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延後退休年齡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文/葉珊南《交流雜誌111年2月號第181期(歷史資料)》

2021年中國大陸政府積極發布延遲退休規定,多年討論終於定調,引發網路熱議,贊成者認為平均壽命延長及考量養老保險基金,延遲退休勢在必行。反對聲浪也不小,許多人表示延遲退休不僅會影響青年就業,對從事體力勞動者來說不切實際。

有評論指出,延遲退休是大陸政府為了因應「未富先老」的挑戰。這項政策牽涉的不僅是勞動市場問題,還包括高齡化社會、養老保險金制度,以及體制內外勞工退休福利的差異等因素 。

高齡化社會的解方:延遲退休

現今中國大陸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週歲,女性職工55週歲,女性工人50週歲」。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特殊工種,退休年齡則為「男年滿55週歲、女年滿45週歲」。中國大陸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低的國家之一,多次表示要延遲退休年齡。

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公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同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將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列入因應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中。

因應人口老化而延遲退休,不是習近平上台後才有的主張。早在2008年,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社部)便指出,相關部門正研議延長退休年齡相關法規,預計採取漸進方式,目標在2030年將退休年齡延至65歲。

根據2021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主要勞動人口15~59歲雖仍佔總人口的63.35%,但相比2010年,比重下降6.7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18.7%,比重較2010年上升5.44個百分點。「十四五」規劃指出,2021年至2025年屆齡退休人數將超過4,000萬人,勞動年齡人口減少3,500萬人,意味平均每年將增加800萬退休人員,遠高於2020年新增的452萬人。高齡化程度持續增加,為社會保障制度帶來嚴峻挑戰。

對此,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人民網》表示,「延遲退休改革所堅持的小步調整原則,若採取每年延遲幾個月或者每幾個月延遲1個月的方式,每年因延遲退休而多出來的勞動力不會太多,甚至會被每年減少的勞動力相抵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則作出更具體的推論。假設2022年開始實行延遲退休,可能採取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女性職工退休年齡每三年提高一歲,由50歲提高至55歲;第二階段,當女性職工延遲到55歲退休,男性開始啟動延退改革,按照每三年一歲同步提高退休年齡;最終達到男性65歲退休、女性60歲退休目標。

他進一步分析養老保險金支出,若不延遲退休年齡,2050年中國大陸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將接近35萬億人民幣;延遲退休基金支出則降至28億元人民幣,至少減輕7萬億元人民幣的支出壓力。
足見中國大陸實行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不僅是保持人力資源優勢,也想盡辦法緩解養老金制度的財務壓力。然而,對廣大的勞動人口來說,卻是五味雜陳。

勞動市場萬丈波瀾 青年世代相對剝奪感

「找工作已經夠難了,延遲退休後豈不是難上加難?!」、「我做一天都快累死了,45歲就幹夠西方國家65歲的工作量。」、「有命交社保、沒命拿社保。」十四五規劃公布後,在網路掀起熱烈討論,關注的議題不外乎青年就業、體力勞動者的保障以及世代落差。

彭博社報導,中國大陸失業率已從2020年的高峰逐漸下降,但畢業生依然缺乏工作機會,就業市場上許多熟練製造職缺面臨缺工問題。由於中國大陸高校持續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202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900萬關卡,達到909萬人,預計2022年將提升至1,076萬人,是近年來增長人數最多的一年,就連中國大陸教育部都在官網上表示,「2022年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增量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複雜嚴峻。」多校已啟動校園招聘系列活動,避免畢業即失業。

年輕人擔心職缺有限的情況下,延遲退休會增加就業困難。在公司內部也會因為職缺延後釋出,影響年輕一輩的升遷和就職。對此,人社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表示,「衝擊是有限可控的,不會擠壓年輕人的就業機會。」他認為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創造許多新型的工作機會,包括數位和科技領域,這些大多以青年勞動力為主。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則強調僅會造成短期影響,他說:「延遲退休確實會對用人機制有一定影響,在編制、職數和職級不變的情況下,短期內會減少新進人員規模,影響內部晉升,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但因人數少,影響有限。」究竟延遲退休是否會對就業市場產生排擠效應,值得後續觀察。然而不管採取何種立場的論者都同意,政策實行必須做好相關配套措施,才能度過陣痛期。

真命苦! 重勞力藍領做到老

另一個討論焦點,是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階級是否也在延遲退休範圍內。中國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勞動人口超過8億,其中藍領就佔約4億人,包含製造業藍領的1億人口,顯示藍領階級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2013年《人民網》的民調顯示,超過7成的受訪者反對延遲退休。主要原因就是勞動強度大、工時長,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法規和執行不甚完善。對高收入族群來說,工作愈久可以領得愈多,生活不成問題;但對中低收入族群而言,多數人希望早點退休領到養老金,甚至退休後再打工,賺取兩份收入。

有專家主張,應針對不同行業推動差別化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對藍領體力勞動者,不應嚴格規定60歲以上才退休;另一方面,部分行業如醫師和教師可能延遲退休的意願會更高,然而,是否會產生行業的就業排擠效應,值得深思。

延遲退休政策定調後,中國大陸的千禧世代(80-90後)可謂哀鴻遍野,誕生於一胎化政策下,如今開始面臨獨自扶養長輩的壓力。職場加班文化盛行,「996」即「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已成常態,這些現象涵蓋科技業、媒體業和建築等許多行業。千禧世代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如今政府既鼓勵生第三胎,又推動延遲退休,一名網友說:「我們完全不能休息,被催婚催生,又要延長工作時間,日子怎麼過?」

養老保險金制度加速未富先老

2019年4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養老金報告2019-2050》指出,「若不針對現行養老保險政策進行調整,2035年養老基金將耗盡結餘,且80後可能成為無養老金可領的第一代。」許多國家都無法避免高齡化社會對社會福利制度造成的挑戰,只是中國大陸牽涉的問題更為複雜。

目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分別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及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制度。其中只有機關事業單位由國家財政支付,不需要個人繳交,截至2019年底,享有這項保障的約3,000多萬人。這種分配不均的狀況被詬病為「退休雙軌制」,太過偏向公務員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等少數,對佔多數的企業退休人員不利,許多人認為並不合理,要求改革。

隨著養老金的財務支出壓力增加,政府選擇將延遲退休作為解決方法之一,但這項決定再度掀起輿論對養老保險金制度改革的討論。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柳金財撰文指出,若未能做好改革,中國大陸可能面臨「未富先老、權貴佔用資源過多」困境。改革需要足夠的配套措施,不單只是延遲退休年齡和解決「退休雙軌制」問題,還有養老金替代率的合理設定,如此才能對症下藥,讓廣大勞動者獲得合理保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