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雙減政策週年 校外培訓轉向家庭教育的隱憂◆文/金雨農 《交流雜誌111年10月號第185期(歷史資料)》

中國大陸1.5億中小學生剛度過教育「雙減」政策實施後的第二個暑假,看似從繁重的校內作業和校外補習夢魘中解脫,然實況如何,有待細究。今年元旦,《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這是中國大陸首次對家庭教育立專法,規範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家長們開啟「依法帶娃」時代。

新興職業「家庭教育指導師」應運而生

中國大陸《家庭教育促進法》第4條明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援和服務。第18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覺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在孕期和未成年人進入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幼稚園、中小學校等重要時段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由此應運而生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被認為是校外培訓的新機會,部分學科類培訓機構也轉型進入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有機構預測,中國大陸今後幾年內至少需要460萬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年收入可達15萬至50萬人民幣(約合臺幣66萬至221萬元)。

不過,某招聘網站上所謂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職責卻是制定學習計畫、對學生進行全面指導等,更像是變相的學科類培訓,與「雙減」政策相違背,也不符合《家庭教育促進法》中對家庭教育指導的定義。

中國大陸教育學者熊丙奇分析,460萬這一數據,明顯是參考之前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教師數額所推算出來的。在此前提下,該機構聲稱年收入可達15萬元至50萬元的家庭教育指導師,恐是打著「家庭教育指導」名義的「住家教師」、上門進行「家教」,不是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而是對孩童進行學科輔導家教,代替家長陪伴孩子。他提醒,培訓機構聲稱獲得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就可拿到「金飯碗」,實則是給住家教師提供一個進行「住家服務」的工具以應對監管。

近段時間以來,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的廣告頻頻出現在微信公眾號、網頁、短影音平臺等,諸如:全職年薪30萬、兼職諮詢費500元/小時、市場需求多,崗位缺口大……等,類似廣告吸引不少人參加培訓考證照。新華社調查發現,一些機構的培訓項目收費幾千元,但課程內容大多七拼八湊,號稱高薪就業更是難以實現。

家政公司試水溫 進入「家庭教育指導」市場

中國大陸企業工商資訊查詢平臺數據顯示,2021年,新註冊的家庭教育指導相關企業,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4.39%。截至2022年5月,今年新註冊企業數量已超過了2021年增長數的一半。尤其,中國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近日向社會公示18個新職業,家庭教育指導師竟也位列其中,導致熱度迅速傳至培訓和就業市場。有家政公司(經營保姆、管家等業務的公司)也開始對「家庭教育指導」業務試水溫,或與培訓機構展開合作。

目前開展相關服務的家政公司,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以北京地區為例,數量大約有10家左右。在服務項目上,家庭教育指導師為家政服務的一個類別,與保姆、鐘點工並列出現,但服務價格明顯高出一大截。如某大型連鎖機構的保姆價格為每月5,500元,家教指導師的收費則為每月1.5萬元。

某機構客服表示,家教指導師主要負責照顧孩子,督促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禮儀,必要時也對親子關係進行輔導。另一家公司則明言,家教指導師身兼住家保姆和家庭教師的雙重角色,可以完成嬰兒階段的早教,以及幼兒園階段的語文、數理思維啟蒙。對此,湖南女子學院家政學系主任梁小燕表示,根據《家庭教育促進法》,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職責是指導而非代替家長去進行家庭教育,且相關服務應具有公益性質。

《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的家庭教育指導是面向家長,並非學生。因此,機構培訓家教指導師,主要有三種對象。一是幼稚園、中小學老師,透過培訓讓他們懂得如何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這類培訓可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推進「家校共育」。

二是社會工作者。《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業隊伍,加強對專業人員培養,鼓勵社會工作者、志願者參與家教指導服務工作。這類人員勢必需專業培訓,具備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三是機構從業人員。有的機構會開展面向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業務,這類人員也需要有系統、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培訓。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家庭教育指導機構不得組織或變相組織營利性教育培訓。也就是說,面向家長開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必須堅持公益屬性,不能營利。

熊丙奇指出,如果按照配備心理教師的標準來估算,對家庭教育指導師的需求量在十萬級,而非培訓機構所吹噓的百萬巨量。梁小燕則建議,相關部門要從嚴設立培訓機構的准入門檻,從公益性質、師資力量、授課內容、就業推薦等方面規範考證市場。

對於家教指導師等新職業,中國大陸人社部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制定職業標準,對相關從業人員職業活動內容和知識技能要求等作出明確規定,積極穩妥推行社會化評價,由經人社部門備案的用人單位和社會組織開展評價活動。

課程換湯不換藥 學生負擔減輕待觀察

今夏是雙減落地後的第二個暑假。過去數億家長操心的假期安排,現在孩子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過,仍有一些培訓班打著暑期托管名義繼續經營,該現象已經引起有關部門關注。為了躲避監管,有托管班在課程名稱上體現素質教育,但課程內容依然圍繞學科輔導,讓孩子提前學更高年級的課本,並安排課外作業和補習資料。例如有寫作課名為「小記者班」,宣稱培養孩童與人溝通、自我表達的能力。正式上課後,老師會安排課堂寫作,授課內容也是圍繞應試作文。

托管班之外,家長們也成了家庭教師,放學後,會為小孩安排額外的課外作業。考試前一個月,小孩每天作業寫到晚上9點多。有家長坦言:「學校給他們準備了兩本作業記載本,一本供檢查,一本給家長看。」

2021年7月24日,中國大陸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提出: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目標要「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此後,身在震央的補教業幾乎被震垮。今年2月,中國大陸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雙減後,原有12.4萬個實體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到9,728個,壓減率為92%;原有263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到34個,壓減率為87%。然而也有部分地方的實際情況是,雙減政策剛開始時,一些機構按照政策把學科培訓班變成才藝班,招生率立刻下降一半。等到「換湯不換藥」後,招生名額又滿了,主要依靠家長相互介紹。

在雙減政策滿一周年之際,中國大陸上億家長的焦慮情緒有否緩解,學生是否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如一位家長說:「大部分家長就是希望孩子成績好,以後有更多選擇機會,這一點不會變。」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下,距「雙減」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