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解決臺灣少子化 婚育價值觀很關鍵◆文/尹仕莉《交流雜誌111年4月號第182期(歷史資料)》

今年1月29日,網紅蔡阿嘎、二伯與蔡總統一起手作奶嘴鍊、大聊育兒政策,蔡英文總統的YouTube頻道特別公開「小英神隊友」影片,不僅親手泡奶幫育兒,也和蔡阿嘎一家交換禮物。蔡總統貼心地準備首次曝光的自製繪本《一起看星星》送給蔡桃貴和蔡波能兄弟,蔡阿嘎則送上二伯親手製作的寵物領巾給總統飼養的二貓四狗,蔡桃貴在合照時,不停送上手中的甘蔗給總統,互動溫馨可愛。影片放上網後,吸引許多網友們留言,大讚總統是育兒「神隊友」。

臺灣少子化日益嚴重,已成為國安問題,為提升國人婚育意願,4年來政府積極從各方面減負擔、增福利,不僅托育名額增加、提高育兒津貼額度、擴大發放對象,並大幅增加育兒學前特別扣除額,提供育兒家庭最大的奧援。今年年初,蔡總統於「2022新年談話」特別強調,「政府要當孩子家長的神隊友」,實現「0到6歲國家一起養」的承諾,不僅產假、產檢假增加到7天,配偶也可以請陪產檢假;今年8月開始,育兒津貼將由新臺幣3,500元加碼到5,000元,第二胎、第三胎以上也有額外加碼,政府更陸續增加公托、公幼和準公共化幼兒園名額,並擴大不孕症補助,希望透過好的政策,讓小朋友們可以快樂成長,逐步減輕家長負擔,扮演育兒路上的「神隊友」。

0到6歲國家一起養 政府成育兒「神隊友」

尤其,「0到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分為「平價教保續擴大」、「育兒津貼達加倍」、「就學費用再降低」3政策執行。分別規劃到2024年時,0到2歲(未滿)公共化托育設施,再增加約9千個名額;2到6歲(未滿)公共化幼兒園,再增加5.5萬個名額,持續推動準公共機制,讓雙薪家庭有更多選擇平價托育的機會;「就學費用再降低」則分2階段進一步降低公托、公幼的費用。在0到2歲(未滿)部分,幼兒若送公共化托嬰中心、社區家園、準公共托嬰中心和保母,2021年8月開始,每月托育補助增加1,000元,2022年8月再加1,500元,第二胎、第三胎、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幼兒的補助再增加。在公幼部分,2021年8月起,就讀公共化及準公共幼兒園的2到6(未滿)歲幼兒,家長每月繳費再減1,000元,2022年8月再減500元,每月繳費最多不超過3,000元;就讀公幼每月甚至只要繳交1,000元,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幼兒免費就讀,第二胎、第三胎再減繳後,也免費了。

除了生育獎勵金外,政府深知鼓勵生育的重點,除了放心生育外,良善的托育體系,更能讓父母安心養育。隨著時代的變遷,育兒路上父母都有責任與義務,留職停薪津貼原本用意是維護員工生孩子時的工作權益,政府將過往只能「分別請領」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改成可以一起申請,更符合實際需求。

企業「催生」 鼓勵增「產」報國

政府推出「助圓夢、安心生、國家跟你一起養」,許多企業也推出各種貼心福利,幫員工加碼生育津貼,打造友善生育環境。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 2011 年宣布,員工生育津貼加碼 6.6 萬元,根據仁寶統計,去年有 281 位「仁寶」寶寶,發出約 1,850 萬元紅包。仁寶也承諾生育補助1胎 6.6 萬元政策再延續3年,除高額生育補助金外,仁寶也與相關企托簽署合約,例如何嘉仁文教機構、奧爾仕教育機構、科見幼兒園等,提供員工2至12 歲子女幼兒園及安親學校服務。緯創同樣祭出高額生育補助金,每胎生育獎勵 6 萬元,公司福委會再補助每胎 2,000 元生育福利金,合計每胎可獲 6.2 萬元。

科技公司GARMIN鼓勵員工生育,祭出育兒津貼,生1個小孩每月補助1萬,直到孩子6歲為止,多生多補助,生兩個就給2萬元,鼓勵員工增產報國。鴻海則是1個小孩每月領1萬5,000元,領到滿7歲為止,最高可領126萬;驅動IC廠聯詠,小孩未滿6歲前,1個月可領5,000元,生幾個就領幾個。中華電信則是滿6歲前1個小孩每月補助500元。

「護國神山」等企業 打造優質育兒環境

維持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是提高生育意願的關鍵,企業響應政府政策,落實友善職場建構。例如,緯創設置「媽媽加油站」,提供準媽媽孕期期間自我照護資訊,也設置集乳室,為準媽媽準備哺乳枕暨專用按摩器等「加油禮」。「台積電」打造友善的育兒職場環境,2022年1月1日起推動多項優於勞基法的假勤與福利制度,在臺灣各大廠區設置多所幼兒園,協助員工兼顧個人與家庭照顧需要,2022年起針對幼稚園大班及國小學童,增加假日STEAM營隊,以手作、體能、機械原理學習等多元、富趣味的內容為主軸,讓員工省去選才藝班的困擾。中華電信將在2022年8月起,在臺北、楊梅與六都地區設置10處「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中心」,規畫設立15班收托2歲至未滿6歲合計458名員工子女,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員工可就近送托,減輕經濟與時間的負擔。

低生育率關鍵:遲婚、晚育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全年新生兒出生數為15萬3,820人,相較2020年的16萬5,249人,減少1萬1,429名,再創歷史新低。政府提出多項鼓勵生育政策,生育率卻持續探底,「如何讓人想婚?」、「如何提升年輕夫妻的社會經濟安全感?」是臺灣欲提高生育率須正視的問題。人口學者、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以生育數據及文化角度剖析,現代男女因人生規劃晚婚、延遲生育,高齡女性碰到婚姻擠壓,相較同齡男性找更年輕女性婚配,大齡女更難找對象,導致結婚率低,若社會不斷提醒高齡女性受孕,恐再增女性焦慮。

曾主持《人口政策白皮書》修訂的臺大社會系薛承泰教授指出,截至2020年年底,臺灣最可能結婚生育的25至34歲族群,約有310萬人,其中已婚僅占26.5%。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來國人即便選擇走入婚姻,結婚年齡明顯往後推延,統計顯示臺灣女性初次結婚年齡從1980年的23.6歲,到2016年提高至30.2歲。

工作家庭兩頭燒的「臺灣金智英們」

2019年,改編自南韓暢銷小說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掀起話題旋風,劇中細膩刻劃主角金智英成長過程、家庭、職場面臨的性別處境,包含同工不同酬、婚姻與育兒負擔,不僅榮登南韓票房冠軍,在臺灣同樣引發熱議。「未婚的時候催趕快結婚,結婚後催趕快生孩子,有了女兒又說再生兒子,生個孩子也不會改變什麼。」這段揪心對白,道出無數女性面對婚育壓力的心聲。育兒分工不平等,照護主力還是女性為主,白天在職場奔波,晚上要料理家務、育兒,是多數臺灣婦女的生活寫照。而許多女性經歷生產和育嬰過程需付出更大代價,除承受懷孕巨大身心變化外,還可能影響升遷,甚至遭受職場隱性驅逐出場,若先生願意共同承擔育兒壓力,應可降低因家務影響生育意願之困擾。少子化的成因,難以在一夕間化解,政府和企業祭出「催生」利多、擴大生育津貼的同時,改變傳統婚育價值觀也是關鍵因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