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大陸 全國兩會觀察與分析◆文/蔡文軒( 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 )《交流雜誌111年4月號第182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2022年,中國大陸依慣例在3月召開全國兩會(人大暨政協會議),人大會議開幕日為3月5日,政協會議則在3月4日舉行。今年兩會的主題是「圍繞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由此可看出為2022年底即將到來的中共「二十大」做預演與準備,主軸放在凝聚大陸內地民眾與幹部的政治共識,擁護習近平續任總書記。本次兩會相關工作報告與會議內容,可從幾個面向觀察。
對臺主要重複過去論述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4日的工作報告中,對臺事務部分主要強調要為加強中華民族的團結來努力奮鬥,並提到舉辦辛亥革命110周年紀念大會、第13屆海峽論壇,以及第4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等2021年涉臺工作。但該報告並未針對2022年兩岸交流的具體目標作出表述,僅抽象地提到要強化身為「中華兒女」的使命與擔當。換言之,這次政協報告的重點放在「圍繞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未提及兩岸和對臺事務的具體工作部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在5日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對於臺灣的立場有相關論述。他提到「繼續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活動,實踐中國的統一,並創造「民族復興的光榮偉業」。這些論述僅是重複中共過去的宣示,沒有太多新的意涵。
整體來說,今年兩會可以看到中共對臺方針大致仍依循過去的方向。政協會議沒有提及對臺工作的部署,不代表中共對臺方針將有所變化,兩會報告淡化對臺事務的用語與篇幅,目的在於深化「圍繞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的目標。舉例來說,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內政議題有許多新闡述,例如創新、農村治理、環保,以及強化經濟發展,這些是現在大陸民眾更為關心的議題。
「穩」字當頭 強調社會與經濟穩健
簡言之,今年兩會主軸放在對內的統戰與宣傳,對臺事務的論述減少,內容僅是重複過去提到的原則或方針。北京當局在對臺工作上,重視穩定大於創新,所謂的穩定,也就僅宣示原則或「紅線」。
相較於2017年兩會工作報告中,「改革」成為熱議的關鍵詞,本次的工作報告中,則以「穩健」做為主旋律。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增長」、「保穩提質」、「穩健有效」,共出現76個「穩」字,顯見中國大陸對於「穩」的重視。
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一些確保「穩」的指標。例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萬億元,增長8.1%。全國財政收入突破20萬億元,增長10.7%。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9%。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37萬億斤,創歷史新高。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21.4%,實際使用外資保持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
從整體佈局來看,這些作法和習近平去年強調的「共同富裕」有一致之處。中共認為2020年底已實踐全面脫貧,下一步的工作是推動共同富裕。本次兩會可以看到中共對於加大困難群體就業援助,開展技能提升和創業培訓,強化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等議題,做出更為詳細的規範制訂。
強調「全過程民主」
中共在去年底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試圖與西方爭奪民主的話語權,今年兩會更強調全過程民主的「價值」。在人大和政協首場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均表示,民主不是裝飾品,也不是少數國家的權利,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又如全國兩會召開之前,「人民網」發起「2022年我給全國兩會捎句話」建言徵集活動,中共藉此宣示所謂「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中國之治」的成效。
實際上,這些所謂「民主」的舉措,效用究竟有多少?令人質疑。關於全過程民主,中共最主要聚焦於民意上呈的管道,例如在「十四五」規劃前,有網民在所謂「網絡問計」的網站提出「互助性養老」的建言,被採用成為「十四五」規劃的舉措;另外還有所謂「基層立法聯繫點」的信息員設計,截至2021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全國設立基層立法聯繫點達20多個。但這些制度都不算是政治學上的否決點(veto point),也就是人民並沒有否決黨或政府決定的權力。換言之,有意義的制度措施與政治改革在中國大陸仍付之闕如。
經濟增長預期創下近32年來最低
目前市場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壓力較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可能在5.0%–5.5%之間,創下過去32年來,中央政府訂立經濟成長目標最低的一次,顯示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將面臨更大壓力。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受訪時也提到,今年大陸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也不少,但5.5%的經濟增長目標應可實現。
歷經3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經濟也走上其他已開發國家的軌跡,經濟成長指數開始趨緩。因此,現階段中國提出的政策,是在穩定中求發展,例如出臺擴大內需的政策舉措,關注總體政策統籌協調,重視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全力抓好糧食安全。另外,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共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指出,要明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兩條底線任務,這和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算是相同基調。
值得觀察的是,若威權國家經濟成長率低於百分之6,民眾可能要求更多的民主權利。未來經濟成長趨緩之下,中共如何調適社會底層的參政要求,恐怕是一個亟需面對的挑戰。
統戰與宣傳 為「二十大」做準備
最後,兩會對於科技創新進行了相關規範。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是科技創新,習近平對此做了很多發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品質。近年來,中共鼓勵國內企業加大投資5G基站、製造業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以及強化先進基礎工藝,和關鍵基礎材料的產業技術,並通過電子商務促進經濟增長,通過支持更廣泛的合作模式加快商業創新。這些作法,都可看出中共對於產業創新的重視,希望透過這些努力來強化競爭力。
綜觀本次兩會,主軸放在對內的統戰與宣傳,主要議題包括保持社會經濟穩定、強調全過程民主、重視科技創新等幾個焦點,相對地,對於兩岸議題、機構改革或政治改革的關注較少。本次也是「二十大」之前最後一次的兩會,預估習近平會將社會改革、經濟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等議題列為「二十大」的主要議程。
誠如中共強調,本次兩會的重點是「圍繞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勝利召開凝心聚力」,並以「穩健」做為整個兩會的主旋律,其背後的思維,是希望兩會的主軸能符合現今中國大陸的需要,並鞏固習近平續任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