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求變求存 劇場、樂團上網上街頭◆文/周郁芬《交流雜誌111年8月號第184期(歷史資料)》

2021年最後一天,在江蘇衛視的跨年演唱會上,臺灣「永遠的軍中情人」鄧麗君翩然登場,與歌手周深合唱了〈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等膾炙人口的經典好歌,歌迷聽得如癡如醉。這是利用全息投影技術,還原逝世20多年鄧麗君的聲音與一舉一動,當她唱到〈漫步人生路〉時,換上一襲貴氣的紅色禮服,網友直呼:「當年沒機會見到本人,如今用投影看到,算是圓夢了!」

場景拉到臺灣,歌手畢書盡出道10周年的演唱會,全臺首場5G虛擬實境(VR)付費演唱會,戴上VR眼鏡的觀眾,在漫天飛舞的粉色星光、空無一人的星球上,看到心儀的偶像緩緩向自己走來,靜靜聆聽畢書盡帶來的360度沉浸式音樂饗宴。

第一部華人VR電影 臺灣導演蔡明亮共同參與

高互動性的科技融合文化藝術的表演,不論是中國大陸或臺灣,早在疫情前,就持續推進產業發展。香港城市大學創意與媒體學院助理教授海特勒(Max Hattler)接受BBC專訪時強調,新穎的科技與技術一直是藝術的一部分,能善用科技、能掌握及超越科技限制的藝術家,才能創作出歷久彌新的作品。

2017年,鑽研VR技術的HTC VIVE,與知名導演蔡明亮合作拍攝華人首部VR電影《家在蘭若寺》,不僅入圍威尼斯影展最佳VR影片、最佳VR敘事影片兩項大獎,在義大利、香港國際電影節、金馬影展、日本等地特映時,也大受好評。

新冠肺炎讓電影院、戲劇院、博物館到音樂廳,變成空蕩蕩場景,加速了科技與文化結合的腳步,投入VR、擴增實境(AR)和混合實境(MR)技術研發的Acute Art藝術總監博巴姆(Daniel Birnbaum)指出,疫情期間,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博覽會等各種活動、場域都必須暫時停止的情況下,蘊含虛擬互動元素的科技,對藝術創作產生重大影響,「藝文界找到新的交流工具,持續與觀眾及消費者交流藝術資訊。」

對文化產業的創作者、藝術家來說,無法與觀眾在線下見面,就先將「內容線上化」,今年5月,騰訊音樂旗下平臺重播亞洲天王周杰倫20132019年兩場舊有的演唱會,吸引1億名觀看人次;剛拿下金曲獎最佳男歌手、年逾60歲的崔健,今年初在線上開唱,吸引超過4,400萬人次觀賞。

在臺灣,亞洲天團五月天、歌手劉若英、羅大佑和陳建年等人,同樣選擇在「雲端」與觀眾見面,別以為線上演唱會只是單純的你唱我聽,雖然少了與觀眾直接互動,但歌手們都致力展現有誠意的演出。例如五月天前往開闊的桃園國際棒球場錄製演唱會,羅大佑則背著吉他、帶著心愛的鋼琴,唱進好山好水的花蓮,儼然是疫情下一股撫慰粉絲的力量。

因應疫情 線上演唱會成日常

成立7年多、曾演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的劇團「故事工廠」,在去年中臺灣疫情升級期間,也將旗下13部作品上架數位平臺,並選擇劇團舊作《莊子兵法》,首度嘗試線上劇場直播。首場演出便吸引1,400多人在線觀看,幾乎坐滿整個國家戲劇院。

故事工廠創辦人林佳峰曾透露,要將一場演出從實體轉為線上,並非只是架著一臺攝影機對著舞臺拍攝,最後再將影像上網如此簡單,包括鏡頭架設位置、演出方式、演員與鏡頭的互動等種種細節,都必須重新設計,才能確保觀眾擁有良好的線上觀賞體驗。

在社群網站開直播,也是疫情期間,創作者與觀眾維持連結的方式之一。香港天王劉德華,為了慶祝自己出道40周年,選擇在抖音開直播,天王魅力果然無法擋,從線下延燒到線上,直播還沒開始,直播間就先擠進300萬人「敲碗」。

浙江象山民營越劇團的演員陳譽,因為疫情影響,2020年整整一年劇院關閉,山不轉路轉,繼而興起在抖音開直播的想法。2021年,陳譽在抖音初登場,原先只有10多人捧場,她從商業經營的角度出發,持續學習直播專業知識,分析累積的數據,據此調整直播內容,如今觀眾的鼓勵和打賞愈來愈多,1個月已能有超過人民幣3萬元的收入,在疫情間的努力故事,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5G開臺 實現異地共演新模式

除了將內容線上化之外,自2019年起,5G在中國大陸、臺灣陸續開臺後,也讓VRARMR等先進技術與藝術內容的結合,百花齊放。

今年,亞洲聲音社群品牌KKBOX的年度盛會「KKBOX音樂風雲榜」,便利用擬真全息投影技術,打造全臺首場5G全息異地共演演唱會。演唱會中,只見「告五人」樂團的主唱雲安,與另外兩位團員分處異地,卻能透過5G異地共演技術,以1:1的真人比例,將演出影像和聲音以零時差方式,即時傳送到風雲榜舞臺,與女主唱犬青、鼓手哲謙共同完成演出。

中國大陸虛擬偶像市場擁有人民幣千億以上的產值,包括元老級的洛天依,近期出現的翎、阿喜等,都是當紅的虛擬偶像。這些虛擬偶像除了開演唱會、也登上央視春晚、經營自己的社交平臺,受益於5G技術,進一步升級到辦VR演唱會、直播帶貨,為用戶提供更佳的體驗,創造更多商業效應。

沉浸式體驗風潮 跨界融合更新穎多元

觀眾愈來愈重視「沉浸式體驗」,也為藝術帶來更多跨界與融合的可能。今年4月,廣州的一個商業空間,被改造成實景小劇場,演員就在裝修成酒吧場景的舞臺直接演出,幾乎與觀眾沒有距離;水上喜劇工坊則將劇場搬到珠江遊船,打造結合粵語相聲和脫口秀的「水上相聲劇場」;甚至有舞者將舞臺移到街頭,34歲的濟南舞者崔明凱就說,疫情前,他一年有超過100場演出,還曾到歐洲巡演,疫情爆發後他被迫停工,因此收到在武漢街頭的邀請後,他二話不說便前往出演。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統計,2020年全球創意內容產業產值達到16.6億美元,近3年來,疫情讓全球對遠距、虛擬娛樂、藝術、教育內容等需求大幅增加;因實體活動無法舉行、內容線上化,雖然營收產生衝擊,卻為創作者帶來更多觀眾。預估到2025年,產業產值將增加至303.7億美元,文化內容結合科技,是未來內容產業發展的趨勢。

持續進步與推陳出新的科技,正為文化藝術、創作內容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有了新科技,創作能更多元、更新穎的呈現方式,也能讓各種天馬行空的創作內容,增加與大眾接觸的機會和可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