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全球通膨危機與各國央行的因應作為◆文/王國臣(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 )《交流雜誌110年12月號第180期(歷史資料)》

通貨膨脹已成為當前全球經濟首要的灰犀牛。由19種原物料商品所組成的商品研究局期貨價格指數(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Futures Price Index, CRB)於2021年10月底來到241點,較上年4月谷底暴漲兩倍。此外,追蹤23檔能源、金屬與農作物期貨價格的彭博大宗商品現貨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Spot Index, BCSI)亦較上年谷底驟升9成,超越2011年的高峰,顯示國際大宗原物料價格持續飆漲。

全球商業資訊諮詢巨擘IHS Markit預期,2022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達3.2%,較年初預期值調升0.6個百分點;其中,金磚四國(排除中國大陸)平均上調2.1個百分點。緊接著,歐盟(含英國),上調1.2個百分點,其餘主要經濟體調幅介於0.2%至0.5%;日本保持零成長。中國大陸是唯一下修通貨膨脹預期的經濟大國。

通膨怪獸席捲全球的三大因素

造成本輪通貨膨脹的主因有三:一是疫後全球貨幣寬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於2020年3月兩度降息,並啟動每月購債1,200億美元。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亦實施1.9兆歐元的疫情緊急購買計畫(Pandemic Emergency Purchase Programme, PEPP),外加每月購債200億歐元。日本央行更宣布,購債規模無上限。期間,加拿大、英國與紐澳也加入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的行列。

二是需求推動。根據國際組織、外商銀行與投顧對全球經濟成長率的最新預測顯示,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最樂觀,皆預期2022年為4.9%。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最保守,但仍達4.1%。7家機構平均為4.5%,高於2020年與2021年的平均(1.3%),亦較2019年高於2.7個百分點,顯示全球經濟穩健踏上復甦步伐。

三是疫情反覆壓抑企業產能,疊加全球航運受阻。觀察運輸成本的波羅的海綜合指數(Baltic Dry Index, BDI)於2021年10月8日收在5,526點,較5月18日的谷底暴增12.9倍,並創2009年以來新高。對此,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推估,商品短缺問題最快要等到2022年底方可舒緩。整體而言,本輪通貨膨脹為「需求拉動」與「成本推動」的複合型態。

面對通膨壓力 各國央行有不同因應作為

各國雖共同面臨輸入型通膨壓力,惟經濟復甦步伐參差,導致貨幣政策分殊。如表2所示,目前已有16個國家調升利率,主要集中在歐洲,計8國。其次是中南美洲,計5國。其中,巴西與俄羅斯連續升息6次,為調整頻率最密集的國家。土耳其利率的調幅最劇烈,累計上調10.75個百分點。韓國與紐西蘭是唯二升息的已開發國家。

新興市場國家的謹慎以待,襯托出主要經濟體的從容不迫。加拿大於2021年7月14日宣布,每週縮減購債(Taper)10億加元。澳大利亞於9月7日亦加入Taper隊伍,每週縮減10億澳元。ECB也於2日後跟進,購債規模由每月800億歐元,降至600—700億歐元。Fed則拖到11月3日才啟動Taper,每月縮減150億美元。此外,上述4國都未調整主要利率。

日本央行也於2021年10月28日宣告,維持既定的超寬鬆利率(-0.1%),並持續每月1.7兆日圓的購債計畫。不到一週的時間(11月4日),英國央行也跟進,把利率固定在0.1%的歷史低位,維持8,950億英鎊的購債規模,顯示英日兩國尚未準備踏上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軌道。

惟全球瀰漫緊縮氛圍之際,若干國家仍持續降息。烏干達於2021年6月16日調降利率0.5個百分點至6.5%。土耳其也在歷經4次升息後,自9月起連續2個月下調利率,累計降幅達0.3個百分點,凸顯經濟弱國於疫後生存更趨艱困。

中國大陸經濟情勢嚴峻 有節儉矛盾現象

特別是,中國大陸方面,雖未調整官方利率,但存款準備金率於7月15日全面調降0.5個百分點,釋放1兆人民幣的長期資金。9月8日又新增3千億人民幣的再貸款,且公開市場投放量擴增5倍到500億人民幣,期限也由7天拉長到14天。9月人民銀行對其他存款公司債權—商業銀行存放於貨幣當局的地方政府與企業債券年增7.1%,終止連續2個月的縮表。

中國大陸一連串的寬鬆貨幣政策,隱含經濟情勢嚴峻。如圖2所示,2021年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中的購進與出廠價格差距為7.1個百分點,連續第4個月收縮。同期,非製造業PMI(nonmanufacturing PMI, NMI)中的投入與銷售價差為3.0個百分點,亦較5月的高點收窄1.9個百分點。換言之,部分中資企業開始將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轉嫁到末端消費。

更麻煩的是,8月中國大陸消費者就業與收入預期指數,雙雙跌落到123.4點與114.6點,皆連續第3個月下降。第3季24.1%的受訪城鎮儲戶傾向「更多消費」,較上季削減1.0個百分點。反之,「更多儲蓄」的比例為50.8%,較上季回升1.4個百分點,顯示民眾擔憂就業市場與薪資緊縮,故撙節開支;惟消費頹靡將導致企業再縮減產能,形成節儉矛盾。

全球貨幣政策分化與臺灣選擇

通膨怪獸席捲全球,臺灣恐難置身其外。22家法人機構預期,2021年臺灣通貨膨脹率平均為1.7%,較前次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其中,21家上調、4家持平、沒有一家下修。所幸的是,2022年通貨膨脹率預期降至1.5%,且只有穆迪(Moody's)、EIU、花旗銀行(Citibank),以及荷蘭國際銀行(International Netherlands Group, ING)4家推估,明年通貨膨脹率將持續攀升。

對此,行政院長蘇貞昌已於20211019日宣布,明年元旦起軍公教調薪4%,多少抵銷通膨衝擊。然而工資與國際大宗原物料進口價格上漲,增添企業負擔,政府或可考慮減免營利事業所得稅。鑑於疫情對服務業影響甚鉅,過早調升利率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是,美中兩國貨幣政策分化,形塑強勢美元與弱勢人民幣,同時也考驗新臺幣匯率的調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