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廚餘經濟夯 轉廢為能◆文/許瑞環《交流雜誌111年10月號第185期(歷史資料)》

當環境永續理念愈來愈受重視,綠色能源的發展成為當前顯學,減少人類製造的廢棄物帶來環境負擔、透過科技「變廢為寶」,一直是環保路上探索的焦點。其中,「廚餘回收」除減少垃圾處理成本,也可轉化為生質能源,發電再利用,將環境資源「由負轉正」的特性,激發出不少思索與嘗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2020年全國廚餘回收量逾49萬公噸,透過科技將廚餘轉為有用資源,減少垃圾焚化量,也能正向循環,促進更多廚餘回收,減少環境的負擔。

廚餘回收可投入生質能源發電

廚餘可分為生廚餘及熟廚餘,熟廚餘多為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剩菜飯、過期食物等,業者回收可用來餵食豬隻;而生廚餘則包括蔬菜果皮、骨頭、腐敗食物、枯枝落葉等等不適合豬食的廢棄有機物,業者回收後可再利用,透過堆肥化技術,分解出廚餘中的有機物質,供給土壤吸收,成為優質天然肥料。

近年,除堆肥外,臺灣已開始將廚餘投入生質能源發電,借重國外經驗,建立生質能源廠或系統。2017年,臺南市打造廚餘沼氣發電系統,作為臺灣生質能源發展的先聲;之後,環保署規劃全臺5座生質能發電中心,每年總處理量能23萬公噸,每年發電量可達4,197萬度、每年售電收入新臺幣2億1,479萬元,減少碳排量每年2.2萬公噸。至今有2座建造完成並展開營運,臺中市廚餘生質能源廠於2019年7月9日正式營運、桃園市2021年7月完工啟用;臺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正在規劃、招商中,其餘各縣市,也都有廚餘發電的發展計畫。

位於臺中外埔的綠能生態園區是全國首座生質能源廠,主要使用厭氧消化處理技術,以沼氣發電。無氧狀態下,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發酵純化後的沼氣經燃燒轉化,每小時最大發電效益達550至660千瓦,發電時所產生的高溫煙氣及熱水,也可回收再使用。自2020年6月15日開始發電、售電,目前每天約可處理100噸廚餘、發電1萬度;第2期工程2024年竣工,屆時發電量將可再度上修。

「桃園市生質能中心」於2021年12月試運轉,同步推動多項垃圾消化方案,包括新增機械分選處理廠、輔導設置固體回收燃料廠、推動廚餘再利用計畫等,多方面推動生質能發展,是全國第一座生質能中心。

桃園市生質能中心透過「熱處理」及「厭氧消化」兩種方式處理垃圾,消化垃圾的熱能產電,可收受生熟廚餘產生的沼氣發電,每年可產生2.2億度電、供應7萬2,800戶用電量,預計今年垃圾處理量可達3.8萬噸。

廚餘發電須建立完整配套措施

妥善利用廚餘,可以減少焚化爐耗損,轉化的電能也可挹注再生能源資源,但推動廚餘發電不僅是硬體建置,諸如回收、存放、運送,都需要建立配套策略與流程。媒體曾報導,臺中在推動生廚餘厭氣發電廠試運行時,每日回收的生廚餘達不到預期,使發電產生困難,顯見民眾每日產生的生廚餘數量雖龐大,但若缺少完整回收措施,廚餘發電效果將大打折扣。

臺灣廚餘轉化生質能源技術起步較晚,推動的時間也不足,當前廚餘發電佔總體綠能比例還不到1%,如何落實推廣廚餘再利用,進一步轉化為生質能源,仍是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

相較臺灣,人口眾多的中國大陸,面臨更多廚餘垃圾的壓力。中國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餐廚垃圾產生量約1億2,075萬噸,2020年增加至1億2,775萬噸,其中非居民廚餘垃圾總量持續成長。

中國大陸處理廚餘垃圾壓力大

綠色和平統計,2011至2019年間,中國大陸共興建155座廚餘垃圾處理場,其中厭氧發酵佔119座、好氧堆肥21座、飼料化處理8座、焚燒等其他技術7座。然而,廚餘處理的速度還是跟不上廚餘產生的速度,大量的城市垃圾讓當局很頭痛。

近年來,中國大陸開始提出廚餘垃圾管理手段與政策方向。「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要求「推進餐廚廢棄物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圈經濟,後又推動「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地方政府據此提出,針對餐飲行業食品廢棄物的地方管理辦法。進入「十四五」時期,中國大陸主要城市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地方政府也提出生活垃圾以及廚餘垃圾管理政策。

為促進廚餘垃圾源頭減量,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城鄉建設部2021年7月聯合印發「關於推進非居民廚餘垃圾處理計量收費的指導意見」,指導地方推進非居民廚餘垃圾處理計量收費工作。

該指導意見談到推動構建廚餘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及收費機制。包括加快理順非居民廚餘垃圾收集等運行機制,建立健全提高收運單位服務質量的激勵機制,完善非居民廚餘垃圾排放登記管理制度,逐步實現電子聯單資訊化管理。

至今10年來,大陸政府雖多次強調垃圾妥善處理的重要性,實踐上卻遠不及垃圾增加的速度。近年,上海、北京等先進城市開始推動垃圾分類,分類出來的廚餘(濕垃圾),大部分仍直接進入垃圾焚化系統。

中國大陸廚餘垃圾問題愈來愈急迫,政府也開始提出更多實際的作為,中央積極鼓勵地方政府與民間投入生產。目前,例如規模最大的浙江省義烏市再生資源利用中心,持續擴展。

義烏市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分兩期建設,負責義烏市的餐飲垃圾、廚餘垃圾、地溝油的收運及資源化利用,預估全數建設完成後,日處理量為餐飲垃圾 250噸、廚餘垃圾 250噸、地溝油垃圾 30噸,總計每日530噸。目前一期已開始營運,日處理規模為餐飲垃圾150噸、廚餘垃圾150噸、地溝油30噸;二期日處理規模為餐飲垃圾100噸,廚餘垃圾100噸,今年6月開工。

環保清道夫「黑水虻」 成永續再生重要角色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表示,至今已投資2.54億元建立餐廚垃圾再生資源利用中心,義烏再生資源利用中心的易腐垃圾處理能力達每日230噸,投產至今,已處理餐飲、廚餘、地溝油垃圾約18萬噸,總計發電量約1,230萬度。

廚餘處理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業界也在持續探索各種不同的方式。浙江省寧波市「一再生金」餐廚垃圾處置項目提出利用「黑水虻」轉化廚餘垃圾,蟲糞還可作為有機肥原料對外出售、蟲體也可作為動物飼料,從出生到死亡都能完全被循環利用。

這並非浙江的獨創做法,黑水虻近幾年已被國際運用在永續農業、廚餘處理。全球市場研究公司Meticulous Research的研究報導指出,黑水虻相關的市場規模在2030年預計達到34億美元。

在臺灣,黑水虻也被視為永續再生發展的重要角色,許多機構、農民、NGO大力推廣與使用。開發生質能源、廚餘發電需要龐大資金、設備與時間,資源不多的民眾,可以用自然的方式,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