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急難救助三十餘載 陳啟安:過日子就是處處結好緣◆文/曾秋英《交流雜誌111年6月號第183期(歷史資料)》

兩岸開放交流三十餘載,每年往來人次多達數百萬,際遇迥異,自也譜寫出不同故事。有人經商失敗、窮困潦倒,需靠外界接濟;也有人在大陸遭遇危難與病痛,甚至獨自在異鄉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凡此種種需要協處的情況,多半還是由同鄉的臺灣人出面協助。

已在大陸33年、從廣州臺商協會1990年成立之初就已加入協會的常務副會長陳啟安,多年來不僅默默協處諸多需要救助的個案,在公益慈善等方面也不遺餘力。

大陸臺商協會角色與功能日趨重要

兩岸關係複雜敏感,官方交流常因此受到影響,臺灣民眾若在大陸遇到需要協助的情況,除了聯繫海基會之外,也會請求當地的臺商協會援助,讓各地協會肩負更大的責任。

陳啟安坦言,每個個案背後都有其因果。有人因合資公司經營不善倒閉,或因投資失利,導致債臺高築、失去工作,甚至居無定所。珠三角是臺商最早前進布局的所在,也是上述個案數量最多之地。

陳啟安解釋,一般來說,這些個案通常是由當地臺辦通知臺協,或是公安機關透過臺辦轉到臺協來處理。因為當事人多半都已超過2、30年未回臺,且在大陸謀生有困難,解決辦法之一是按其意願送回臺灣。

根據海基會統計,2010年至2015年期間,每年協助滯陸國人返臺數量約在20件左右,之後逐年出現增長。2018至2019年攀升到每年50件左右;2020年雖有疫情影響,案件數仍增加到80件,2021年也未見下降。

協處三大類個案 生計困難、亟需就醫及往生者

臺商協會協助處理的個案主要分三大類:一是經濟困頓,無力安頓者;二是有醫療需求,主要是生病而無經濟能力就醫者;第三是亡故善後,包括因故死亡、猝死,或是已逝世一段時間,親友還未能前往大陸處理後事者。

有些當事人已有10多年未和臺灣家屬聯繫,有些則是早和臺灣配偶離異,在大陸另組家庭。在彼此感情疏離的背景下,出了問題才回過頭希望臺灣家人照顧撫養,「將心比心當然有難度」。因此,臺灣家屬無意伸出援手的比例極高。

臺商協會接到個案後會如何處理?陳啟安解釋,通常前兩類的個案還會伴隨護照、臺胞證過期或遺失的情況,這時由海基會和臺商協會分工合作,海基會透過戶政或警政單位,找尋個案的臺灣家屬並說明情況,希望家屬能將當事人接回臺。若臺灣家屬無意或無力協助,則協調個案戶籍所在地的社福機構先行收容,再進一步輔導或討論後續安置方法。

臺商協會則和當地臺辦聯繫,協助申辦一次性的臺胞證,辦理證件加上逾期居留的罰款,這部分費用通常由臺協和臺辦協調吸收。

醫療個案涉及醫藥費、行程安排等層面 協處事務繁瑣

醫療個案牽扯到更多層面,處理起來相對複雜。陳啟安說,醫療費用可大可小,有時缺口達到數十萬之譜,籌措極為困難;待其可以出院返臺時,航空公司不僅會要求醫師開立適航證明,經常還要求需要有人陪同,方同意搭機。

他曾陪同一個特殊的醫療個案返臺。當事人因有嚴重糖尿病,報給協會處理時已到了須截肢的危急情況,無法行走。透過海基會和協會合力協助,得以入住一家安養中心。陳啟安說,由於當事人身材高大,當時他還特別為其買了商務艙的座位。但因當事人坐不進機艙專用輪椅,航空公司只得利用運送餐車的升降機,將當事人和陪同的陳啟安一起送上飛機,成為另類的登機經驗。

開導往生個案家屬「亡者靈安、在者心安」

有一個臺灣人在大陸亡故的個案,因往生者與臺灣家屬長期失和,家屬不願赴陸處理後事。經陳啟安和家屬分享佛教「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道理,「彼此間的經歷都是前世因緣,最後一段路何不放下嫌隙,也算是為今世緣分劃下完整句點」。最後家屬終於願意出面處理後事,讓「亡者靈安、在者心安」,逝者終能落葉歸根。

另一個特殊個案,前後花費6年才處理完。當事人過世後,家屬欠缺處理意願,好不容易勸說前來辦理,卻因為死者在大陸另有繼承者,以致確認手續未能辦妥。陳啟安一直把這件未竟之事記在心上,利用與當地官員互動的機會提起此事,官員馬上要求公安部門協助處理並順利解決,海基會也立刻通知家屬前往大陸申請死亡證明,但距當事人往生已相隔6年。家屬決定將骨灰攜回臺灣,結果費了一番周折,按照殯儀館規定,需支付6年的骨灰保管費共1.5萬餘元,形成家屬預期外的負擔,經臺協協調後,有效減免了不少費用。

慈善事業與個案協處都需要資源整合

慈善工作自然是人多力量大,尤其需要資源整合。廣州臺協組織架構中包含慈善功能委員會,成員包括廣州十個分會的會長,組織起綿密的慈善網,獲得王慶祥會長、協會幹部和會員的全力支持,協處的經驗與成果更得到各地友會的推崇與肯定。各片區也都成立慈善委員會,協處上述不同類型案件所需的資金。陳啟安解釋,主要依據不同個案情況,發起臺商捐款解決,盡量不動用慈善委員會的基金。

事實上,除了參與臺商協會協處個案外,陳啟安在大陸30多年,投入各種公益慈善活動從不間斷。問其為何一直能保有助人的熱忱?身為慈濟人的陳啟安說,「這都是前一世的因緣,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中找到我」。不論對臺商協會還是他個人而言,只要交付給的個案,都會盡力做到圓滿。

多年來面對各式各樣的求助案例,陳啟安會先理清因由,不是對方開口要多少,就要給多少,「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足夠』這個『度』」。助人的出發點是讓受者度過眼前難關,最終目的是助其自立更生,自己去擔負生命中該承擔的責任。

疫情之下 兩岸協處面臨複雜局面

疫情爆發後,也讓兩岸協處相關個案面臨更加複雜的局面。有些臺灣家屬前往大陸處理過世親屬後事的計畫,因為疫情被打亂,「原本想等疫情穩定後再去,未料2年了也還沒到頭」。

最麻煩的是醫療救助的個案,情況通常都較為緊急,亟需返臺就醫。但這部分不僅牽涉到臺灣各縣市政府量能,還需符合防疫規範,有些當事人身體情況因無法自理,返臺後無法單獨在防疫旅館隔離,回家之路變得困難重重。海基會和各地臺商協會密切配合聯繫協調兩岸相關部門,為服務兩岸人民搭起一座橋梁。陳啟安說,每一項慈善或協處工作,只靠個人絕對成不了事,需要集合眾人的力量才能完成,對於所有幫忙的單位他都心存感激。總結30多年的相關經驗,「於我而言,反正都是過日子,何不處處結好緣」,陳啟安如是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