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隨疫而安 開啟數位新生活◆文/邁博《交流雜誌111年10月號第185期(歷史資料)》

「全民成了廚師,醫護成了戰士,老師成了主播,實體店成了電商」,這是2020年初疫情剛爆發時,網路上流行的段子,隨著疫情持續,段子所描述的場景,不再只是過渡時期的因應,許多場景成了常態。舉凡消費習慣、辦公作息、企業思維、教育平臺、餐飲模式,都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與疫情共存下,善用網路與數位化工具,維持著有序生活。

全通路時代 網路銷售夯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使用網路完成消費的比率大幅提升,許多原本從未使用過網購的族群,或自願或被迫,也開始加入網購的行列。根據經濟部統計,2018年到2020年的網路銷售年增率,分別為10.3%、14.1%、20.3%,到了2021年,達到24.5%,增率持續攀升,許多店家看準網路商機,開始布局數位化轉型。

網路消費愈來愈盛行,出現了「全通路」(Omni-channel)這個概念,源自消費者行為改變,因為在電商蓬勃發展的時代,沒有東西不能在網路上買到,策略上是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將所有線上、線下通路的接觸點整合,並打通數據、行銷、會員、資源等,提供個人化服務,創造無縫連結的購物體驗。

網路消費習慣造就了「全通路」時代,同樣是在疫情期間,臺灣的通路商,也完成幾波重大併購,達到零售與量販店的「全通路」。譬如以超商為強項的統一集團,併購家樂福;超市一哥全聯,則買下大潤發,這樣的轉變,讓超市賣起了咖啡,超商跨足生鮮食品,超商、超市與量販店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超商超市化」、「超市超商化」趨勢更為明顯。這些都成為後疫情時代,生活消費的新特色。

外賣精緻化 食材溯源化

民以食為天,除了生活日常消費,疫情下的餐飲方式與習慣,也出現很大轉變。曾在兩岸打造許多網紅餐廳的品牌營銷專家May分析,疫情讓餐飲業哀鴻遍野,許多老牌餐廳資金鏈中斷,說關就關,但危機就是轉機,疫情下也讓餐飲行業轉型升級。

May指出,過去許多高檔餐廳只能內用,頂多現場打包外帶,鮮少加入外送市場;疫情之後,餐廳動輒被禁止內用,讓很多大品牌餐廳也加入外送(外賣)市場,以北京為例,像是鼎泰豐、王品集團,就是在這2、3年才加入外送行列;臺灣各大飯店、知名餐廳,也都加入外送列車。

May歸納出餐飲消費在疫情時代的三大轉變:分別是「外賣精緻化」、「食材溯源化」和「包裝環保化」。

「外賣精緻化」指的是疫情下,內用大大減少,餐廳為了讓產品有好賣相,給顧客良好體驗感,食物會做得更加精緻,同時為顧及愈來愈多的年輕單身族群,也會提供友善的一人份外送餐點。

「食材溯源化」是指在疫情時代,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意識高漲,外食族群對食材的來源也愈加重視,讓消費者了解食材從產地到客人口中的全過程。

「包裝環保化」則是因外送製造的包裝和餐盒垃圾,容易讓人詬病,愈來愈多大型餐廳投入心力,發揮巧思更換包裝,設法減少使用塑膠材質。

外送兼快遞 建安全庫存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餐點外送平臺foodpanda於2022年3月發布的《疫後關鍵報告》,疫後的外送需求,並未隨著店家開放內用、疫情趨緩而減低,消費者健康意識更高,更建構起「安全庫存」的消費習慣,習慣平日就事先採購常用食材及生活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foodpanda的報告發現,即使疫情解封開放內用,「外帶自取」服務仍成長2倍以上,顯見宅家用餐已成習慣,利用平臺外帶自取服務將餐點帶回家享用的安心感成了重點。也有許多消費者會為不諳手機操作的長輩訂餐,讓長輩不出門也能輕鬆解決飲食需求,就算無法團聚也能傳達心意。

餐飲業經營策略因疫情大幅調整,數據顯示,高達9成的店家是在疫情期間才加入外送平臺服務,還有的餐廳乾脆把實體店面收起來,只做網路的外送訂單,既精簡人力,又省下高昂店租,找到疫後生存之道。

此外,不只配送餐飲,像是日用品、清潔用品、小型家電等,外送平臺也都能送到府。兼具安全衛生、便利、減少人與人接觸的特性,機動性高的外送平臺服務,搖身一變成了快遞,他們在城市間穿梭,風雨送餐、雪中送炭,傳遞幸福與愛,成為愈來愈多都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遠距高效率 實體回不去

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疫情也大大改變了工作型態,居家辦公、分流上班、視訊開會等,盡可能減少面對面接觸,透過網路完成工作。有趣的是,一開始以為遠距上班沒效率,但適應遠距上班之後,反而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想再回到從前進辦公室的上班模式。

市場研究機構IDC追蹤調查顯示,疫情爆發初期企業主管最擔心遠距上班員工「生產力低落」,但隔了幾個月後,「生產力提升」反而是遠距上班的一大益處,49%的企業主管預期,遠距和混合型工作模式,將獲眾多產業接納為工作型態的一部分。

遠距上班也衍生了「數位民主化」的概念,當公司視訊開會時,每個人不分階級、年齡、性別,都各自在一個框框裡並排,老闆沒有坐在主位,視訊視窗也不會比較大,帶有平等的象徵。對企業主而言,在遠距分流上班成為常態的此時,究竟要運用科技工具監督員工一舉一動,還是順勢建立信任文化,也考驗主管的領導統御力。

全球首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下令取消遠距辦公,要求員工回公司上班,否則算辭職;全球投資龍頭高盛也要求員工恢復正常到班上班;美國最大摩根大通銀行9成員工,依規定每週至少通勤上班3天。疫情後越來越多大企業要求員工進辦公室,但許多上班族並不埋單。

又如印度一家科技公司因取消居家辦公,引爆離職潮,800多名員工直接辭職;美國蘋果公司和谷歌本來也打算恢復正常上班,但遭到員工大力反彈,只好暫緩。

自律有彈性 憂患意識增

高力國際發布的「新世代辦公型態報告」,以5E總結當前居家+公司的混合型辦公,包括體驗(Experience)、試驗(Experiment)、教育(Education)、包容(Embrace)以及授權(Empower)。

體驗指的是讓客戶及員工都享有無縫接軌的線上線下工作體驗;試驗是要讓遠端及公司的工作模式找到平衡;教育指的是透過不斷的溝通及意見回饋,讓管理階層學習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包容是要讓公司鼓勵員工適時改變,績效評核也跟著調整;授權指的是公司支持員工有自律且彈性的工作效率。

從員工的角度,疫情也激發了上班族的憂患意識。根據yes123求職網今年4月發布的調查顯示,過半上班族因疫情因素調整工作職務或內容,評估過去2年疫情對職涯發展「利弊得失」的總效應,55.2%上班族認為「弊大於利、失多於得」,更有77.2%的受訪者會擔心工作不保,38.9%計畫去學第二專長。

因應疫情分流上班和居家辦公,勞動部2021年8月頒布了「居家工作職業安全衛生參考指引」,提醒雇主要留意長期居家工作者,可能因單獨工作、疏離同儕或長時間工作等影響,導致與生活無法取得平衡而造成心理健康危害。

不只在辦公場所,疫情下許多學校改成遠距上課,老師們練就了在空蕩教室對著鏡頭開講的能力。順應這波趨勢,臺北市於111學年度成立「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並正式招生,以「廣闊探索、天賦自由」為辦學理念,融合數位科技與探究實作,實踐個人化深度學習,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設數位高中 元宇宙大學

臺北市長柯文哲說,這所高中有近7成的線上課程,為亞洲第一所可以在線上取得學分及高中學位的公立高中。期待透過數位科技重新定義學習型態,為臺灣培養更多人才。

無獨有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元宇宙開拓者未來市股份有限公司(XRSPACE),也共同打造臺灣第一所GOXR海洋元宇宙大學(GOXR Metaverse University),於今年6月28日上線,未來海大除了實體校園空間,也創立海大元宇宙分校,將利用元宇宙技術,規劃系列語言學習、數位創作及各系所特色應用元宇宙課程,培養海大學生科技應用的能力。

在對岸,中國傳媒大學今年1月啟用了中國大陸首個開放在元宇宙平臺的「虛擬大學」,用戶可以在VR設備中身歷其境地體驗虛擬的傳媒大學校園,以虛擬化身,開啟校園漫遊。

本來說「疫情時期」,現在看來,更像是「疫情『時代』」,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世界一同歷經了疫情這堂課,各行各業的人都發揮了智慧和創意,展現出韌性,繼續用心過生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