸的綠皮車,雖然如老電視、電腦般,已是過往舊物,但回憶不會消退,用心打理,又能華麗轉身,賦予新意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