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拚轉型 臺灣媳婦陳長花 創造養蚵新商機◆文/池炫璋《交流雜誌110年10月號第179期(歷史資料)》

帶著遊客體驗從鑽孔、串殼,採蚵到剝蚵,經營「白水湖蚵學家」的陳長花很有耐心地一一解說。許多從小吃蚵仔煎、蚵仔麵線長大的臺灣人,第一次了解蚵仔的生長、採收過程,也讓長年以來依靠晒鹽、養蚵養活一家人的嘉義東石小村莊,展開轉型創新的契機。

廣西嫁到臺灣 意外進入養蚵新天地

陳長花來自廣西梧州,從小在鄉村長大,結婚之前,陳長花不曾到過臺灣,透過朋友介紹,有機會和先生認識並與臺灣結下一生的情緣。

2002年,先生特地飛到大陸和陳長花見面。兩人一見鍾情,隔天立刻閃電結婚。「真的就是緣份吧,當初我們見面、認識以後,吃了一頓晚餐,不到24小時,隔天我們就去登記結婚了。」

結婚以後,陳長花與先生住在臺北。先生是嘉義東石人,當地自清朝以來就盛行漁、鹽產業,從小以晒鹽、養蚵為生。2002年以後,由於臺鹽食鹽由自產轉為進口,鹽場業務全面結束,「天日晒鹽」畫上休止符,夫家的事業也從晒鹽轉變為養蚵為主。然而,養蚵是非常花費體力的工作,必須搭竹筏到海面上巡視、採收,陳長花的公公、婆婆年紀愈來愈大,身體不好,很難長期從事耗費體力的工作。

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海嘯,經濟景氣瞬間降到谷底,她先生的事業也受到衝擊。兩人認真討論以後,決定結束臺北的事業,帶著小孩舉家搬回嘉義東石,接手家裡的事業,同時照顧年邁的雙親。

年輕勞動力外流 陳長花推動產業轉型

2011年,陳長花一家搬回嘉義東石。踏入社會後,無論在廣西或臺北,陳長花一直是在都市裡面謀生,沒有到偏僻鄉村工作的經驗。「我20歲以後就到都市了,在飯店工作了10年,來臺灣後又在新北住了快10年,當初剛回嘉義時,真的很不習慣。」

到嘉義的前3年,陳長花一邊帶小孩、一邊跟著公公婆婆學習,從養蚵、串殼到剖殼等等各種相關知識。愈深入了解,她愈能體會這個產業的辛苦,夫婦也不斷思考,年輕人勞動力不斷外流,該如何推動升級轉型,才能讓這項產業永續發展下去。

因緣際會,陳長花參加了「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舉辦的新住民機車考照班,發現協會開設各種農村再生、漁塭轉型休閒產業的課程。

「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成立於2010年,由嘉義縣社區工作者、教育界人士、農村居民及關心鄉村的夥伴們組成。協會成立後,致力於輔導農漁產業升級、品牌建立、轉型經營、促進鄉村經濟發展,也舉辦許多課程、參訪活動,希望協助在地傳統農漁人家,走出新的發展方向。

陳長花參加許多課程,有一次,她跟著協會一起到彰化芳苑參訪,印象特別深刻。芳苑有著全臺灣最長的潮間帶,和嘉義東石一樣,是傳統的養蚵重鎮。幾年前,芳苑開始進行產業轉型,輔導蚵農開發觀光休閒體驗套裝行程,讓旅客體驗採蚵、挖蚵、煮蚵,相當成功。

與先生研究,兩人決定要將養蚵事業往觀光產業方向轉型。做為觀光景點,需要一個響亮的品牌名稱,陳長花住的地方叫做「白水湖」,先生就用「蚵」的諧音,取了個「白水湖蚵學家」很潮的名號。

夫妻認真經營 打響「白水湖蚵學家」

第一次接待旅客,是透過發展協會介紹的,全團40人左右。陳長花帶著他們到蚵田參觀,介紹養蚵產業,很多人都感到很新奇,從來沒有類似的體驗。「以前我個性很內向、不太會講話,面對客人還會臉紅。為了導覽,特地去上課學習怎麼拿麥克風、面對群眾講話,經過幾年的訓練,現在已經很熟練了。」

第一次的導覽經驗,給了陳長花很大的信心,協會也認為這是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陸續介紹許多學校單位、旅遊團等,前往「白水湖蚵學家」參觀,逐漸打響品牌知名度。帶旅客從體驗鑽孔、串殼開始,再到採蚵、剝蚵,最後將蚵仔煮成麵線一起享用,旅客對行程非常滿意。

陳長花說,「蚵仔煎、蚵仔麵線是臺灣的國民美食,幾乎每個人都從小吃到大,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蚵仔是怎麼養出來的,帶民眾參觀蚵田,很容易引起共鳴,大家會有興趣。」「例如,瘦的蚵仔和肥的蚵仔,口味差距很大,然而蚵仔瘦、肥之間的變化很快,受到風浪影響,可能早上是瘦的、下午就變肥了,因此採收的時間就很重要,只要蚵仔肥了,我們就要馬上去採收。這樣的知識,大部分來體驗的民眾都不知道。」

除了觀光之外,在蚵仔的銷售方面,陳長花和先生也決定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東石當地的蚵農,一直以來都是透過中盤商做銷售,價格都控制在中盤商的手上,有時候盛產,量多質精,中盤商卻刻意壓價,讓農民苦不堪言。

在轉型觀光產業的同時,陳長花也將蚵仔的銷售收回自營,自產、自銷。她的先生以前從事電子產業,具有網路行銷相關知識與能力,但因曾患小兒麻痺、不良於行,兩人分工,由陳長花負責養蚵、觀光導覽,先生則負責透過社群媒體與網路平臺,從事行銷、販售,目前成績不錯。

共好共享 盼與同業共創商機

展望未來,陳長花表示,希望能結合鄰近鄉鎮的相關產業,規劃成一日遊、三日遊的完整路線,把餅做大,才能讓當地的養蚵產業永續發展。她說,「除了養蚵,附近也有不少養漁、養蝦業者,還有洲南鹽場,很適合串在一起,可讓遊客有很多種不同的體驗。」

目前,陳長花已經和當地民宿業者合作,透過異業結盟,互相帶來客源。然而這樣的遊客量,還不足以創造穩定的營收,包括導覽解說、煮蚵仔麵線,陳長花「校長兼撞鐘」、一手包辦,想體驗「採蚵趣」的旅客只能採取預約制。未來,如果產業轉型更成功,像是導覽、煮食都可以聘請專門的人力,也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外,陳長花也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協助解決蚵田周圍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問題,讓業者可以更充分利用土地,做完整的觀光規劃,提供更多的休閒設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完整的產業鏈。

面對疫情,陳長花表示,前幾個月的遊客量明顯減少,另一方面可能大家都關在家,冷凍宅配銷售有一點成長。她期盼,疫情能早日過去,大家到嘉義東石走走看看,品嘗美味的蚵仔。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