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你家就是博物館—兩岸博物館面對疫情後的新局◆文/王建吾《交流雜誌111年6月號第183期(歷史資料)》

COVID-19疫情驅散了博物館的人潮,舉世皆然。這些被迫休館或苦守空蕩展場的博物館,面對不知何時終結的疫情,亟思科技轉型,許多博物館提出應對之策,將展品轉移到網路,推出線上展覽、直播導覽,還設計3D展品,虛擬實境(VR)導覽,吸引民眾「參觀」。

到館人數雪崩式狂跌 博物館紛朝數位化轉型

臺灣面對疫情並未進行大規模的封控,但邊境管制限制外國遊客來臺,據「博物館與文化」期刊報導,以外國遊客為大宗客群之一的故宮博物院為例,2020年4月的門票收入較上年同期下跌99%。同時,社交距離措施使許多館所的實體展覽、教推活動等必須暫停或延期舉辦,也讓臺灣各博物館的到館人數直線下降。

面對疫情下的新局,臺灣博物館紛紛朝向數位化轉型。故宮博物院近年加速推動文物圖像數位化,於官網推出「線上故宮」,讓觀眾線上欣賞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故宮鎮館之寶,還可以線上參與深度導覽路線。另外,也推出「故宮電影院」,精選獲得美國休士頓獨立製片與國際影片影展獎項的影片讓民眾觀賞。同時,也與Google Arts & Culture平臺合作,與全球共享故宮文物數位典藏資源。

此外,國立歷史博物館、科博館等多家博物館,也都推出線上珍品展覽,搭配真人影音講解與互動式展覽,科博館更推出「科博揪咪秀」Podcast頻道,分享有趣的科學知識。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在其臉書(Facebook)專頁上發起「COVID-19 物件蒐集計畫」,號召民眾捐贈COVID-19相關物件,與民眾一起紀錄歷史。疫情下,各博物館都更加強社群媒體經營或網上互動,希望維持觀眾對博物館的熱度。

相較臺灣,執行嚴格「清零」封控政策的中國大陸,博物館生存更加堪憂,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就是典型的例子。2020年,三星堆博物館剛完成綜合館陳列的提升改造,才試營運1天,就因疫情防控,被迫閉館,原本計畫的綜合館開幕活動也硬生生被擱置。三星堆博物館用科技改善困局,策劃綜合館線上開幕式和虛擬展覽。線上開幕式包括紅毯簽到、入場就座、館長講話,到VR參觀、語音導覽、合影留念,1個小時內吸引約16萬名觀眾觀看。

不受地域限制 線上跨館結盟合作策展高效率

之後,三星堆博物館持續推出線上文物展覽,配合VR導覽,與觀眾互動。在畫面上,觀眾只要點擊問題,就會出現語音解說,同時,將畫面放大、旋轉文物細節,從各角度展現文物,觀眾甚至可以線上與文物合照。

單打獨鬥之外,也有博物館結盟合作。2021年3月8日婦女節,浙江省博物館匯聚32家博物館共1,000多件展品,展出「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雲展覽」。集合多家博物館藏品的線上展覽,突破地域的限制,省去冗長的文物借調程序,體現數位時代的高效率。

對於藏品、展覽數位化,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線上展覽是未來博物館展覽的呈現方式之一。線上展覽可以根據主題需要,對數位文物進行自由組合。比如將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整合在一起,實體展覽幾乎不可能,但透過線上展覽,就可實現。

館長親自直播 金牌解說員上陣

博物館的數位科技也能與「人」作更深度的互動。疫情期間,中國大陸博物館發展出強調導覽員個人特質與魅力的「導覽直播」服務,讓導覽員與研究員與參觀者直接互動,他們的專業背景與表達方式,能使導覽過程更加生動,使展覽充滿故事。參觀者可以為導覽員「點讚」或留言,使線上導覽充滿社交感。

「社交感」是中國大陸博物館有志一同的目標。據陸媒不完全統計,疫情閉館期間,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30多家中國大陸博物館都曾舉辦直播,有的派出金牌講解員和文物專家,還有館長親自出馬,為觀眾講述文物故事。擁有1,388年歷史的布達拉宮也參與這波熱潮,舉辦網路直播,開放極少對外展覽的館藏珍品,一小時內觀看人數超過百萬。

這樣的精神發展出更多國際合作。2020年,羅浮宮與中國大陸的直播平臺合作,羅浮宮總館長親自上線直播,介紹展品,與中國大陸網友互動。

由於疫情的催化,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加快數位化腳步,讓文化與藝術有機會突破地域界限,為每個人提供教育機會,數位化與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更延伸其影響力,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地域及領域的文化藝術。

線上展覽擴大文物教育的範圍,讓閱覽者以電子設備與展場互動,不受地域限制,也減少展覽的布置、維護成本。不過,數位藏品、雲端展覽看似成為未來趨勢,是否取代實體博物館展覽,仍待商榷。

實體展覽仍有不可取代性

對觀眾來說,線上展覽雖然方便,卻無法取代漫步於博物館中,享受氛圍的感受,沒有真人導覽員的觀展,觀眾的疑問可能無法獲得解答;此外,實體布展作為一項專業,具備長年的經驗積累與傳承,相較之下,線上展覽介面設計常不完全,過多資訊令參觀者眼花撩亂,展品也使博物館特色無法盡顯;線上展覽對解析度要求相當高,許多時候,光憑照片與影片無法呈現展品細節。

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曾就表示,實體博物館是一個立體的開放空間,展廳光線與展陳方式都會影響觀展人的體驗和認知,它通過既清晰又模糊的知識交流方式,去激發人的創造性;數位展覽則將其扁平化成為知識和圖像,其呈現的內容更為明確,可用於預習和重溫。他認為,虛擬博物館和線下博物館應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線上線下應形成良好互動,線上以知識性、討論性為主,線下以體驗性、沉浸式為主。

這場疫情促成博物館重新思考定位,也積極順應時代,運用社群、新媒體提供更多服務,然而,推動博物館數位化不應僅為了展現科技或推崇某種技術,如何呈現文物底蘊、傳播歷史文化,才是數位博物館在當代發展最重要的課題。未來,數位博物館將可能與實體博物館共同合作、交互發展,為民眾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藝術旅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