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三個里長的故事 他們疫起守護社區溫暖世間◆文/楊子懿《交流雜誌111年12月號第186期(歷史資料)》

2021年5月,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疫情肆虐,民眾陷入惶恐不安,然而,社區守望互助的正能量,在疫情期間益顯溫暖可貴。

上午9點半,穿著招牌POLO衫的臺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準時出現在臻佶祥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我每天都是早上6點開始忙,忙到晚上12點才休息。跟你聊完,還有一批人要跟我開會。」

地表最強里長設食物銀行 獨居長者、街友不挨餓

人稱「地表最強里長」的方荷生,每天總是匆匆忙忙被行程追著跑。難得坐下來受訪,他劈頭說:「我們今天準備了超過500個便當,昨天煮了將近600個。疫情前後,食物銀行的運作沒有什麼不同,只有增大服務量,餐食的需求變大了。」

方荷生固定每週一到五,針對獨居老人、街友及中正和萬華區部分里據點,提供中午和晚餐便當,「疫情嚴重導致很多人失業了,準備的便當數量也增加了。」

「很多人跟我講,方里長,那些拿便當的臺灣人攏是『失志』、『無效』啦!可是我心裡想,現在一隻狗、一隻貓倒在路上都有人管,更何況他是一個人?」方荷生嘆氣道,「我做慈善,最主要的動力就是看到需求。我就想,可不可拿更多物資幫助更多人?就那麼簡單。」

1959年出生的方荷生,1998年當選臺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連任至今。忠勤里位於著名的南機場夜市一帶,雖是臺北較早開發的區域,如今卻因商業重心轉移而沒落,在地居住人口以老年人和中低收入戶者比例較高。

2002年,方荷生開始為獨居長者送餐,3年後推動學童課後輔導,送餐服務對象也從獨居長者擴大到需要的里民與街友。他還將國防部一處老舊眷舍,改造成南機場樂活園地,提供老人共餐和兒少課輔及青少年咖啡班等服務。

網路號召「愛心物資包」 捐給弱勢與社福團體

2013年,方荷生成立「佶祥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針對低收入戶、邊緣戶與需要急難救助的會員提供協助,「我們跟萬華及中正區公所結合,當有個案申請急難救助時,拜託承辦人多問一句:『你平常有什麼吃的、用的需求嗎?』如果有,就會寫轉介單給我,讓他們在接受訪視下領半年物資。」

忠勤里與疫情重災區萬華僅隔一條中華路,「那時所有的物資都進不去,沒有人想去萬華,快遞也不想送,只有我進去。有人開口跟我要物資,我就給。」

「只要提出需求,吃的、用的我都可以幫忙。」那時,社會局要求老人關懷據點服務暫停,方荷生忍不住抱怨,「全臺北唯一沒有停的,就是我一個。我怎麼停?中午有200多個老人吃飯,一旦停下來,還沒生病確診,餐食不穩定、營養不夠,就容易有病。」

食物銀行在疫情嚴峻時立大功。方荷生在網路社群上號召,募集供應給弱勢家庭、街友與社福團體的愛心物資包,內有口罩、泡麵與罐頭等生活必需品,一份價格約1,500元。

「當初成立食物銀行,因為看到太多慈善的浪費。」方荷生說,過去有人向獨居老人、低收入戶捐贈白米,他到府訪視時才發現,立意良善的白米,往往因來不及吃完放到長蟲、發霉。

因此,食物銀行每週一、三、五下午1點半至7點半,讓中低收入戶、弱勢家庭,與符合急難救助條件的會員,每個月500點點數,兌換、選擇自己需要的物資。若點數不足,可以當志工送餐、協助社區巡守等方式,服務1小時勞務,換取20點點數。方荷生解釋,「我不會給你500點全都拿一樣的,那是慈善的浪費。」

避免慈善浪費 用點數兌換物資

食物銀行的物資來自賣場採購,部分為民眾捐助,也有菜販或大賣場捐賣相醜或摔傷的蔬果,一部分則是企業贊助。「很多人給我剩2個月到期的沐浴乳、洗髮精,2個禮拜到期的泡麵,這些東西放在商店,有人敢賣嗎?沒有,全部下架燒掉,又變成另一種浪費。」

「什麼東西都拿去燒,人們只要再惜福一點,就可以幫到更多人,即將到期的物資,對弱勢家庭就很需要。」「去年萬華出事,需要大量物資,我在媒體上發聲,聯合利華、包大人、美聯社等企業跟我合作。」方荷生很感謝企業解囊。

他在南機場樂活園區裡設立自動麵包機,沒有身份限制,只需一張悠遊卡感應,就能領取從臺北與新北各地募集來的即期麵包,「領麵包就是分享、就是一個幫忙。」

曾有一位領個半個多月麵包的年輕人,某天找上方荷生道謝,「他告訴我,從臺南上臺北找工作很不順利,前陣子每天來拿麵包當早餐及晚餐。現在找到工作了,特別來道謝。」

從忠勤里出發,方荷生下一步想建立全臺319鄉鎮食物銀行,「一開始我們自己照顧自己,能量越來越大就能照顧周邊的里,強大到手可以伸出去時,周邊社區的生活圈也可以被照顧。如果未來每個區、每個鄉鎮都有食物銀行、倉庫,像柑仔店一樣,當疫情或災變來臨時,不用等政府採購,食物銀行系統就可啟動。」

新北愛心冰箱 人人可拿泡麵、包子

除了方荷生食物銀行在疫情時發揮功效,位於新北淡水區新民里的里長林聖傑,也透過在新興國小旁設置「愛心冰箱」,協助更多需要協助的弱勢家庭。「我們在2018年就開始做愛心冰箱,裡面放了蔬菜、麵包、米跟罐頭還有泡麵,跟包子、餛飩和水餃。」

林聖傑沒有設定取用對象,只要民眾有需求,都可以到愛心冰箱來領取,「因為怕造成接觸傳染,去年疫情最嚴峻時,先暫停愛心冰箱供應。再次開放後,來拿物資的人變多了。」疫情對民眾造成沈重的經濟負擔,林聖傑說,未來還會繼續做下去。

不畏新冠 里長陪伴確診里民

北市中山區新福里里長童勝輝,則以同理心陪伴確診里民。從疫情爆發以來,在社區內的10家家醫科診所中,號召志工一起幫忙,協助民眾填寫問券、核對資料,「民眾要打針前,多少會有點不安、會擔心副作用,如果有志工在現場協助,大家心情會比較穩定,我們已經持續做了2年多。」

「特別是前陣夏天天氣特別熱,我們在診所準備了涼風扇」童勝輝說,志工成員,包括鄰長及自發性民眾,「最近要打第4劑,有一家診所早上打了60多人,每天都要去各個診所巡田水。」

今年5月,童勝輝也確診了,他以自身經歷,安撫確診後來電向他諮詢的民眾。「我把我自己當成解說員。確診之後,比較知道確診者心態,不管是症狀,還是申請視訊看診、領藥程序,我以過來人的身分經歷去安慰其他人,他們不會那麼恐慌。」

由小社區起頭,織出綿密的互助網絡,不只接住獨居長輩、弱勢家庭,還有被社會遺落的街友,也讓人看見地方能量發展的更多可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