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限電成常態?◆文/許木榮《交流雜誌110年12月號第180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今年9月中旬以來,中國大陸20多個省份陸續出現突然大規模限電,部分工廠因電力無法供應,發布「臨時停產」、「臨時限產」的公告,部分則是「開三停四」或「開二停五」。受影響的產業,從輕工業到重工業都有,甚至民生用電也受影響,蠟燭成了搶手貨,民怨四起。

限電起因眾說紛紜

中國大陸此次限電規模空前,地方政府對限電起因說法不一,綜合來看,應非單一因素所引發,主因有四:

一、應付能耗雙控政策: 2020年底習近平宣佈節能減碳目標,要在2030年減少65%碳排放量,中共當局隨後對地方政府要求「能耗雙控」,意即降低「能耗強度」與「能源消費總量」指標,地方官員未能達標將遭懲處。中共發改委於8月印發《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錶》,明列今年上半年有19個省份為一級與二級預警,10個省份未達降低「能耗強度」進度要求,要趕在年底之前改善,地方政府壓力巨大。

據今年9月福建泉州市政府向轄下各縣市印發的「考核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的《評分細則》徵求意見稿」顯示,考核地方黨政領導環保政績最優先指標,就是能耗雙控。其中,第一考核指標是「能源消耗降低」,第二指標是「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由此可理解地方官員為何在某些時刻急於採取強制限電措施。

二、煤價飆漲,煤炭緊缺:火力發電是中國大陸主要電力來源,根據《新京報》統計,中國大陸2020年用電來源約有72%為火力發電,水力發電大約12%,風力發電約9%,核能僅有5%。中國大陸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數據顯示,9月16日至9月23日單週煤價與去年同期上漲近1倍,較今年初上漲超過56%。中共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中國大陸的煤炭進口量和去年同期比較,呈現「連五降」。另廣發證券統計,今年前8個月,中國大陸原煤產量同期只增長4.4%,進口量卻比同期減少19.5%。電廠既要吸收煤炭漲價成本,又嚴格管制電價,以致虧損連連,中國大陸《第一財經》曾援引火力發電業者指出:「火電廠發一度電虧一毛多錢,已經虧了一個多月了,這種背景下,電廠怎麼可能有動力增加發電供給呢?都沒有滿負荷發電。」加上先前對全國煤礦進行反貪整肅,多個礦坑停工安檢,煤礦主不願多產。

尤其中國大陸與澳洲的政治角力,對澳洲煤炭採取禁令。發電廠不得不轉從印尼、美加及俄羅斯等國進口,然這些煤炭跟澳洲煤參數不同,需使用不同的機械系統,發電廠重新進行改造和調試期間,發電設備不得不停擺。

三、水力發電減少:中國大陸電力超過10%由水力發電供應,每年此時多個省份的工業用電和居民用電節節攀升;與此同時,秋冬進入枯水季,水電供應量自會減少。

四、疫情使訂單回流,用電大增: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量訂單回流中國大陸,導致用電量飆升。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1月份,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是7%,出口增加21%,然中國大陸電力每年增長幅度只約9.5%。

煤價飆漲、成本大增,中國大陸的火力電廠及地方政府早就難以消受,不少地方政府表示緊急大限電是為配合中央「能耗雙控」目標,然官媒《每日經濟新聞》就指責地方政府未幫企業解決問題,「甩鍋」給中央不負責任,批評限電罪名不能由「能耗雙控」來揹。因此,真正限電的實情,恐怕是地方政府面臨煤價大漲、財政負擔過重,加上配合中央減碳政策,只好以限電手段因應,這種央地矛盾,恐非短期可解。

大限電嚴重衝擊經濟 不確定因素驟增

中國大陸2020年用電量超過7成是工業用電,民生用電僅占15%,工業用電量基本與經濟成長率成正比。若電力缺口激增,不啻將嚴重衝擊經濟發展力道。煤炭價格飆漲變嚴重影響電力供應。有論者指出,「電老虎」吃掉了中國大陸經濟,甚至能讓全球經濟躺平。

中國大陸是全球產業供應鏈重要的一環,大限電衝擊內外企各行各業。有學者估計,中國大陸拉閘限電將減少產能大約3分之1。以臺商為例,江蘇崑山於9月25日晚上突然發出通知,要求企業從26日中午到30日停產。隨後,10多家臺灣半導體相關公司,向臺灣證交所提交公告,表示在崑山的生產設施,會暫時關閉,到9月底。過去限電,大多會事先發文通知企業,讓企業有時間調配應變,這次停電,臨時通知要限電50%,力度大且處理緊急。從事電子產業的臺商就反映,訂單不缺,但無法交貨。

 另一個情況是,以前地方政府會聽取企業意見,但臺商表示這次下達命令的層級更高,反映無效,且企業無法預料下次限電何時發生?限多久?現正值傳統旺季,產能滿載,前一波停工雖只有5天,但影響臺商科技廠營收至少3.6億美元。讓人擔憂的是,一旦限電變成常態,原物料和供貨期都需再行調整。

珠江三角洲的香港企業表示,只能靠自己的發電機維持生產,如果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個月,廠商還可以挺過去,但是如果11月、12月一直這樣,將會非常艱難。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武特克(Joerg Wuttke)表示,企業能提前2、3天接到停電通知,算是很好的了。瀋陽只有1天時間緩衝,天津則是臨時決定,立即停電。德國大眾汽車中國區負責人在德國電視臺採訪時提到,主要是擔心中方說停電就停電,一切都不透明,導致企業沒辦法做計劃。不確定因素往往是經濟最大的殺手。

大限電引發連鎖效應 

若長期限電限產的話,中國大陸經濟不只會受到大幅衝擊,還會重創全球供應鏈,近期中央出重手整頓大型民企,致經濟表現疲弱。據中共官方公佈的採購經理指數(PMI)顯示,9月製造業PMI指數,從50.1下跌到49.6,是19個月以來首次跌到榮枯線以下。新訂單指數連續3個月下降,而且連續2個月在臨界點以下;新出口訂單指數是46.2,創年內新低,且連續6個月下降。今年第三季GDP(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驟降至4.9%,較第二季大幅放緩3個百分點,是2020年第三季以來低點。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出口導向最強的省份都是能源消費大省,例如江蘇、浙江、廣東等,均被列入能耗管控名單,其產值占中國大陸GDP70%。因煤價高漲,中共發改委於10月20日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宣布調整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浮動範圍,由現行的「上浮不超過10%、下浮原則上不超過15%」擴大為「上下浮動原則上均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已經有超過20個省份下發相關通知,並推出浮動電價機制,例如湖南省發改委宣佈,從10月份起,允許發電廠根據煤價來調整電價。廣東省則從10月1日開始針對工業用戶,擴大峰谷電費價差,尖峰電價在峰段電價基礎上上調25%。

電價上漲,大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一名在江蘇省從事汽車零件製造的陳姓臺商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訂單穩定,但受限電影響,產能下降、產品的合格率也降低,加上電費上漲,粗略估計這波限電加上後續的影響,生產成本可能將增加約兩成。成本增加帶動產品價格上漲,將引發更嚴重的通膨。旅居美國的經濟學家黃峻表示,中國大陸大限電會導致全球通貨膨脹增加0.5%至1%,導致美國聖誕節期間物價上漲大約15%。

從當前中國大陸物價趨勢來看,攸關民生的糧食價格持續推升,因生產化肥的原料煤炭、天然氣及石油價格均大漲。今年以來,荷蘭天然氣期貨價格的漲幅已超過250%,且供應仍不足。天然氣和煤炭持續短缺,化肥價格上漲已成定局。中國大陸農牧業,對化肥依賴嚴重,一旦化肥短缺,產量不足,糧食庫存下降,將拉升糧食價格。簡言之,若未來限電成常態,恐讓已呈下滑趨勢的經濟雪上加霜。

兩難困局恐讓限電成常態

目前中國大陸共有1,058個煤電站在運營,超過世界總量的一半。為了履行對國際承諾的減碳目標,必須在10年內關閉588個燃煤發電站。亦即減少超過35%以上的發電量,但即使風力發電大幅增加都難以補齊這個能源缺口。

煤礦價格方面,儘管中共國家發改委於今年10月19日召開「2021年冬季以及2022年春季能源保供工作機制煤炭專題座談會」,表示將充分運用《價格法》規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煤炭企業哄抬價格、牟取暴利的界定標準,促進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但煤礦價格只是解決短期缺煤限電的問題。

根據美國全球能源監測(GEM) 與總部設在赫爾辛基的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共同撰寫的關於中國大陸上半年碳專案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在2021年上半年仍計畫新建18座燃煤高爐,以及再建造43個火力發電廠,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大陸的減碳承諾恐成空話。

減碳目標是習近平於202012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Climate Ambition Summit)視訊會議上正式公開對世界的承諾。中共國務院也在今年1026日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1027日又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表示要建立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稅收政策體系,積極研究徵收碳稅。但中國大陸既要減碳,又要供電穩定,其間的矛盾可能會讓地方政府年年陷入兩難困局。中共國家發改委於今年1021日再次召開座談會,提出堅決做到限電不拉閘、限電不限民用,堅決保障好民生和公共服務用能需求;但除非中國大陸碳市場交易機制更加成熟、能源結構調整完善,否則規模大小不一的限電恐將成為常態化。從長遠來看,如何在減碳和電力供應之間取得平衡,才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挑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