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大陸青年 何以紛紛選擇「躺平」◆文/陳原寬《交流雜誌110年12月號第180期(歷史資料)》

宋湘波,中國大陸前財經記者。據稱,他曾經和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同桌共餐,而且中國百大富豪至少曾採訪過其中20人。但他在業內消聲匿跡多年後,10月上旬,突然在網路爆紅。

不是因為宋湘波發表什麼勁爆獨家報導,而是網上傳出一段其近況的視頻。多年不見,40歲左右的宋湘波,竟淪為靠著撿拾瓶罐等回收物資維生的流浪漢。

「財經記者流落街頭」,這樣的故事很難不引起網路圍觀,更讓眾人好奇的是,宋湘波流浪並非迫於無奈,而是他自己的選擇。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宋湘波畢業於重慶工商大學,先後任職於重慶時報、重慶商報等媒體。重慶時報某主管向成都商報旗下新媒體的「紅星新聞」證實,宋湘波的確是該報社的前員工,並稱宋湘波「文筆很好」。

職場表現受到肯定,何以要放棄這份工作和與其相伴的社經地位,以及隨之而來的安穩生活?宋湘波說,80%以上的人都覺得流浪是失敗的標誌,對社會也無貢獻,但他並不這麼認為。

為了無拘無束的生活 財經記者選擇流浪

宋湘波表示,一般人的想象力都太貧乏了,把「流浪」這個詞定義得太狹窄。他所理解的「流浪」,並非大家簡單以為的流落街頭,而應該有三層意思:四處漂泊、無拘無束、浪跡天涯。

只為了無拘無束、浪跡天涯而不當記者,寧可當流浪漢,宋湘波算是特立獨行嗎?其實並不盡然。他不過是當今中國大陸社會其中一種典型,這樣的人生選擇在今年有了專有名詞:「躺平」,宋湘波是眾多「躺平族」中的一員。

「躺平」,今年突然成為中國大陸的網路熱詞,用「躺平」形容並非姿態,而是一種心態。因誕生於網路世界的詞彙,並無標準的學術定義,根據百度百科的說明,「躺平」意味著不再熱血沸騰、渴求成功。

不再渴求成功 大陸青年紛紛「躺平」

「躺平」看似消極、放棄,大陸年輕人選擇「躺平」,其實也是選擇擺脫加班、升職、賺大錢、買車、買房等社會主流價值觀。

選擇「躺平」的人並非都如同孔子讚賞的顏回那般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中國大陸年輕人之所以「躺平」,多是要表達對當今社會陷入惡性競爭的無聲抗議。

「躺平」反映的是年輕人對於人生前景的茫然、無奈,以及對生活充滿了無力感。選擇「躺平」的人,往往低消費、不結婚,也不想生小孩,不再追求升官發財,也不再迷戀大都市五光十色的浮誇生活。

何以出現這種現象,網路一篇署名北京某知名大學教授的文章解釋,今天在中國大陸要想多掙點錢,就只能到一線城市打拚。但在一線城市要想買個房子,奮鬥一輩子可能都未必實現。

難以「安居樂業」 無奈降低物質慾望

雖然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卻遠遠追不上大城市不斷飆漲的房價。房仲業者按實際成交數據估算,今年10月下旬,上海新屋成交均價約為每平方公尺人民幣5.9萬元,相當於每坪新臺幣85萬元,還只是全上海的均價。

即便咬牙買了房子,還得背負2、30年的房貸。這段期間房奴們必須天天節食縮衣,同時小心謹慎不能丟了工作,否則房子就不是你的了,先前一切的奮鬥也隨之歸零。

人生最平凡的「安居樂業」,對大陸青年來說,如同登陸月球般艱難。當一個社會發展到這種狀態,很多人只好選擇「躺平」,寧可降低物質慾望與生活標準,也不願做牛做馬當個「九九六」(指早上9時上班、晚上9時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打工仔。

有大陸網友表示,「站不起來,也不想跪下,『躺平』算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吧。」因此,越來越多中國大陸年輕人開始選擇逃離大城市,以及大城市所帶來的種種壓迫。

年輕人「躺平」 北京外來人口4年少77萬

以北京為例,過去幾年,北京的常住外來人口持續下滑。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22.6萬人。

到了2019年,北京的常住外來人口只剩745.6萬人,4年內少了77萬人,相當於一座中型城市人口。

當年輕人不再迷戀大城市代表更美好的生活,北京的房租終於出現鬆動。大陸房地產研究機構貝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市平均月租金為每平方公尺人民幣82.8元(約為每坪新臺幣1,200元),年比下降3.4%,這是2012年以來,北京首次年度租金出現下跌。

隨著「躺平」心態蔓延,有大陸網友就說,「勤勞致富終於沒人信了」。在受夠大企業的「996」爆肝工作模式後,有人寧可到速食店打零工,有人回到老家等著繼承祖父母、父母的家產,有人回到四線城市擔任咖啡店店員,也有人拒絕升職加薪,找個可以安穩等待退休的閒差。

對於年輕人「躺平」,有輿論表示理解。例如,《光明日報》旗下的光明網就曾發表評論員文章,年輕人的「躺平」也是在傳遞一種信號:社會環境、生活成本、成長路徑,對年輕人來說不夠舒適。相比而言,「躺平」雖然頹廢,至少相對「不累」。

中共官方高度警惕 痛斥「躺平」可恥

評論指出,年輕人的姿態,有助於社會發展目標的清晰化,如果說人本身就是發展的意義所在,那麼讓人舒適本身就是目的。政策導向,不妨回過頭來,側重於年輕人的舒適感受,讓他們主觀上感到愉悅與放鬆。

對於年輕人選擇「躺平」,大陸官方的態度傾向警惕與批判。

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發文表示,「疫情爆發,年輕的白衣戰士,逆行出征;邊境邊關,年輕的人民子弟兵以少敵多,用生命捍衛祖國領土;航天中心,平均年齡只有31歲的科研人員,已經是中堅力量」。

文章稱,「在大風大浪中,青年一代不負使命,不負家國。他們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有奉獻,他們從未選擇『躺平』。」《南方日報》一篇痛斥「躺平」文章,「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在壓力面前選擇『躺平』不僅不正義,還是可恥的,這樣的『毒雞湯』沒有任何價值」。文章呼籲年輕人,必須「砥礪前行、勇於逐夢」。這篇文章也被「新華網」等官方媒體轉載。

這樣的氛圍蔓延到公務體系,中共中紀委機關刊物《中國紀檢監察雜誌》也發文狠批「躺平式幹部」,強調「歷史的契機、時代的重任,迫切需要幹部隊伍衝鋒陷陣、能征善戰。在新時代的前進征途上,應選任一大批『幹將』、『闖將』,讓『躺平式幹部』躺不住,讓混日子沒有市場」。

「躺平」成為網路熱詞後,「躺平即是正義」這類歌頌「躺平」的文章,已在中國大陸遭全網封殺。「豆瓣」等社交網站與「躺平」相關的社群被強制解散,而網路購物平臺上印有「躺平」、「只要躺得夠平就不會被割韭菜」等KUSO字樣的T恤、杯子、手機殼等商品則下架禁售。

民族復興面前 沒有「躺平」的空間

顯然,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高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即使已無力也無心繼續對抗日趨「內卷」的世界,今天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也難有「躺平」的空間。

那麼宋湘波的流浪人生後續如何?宋湘波告訴採訪他的媒體: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

宋湘波成為流浪漢的短視頻,上網後短短2天瀏覽數就破億。他說,「我是農村的,我村裡的人,全部知道了。我媽這樣不玩手機的人也知道我在流浪。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同學,我過去的很多單位(同事),都知道我在流浪。」

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的母親為此打了電話給他。一個農村老太太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抖音」,就覺得兒子是不是出了什麼事?否則怎麼全村的人都在傳,因此要他必須得回家一趟。

宋湘波說,「我回去見了我媽。她哭著跟我說,你騙我,說這兩年你在工作,結果你在睡街頭」;「我是一個不太在乎外界看法的人,但是我很在乎我媽的感受」。

在臺灣,只想單純享受生活「小確幸」的年輕人,不會面對來自國家太多的壓力,街邊名為「小確幸」的早午餐店,也不會被政府要求更名甚至被迫關門。但在中國大陸,想要「躺平」,即使抵抗得了社會各方圍攻,最終恐怕也難以熬過親情這一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