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承載歷史重量 港都基隆大蛻變◆文/夏禹天《交流雜誌111年10月號第185期(歷史資料)》

曾是外來移民入墾經略的起點,也是鎮扼禦敵的北疆鎖鑰,經歷世界第7大貨櫃港的輝煌年代,也走過產業沒落蕭條的低潮。基隆,這個坐擁山海美景,富含歷史記憶的城市,近年來在許多人致力於空間重塑與再生下,已翻轉濕冷、灰暗、陳舊的過往印象,再造城市新風貌。

海洋門戶 北疆鎖鑰

早在17世紀,基隆已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西班牙人、荷蘭人更曾以此做為經略臺灣的基地。到了清末,西方列強陸續前來叩關,作為北臺灣海陸交通樞紐,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火勾勒基隆發展的歷史脈絡,也形塑港口城市的土地樣貌。

基隆港三面環山,天然屏障成為設置砲臺的最佳條件,據統計,基隆是全臺灣砲臺最多的地方,有3處被列為國定古蹟,分別是二沙灣砲臺、大武崙砲臺、槓子寮砲臺。為了儘可能控制周邊海域,砲臺大多建築在丘陵之上,沿著美麗的小路,一路向上前進,一邊眺望城郊壯觀的遠景,雖然砲臺區多只留存部分遺構,但仍能想像當年衛戍將士的豪情壯志,一覽無遺的景致,使人心曠神怡。

19世紀末,清朝與法國為了越南主權爆發戰爭,戰事擴及雲南、臺灣等地。1884年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率遠東艦隊進攻基隆,歷時8個月後被清軍擊退,雙方皆有死傷,這些客死異鄉的法國官兵,基隆人為他們提供安息地,如同法國在臺協會前副主任戴寧智所說,此舉證明了人類幫助其他受苦受難者的普世尊重,也成為臺法間友誼與和平的實體象徵。

異國風情豐富城市樣貌

基隆富有國際色彩的歷史脈絡,城市中不時可見異國風情的痕跡。位在基隆港、旭川河交匯處的「林開郡洋樓」,曾因長年閒置荒廢,成為人們口中的「基隆鬼屋」,還曾躍上全台十大鬼屋排行榜。這棟建築的原貌其實是座氣派的歐式宅邸,座落於基隆港「海景第一排」,無論是步出火車站或搭船,很難不注意到它八角圓頂塔樓的獨特設計,成為港埠的顯著地標,在許多基隆人心目中,仍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走在基隆街頭,仍可見到留存頗算完整的仿巴洛克式建築,在舊龍宮戲院旁,有棟老屋仍保留著完整四柱三窗的結構與複雜裝飾花樣,建築立面上的鮑魚飾,代表屋主經商有成,是一種「彰顯富貴」的象徵,現在已無人居住,仍能遙想當年富麗堂皇的盛況。

「委託行」是顯現國際化風格的另一項基隆特色。早期臺灣尚未開放民眾自由海外觀光,外國商品稀有且取得不易,作為通商港口,基隆透過海洋與外國接軌,因而產生委託行這種商業模式。外國商船和遠洋漁船的船員從美、日各國攜帶日用品及衣物等進港,將貨物放置在委託行中寄賣,委託行也接受客戶的委託,請船員到國外帶回客戶指定的商品。委託行象徵時尚潮流的尖端,也是地位與階級的展現。但百貨業興起後,委託行逐漸沒落最終淡出歷史舞臺。現存委託行街區,保留了部分原貌,供人回味往日美好時光,在文化保存的思維下,琢磨出兼具復古與創新的風情。

基隆人體內流淌著海水

基隆人與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漁業是基隆開發的起源,航運是港市興盛的推手,在船舶絡繹不絕的年代,小孩喜歡到港邊看大船入港、看黑鳶盤旋,即使長大後出外求學、工作,走出車站,聞到空氣中陣陣的海味,遊子就知道「回家了」。

基隆人愛海,更懂得吃海鮮,除了「尚青」的各類現撈漁獲,手工製造的「吉古拉」是名產。吉古拉的發音來自日文的竹輪「」,早期日本人將魚肉打成吉古拉、甜不辣等魚漿製品,廣受民眾喜愛,成為代表性的美食。手工製作的吉古拉較市面上販售的竹輪薄一些,美味的關鍵在於魚漿的厚度以及火候的控制,接過剛烤好的現做吉古拉,一口咬下香脆的外表,魚漿的香氣在口中散發,這是只有在基隆才能體驗到的滋味。

基隆的咖啡文化非常悠久,最早可溯源至日治時期,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創業,街頭新增不少特色小店,不論是到半山腰、海岸邊、巷弄間、甚至傳統市場,都有機會與醇厚的咖啡香不期而遇,感受城市的日常。

正濱漁港變身有「臺灣威尼斯」美名

正濱漁港過去不但是早期帶動漁港興盛的主要功臣,也是臺灣北部重要的遠洋漁業基地,後來沒落,仍保有樸實風貌。在地方政府與地景團隊巧思下,保留漁港懷舊面貌,並將港邊屋子漆上繽紛色彩,色彩繽紛的牆面搭配基隆獨有的山海地形,有臺版威尼斯漁港美名,成為網路熱門打卡景點。

由廢校的太平國小改建的太平青鳥,位於基隆港口旁的半山腰上,與 KEELUNG 地標並肩,可將基隆市景收盡眼底。地方創生計畫催生這個全新的場域,拆除原有的校舍圍牆、室內部份牆面與樓板,但保留部分的窗戶、黑板和教室座位,打破原有校舍的侷限,開啟整體空間的垂直與平行視野,成了閱讀基隆城市空間結構及歷史文理的可貴視角,讓人耳目一新,成為基隆港西岸最獨特的觀光亮點。

距離市區中心不遠的中正公園,是過去基隆人觀山、看海的風景區,也是許多人共同的童年回憶,巨大的觀音大士像,是進港船舶的指標,慈光普照也帶給基隆人心靈上的平靜與寄託。近年推動的「山海城串連再造計畫」,規劃興建豎梯形式的「基隆塔」,串連山、海、城,遊客不用開車,步行就能到中正公園欣賞基隆美景,遊客與市民都能重新認識基隆獨特之美。

過去基隆常被稱為「雨港」,總給人「濕、冷、灰、舊」的印象,但近幾年隨著政府陸續推行港市再生,整體規劃、有序推動的策略讓市民相當有感,吸引許多年輕人回鄉創業,為城市注入熱情與活力,翻轉城市印象,就像雨過天晴,湛藍晴空中浮現出一抹彩虹,帶給城市瑰麗的未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