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整頓校外培訓機構 刨雞娃內卷之根?◆文/蔡敏姿《交流雜誌110年10月號第179期(歷史資料)》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往補習班,14億人口高度競爭中的中國大陸更衍伸出「雞娃」現象,家長們拚搏式栽培導致教育「內卷」情況嚴重,逼得大陸官方出重拳整頓補教機構,減輕孩童學習重擔。反觀臺灣的情況似乎較輕微,反映出兩岸教育理念的差異。

「雞娃」、「內卷」網路用語 反映教育亂象

「雞娃」、「內卷」是中國大陸網路用語,不僅折射出當代社會現象,也凸顯在教育、競爭力上的畸形發展。新華網報導,部分中小學招生與競賽成績掛鉤導致各類校外競賽培訓亂象叢生,「雞娃」問題跟著浮出檯面。

所謂「雞娃」,比喻父母給孩子打雞血(快速產生爆發力),不斷給孩子安排補習班、才藝班,增加課業量。家長選擇讓孩子成為「雞娃」的主因在於一些名校的中小學招生,會把學生獲得過哪些校外競賽項目的獎項作為錄取的重要依據。

法治日報報導,北京市海淀區的林姓家長表示,除了「雞娃」外,家長圈中還有很多暗語,比如「牛娃」是指某些方面特別優秀的孩子,英語好的叫「英牛」;「青娃」指普通的孩子;「素雞」指以素質教育技能為培養方向,如音體美等才藝;與名校對比的普通學校叫「草校」。而她的孩子是什麼都不突出的「青娃」,目前讀的是「草校」,想進入名校已經是不可能的事。

來自北京市豐台區的家長李紅也有同樣的焦慮。她說,隨著二十二中、師大二附中等陸續發布中考(初級中等教育畢業考試)特長生招生簡章,周圍的家長都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參加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同齡人從小就被「雞娃」。她本來也想「佛系」養孩子,但看到此情況,立刻幫孩子安排繪畫、圍棋、英語、網球等各項課程,只要有時間就去學。

補教界販賣「升學焦慮」 家長苦吞買單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中國大陸父母之所以執著於讓孩子參加各種競賽,主因在於這些競賽在一些中小學招生中有參考指標。並不是說獲得了哪些獎項、有哪些證書就會錄取,而是在兩個孩子都有意進入某所學校時,校方會以此作為取捨。

與火熱的「雞娃」現象和校外培訓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校外競賽出現虛假行為,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叢生。有機構聲稱花人民幣1.2萬元至1.5萬元即可保證獲得北京市級比賽的一等獎,在小學升初中的簡歷中有所幫助。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程平源指出,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存在虛假宣傳、販賣焦慮的情況,目的就是讓家長和孩子多參與一些校外競賽,甚至是違規、山寨的校外競賽,以此牟利。普遍高昂的培訓費用對一般家庭而言也是一筆經濟開銷,加重生活負擔。

其實,大陸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已注意到中小學招生與校外競賽掛鉤的問題,早在2004年,江蘇省教育部門聲明,小學階段的學科類競賽活動一律不得舉辦,任何競賽成績一律不與小學升初中和中考掛鉤。2018年,大陸教育部發布《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只有在中共中央編辦、民政部登記註冊的機構才能組織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並重申競賽結果不得作為中小學招生依據。但距離真正落實,仍遙遙無期。

「雙減」政策開鍘 祭出史上最嚴監管

為了解決教育亂象,中國大陸今年7月24日頒布《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整頓校外培訓機構,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組織學科類培訓;並規定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還要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機構」。

最受注目的就是「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被稱為史上最嚴監管,讓許多補教業者面臨滅頂之災。受政策衝擊,北京、上海、廣州、四川等地教育機構紛紛無預警倒閉、落跑。上市公司的培訓機構股票則是被打趴,一蹶不振。網路還有影片流傳,執法人員用腳粗暴踢開補習班教室的大門粗聲喝令,再上前掐住老師頸部並將他推拉出教室外。一連串動作,宣示官方強勢監管的決心。

除了「雞娃」外,對岸大學校園出現另一個新語詞「內卷」(involution)。這是大陸在去年疫情爆發後出現的新名詞,原本是一個社會學的術語,用來指農業社會中長期耕作投入大量勞動力,卻沒有經濟突破的問題,導致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停滯。簡單的說,內卷就是內部不良競爭,一個負面詞義。

網路問候語:你今天「內卷」了嗎?

對岸大學生用「內卷」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例如國際形勢不好導致很多本打算出國留學的學生無法成行,因此報考研究所的競爭更加激烈,就是一種內卷;中小學生上補習班也是一種內卷。這是對人精神的打擊和摧殘,並延伸在各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年輕人在面對社會競爭的無力感與這個現象有共通之處。

在微博上,與「內卷」有關的各類話題瀏覽量累計突破10億,在一項評選中,「內卷」成為中國大陸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BBC中文網報導,2020年,幾張清華大學學生用功讀書的照片在網路上流傳,引發對「內卷」的討論。照片中,有人騎在自行車上抱著筆記型電腦寫論文,有人邊騎車邊看書,有人騎車吃麵。「清華卷王」的說法也開始流傳,中國大陸最高學府競爭之激烈引發許多年輕人的共鳴。

分析指出,「內卷」現象其實是中產階級的焦慮,對大陸政府來說,並不是「很急切的問題」,也沒有立即解決的辦法。現在大陸找不到可以突破的地方,因為其中有很多利益,都是靠不合理吃飯。

臺灣升學管道多元 一技之長更重要

反觀臺灣升學管道多元,根據教育部統計,108學年有20.2萬名高中應屆畢業生,其中84%選擇升學,僅10%直接就業,分別創下5學年來的高點與低點紀錄。據勞動部勞安所「高中職畢業生職涯發展及就業態樣」研究指出,高職生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全職工作平均只需要8個月,如王品集團過去只收大學生,現在也給高職生機會,學生若能早點投入職場,未來也可以早點退休。

不過,有家長認為,臺灣產業結構改變,早期學會一技之長,就能在該領域出師,現在若想進入台積電,還要讀到研究所以上,家長普遍怕孩子工作難找,大學學歷是基本款。

專家認為,兩岸教育雖在制度上不同,但同樣陷入「升學至上」、「分數至上」的盲點,最終仍需回到教育本身,對孩子多元化評價,不能只看成績,也要看抗壓性、組織能力、應變能力等,教育亂象問題才會得到解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