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綠色競爭力《交流雜誌110年10月號第179期(歷史資料)》

全球暖化並非新聞,但全世界都為減緩全球暖化真正動起來,卻是史無前例。

從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到亞洲的南韓、日本、新加坡,全世界有超過130個國家紛紛宣示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臺灣也不遑多讓,蔡總統在社群貼文表示「2050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過去幾十年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搖擺不定的美國,隨著拜登上臺,也表態願意重返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列。

作為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國家,中國大陸的減排承諾值得關注。去年9月,習近平親自向聯合國大會宣布,中國大陸將力爭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今年7月,中國大陸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開張。

中國大陸展現減排決心固然有環境因素,但政治考量不容忽略。當世界各國有意藉疫情後的復甦進行綠色轉型,綠色供應鏈、綠色產業標準、綠色話語權便成了強權博弈的新場域。碳中和元年啟動的,不僅是綠色行動,還有綠色野心。

中國大陸實現碳中和並不容易,無疑要進行一場綠色工業革命。不僅是500萬的煤炭產業人員面臨失業,綠色相關的高技能人才恐怕也供給不上。中國大陸人社部公布的今年第2季「最缺工」前100個職業中,新進榜的30個職業,就有近半屬於軟體及資訊服務等專業要求較高的職業。對企業來說,政府先宣布目標,再反過來促成產業及能源轉型的「倒逼」模式,亦對企業經營構成極大挑戰。

經濟轉型的陣痛, 企業與個人都難以避免,但風險的承擔,應有限度。中國大陸日前已頒佈《企業破產法》,落實「有限責任制」精神;如今深圳率先施行《個人破產條例》,不僅個人生存權保障又邁進一步,也激勵人們勇於創新,因應時代的變局。

雖然北京當局在經濟上鼓勵人民創新迎變,政治上,人民卻有動輒得咎的隱憂。《反間諜法》相關規定、《數據安全法》構築的防禦網,讓重要資訊出不了國界,卻也讓一般民眾觸網的風險提高。國家安全、資訊安全、政治安全,界線模糊地讓人無所適從,背後反映的,是美中網路的激烈交鋒,以及中共對和平演變的擔憂。

少子化讓每個孩子都是寶,但中國大陸卻出現寵娃、雞娃並存的矛盾現象。一方面,「寵娃」商機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安排課外學習,以求孩子出人頭地的「灌雞血」教育方式也大行其道,「內卷化」的無效競爭逼北京當局出手,祭出減輕學生負擔的「雙減」政策。可惜,教育思維未變,強力手段所帶來的,不只是補習的地下化,還有更大的教育差距。

少子化的另一個面向,是高齡化。醫療發達、養生盛行,臺灣人的預期壽命一年比一年長,「人生70才開始」並非恭維。這群65歲屆齡退休的資深公民,往往自理無礙,又有豐富歷練,臺中市長官邸打造的「不老夢想125號」成了他們的夢想舞臺,讓不老的他們得以發揮所長開創人生第二春。

從臺東縱谷的大地藝術季,到福建南平植染藝術週,生態、文化與旅遊的結合,證明「綠色」也能帶來地方的發展。當減碳已成全球共識,生產環節須購買碳權,出口他國要課徵碳關稅,「綠色」已不能用單純的成本思維看待,而是攸關產品的全球競爭力。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所有國家都在同一艘船上,如不儘速採取集體行動,滅頂之災無人可倖免。碳中和所繪製的未來藍圖,或許充滿挑戰,但也帶來希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