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沏一壺光陰 臺北找茶趣◆文/張依華《交流雜誌110年8月號第178期(歷史資料)》

茶,又稱茗。它不僅與禪、詩結合,更與華人民俗生活緊密相連,成為普羅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四面環海,獨特的地理位置、廣大的高山丘陵地形和海島型氣候,為世界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帶,加上高濕環境起霧點低,醞釀出臺灣茶品特殊的香氣、味清與潤喉等特質。特殊的土候環境,造就不同風味的特色茶,分布在臺灣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每個地區產出的特色茶皆有獨特的香氣及口感。

茶在臺北,具有獨特的身分角色與歷史意義。19 世紀中葉列強叩關,清廷開放通商口岸,日治時期的經濟開發,造就臺北作為茶葉出口的重要港埠,大稻埕聚集精製茶商,南港則為產茶重鎮。

大稻埕茶市文化 帶動北臺灣相關產業

提到大稻埕,要先從茶的故事說起。十八紀末的清朝末期自淡水開港,因新莊與艋舺港口逐漸淤積,大稻埕因地利之便成為交通與貿易的重心,臺北城完工後,大稻埕更成為重要貿易重心。1860年淡水開港與英商約翰杜德成功將標牌「Formosa Oolong Tea」烏龍茶首次直銷紐約後一泡而紅,打響國際知名度,吸引眾多洋、華商爭相進駐,大稻埕的「茶市文化」興起,開啟茶業輝煌時代,也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如薰花業、茶箱製造、運輸業。戰後,淡水河淤淺,大稻埕逐漸失去河港功能,茶葉貿易逐漸衰退,中心區位轉移,人口外移,後來變成臺北市外圍的老街區。

1980年臺灣茶產文化意識興起,經濟轉趨富裕,飲茶人口大增,重視品味也越發注重茶葉品質,促使大稻埕茶商開始以內銷為經營目標。茶藝館盛行講究泡茶原理與禮節、方式研發、茶品與講評,政府則從事品種改良、製茶種茶技術研發等永續農法在茶園的應用,在商業化、都市化的轉變下,原本侷限於鄉村、廟埕的傳統飲茶文化,融入生活品味。2011 年起,大稻埕開始有許多新創團隊進駐,透過藝術與文化包裝,加上對品茶生活的詮釋想像,品茗,成為新興的生活美學,為大稻埕注入新活水。

新芳春茶行 見證臺灣茶的歷史

見證此段榮景的「新芳春茶行」創辦人王連河16歲時,跟隨父親王芳群來到茶產業正值豐榮鼎盛的大稻埕,以包種茶為主要產品,銷往東南亞等地。「新芳春茶行」老建築於1934年落成,為當時臺北最大的茶工廠之一。產茶季與花季的大稻埕曾被形容為「親著茶香與花香的街巷」,茶貿易的昌盛可見一斑。茶行建築縱深三進,因量體大而有穿心廊及日月雙井的設計,兼具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住宅等四種機能。

茶行融和中西特色的日治時期建築,是臺北市少數被完整保存下來的住商混合洋樓,200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自2011年至2015年歷時為期4年的古蹟修復工程,2018年被選定作為保存臺灣茶文化的重要場所,以「活的茶葉故事館」、「茶文創發展平臺」與「以茶會友」三大主軸,茶行二樓亦針對國內外遊客、民眾規劃「書、文創商品、茶飲、展覽活動」四合一的複合式茶書別境空間,定期邀請知名作家與茶產業專家舉辦茶席講座、茶沙龍等活動。而進駐茶行的別境書店,空間結合臺灣茶鄉特色,定期展出不同區域的風味茶,為「新芳春茶行」注入創新、活化的能量,可回顧百年前大稻埕地區茶行民生的輪廓,亦可窺探臺茶歷史極富人情味的所在。

而隱身在民藝埕二樓的「南街得意」,被劃定為歷史建物的古味街屋,經營團隊探索迪化街過去的面貌,重新打造出建築內部原有格局,搭配的家具、飾品層層考究,從腳踩的磨石地到身處的磚瓦,透過古意的窗框,映入眼簾的是對街巴洛克式浮雕建築,凸顯「臺式美學」,「南街得意」賣的不僅是茶,更是一段大稻埕百年風華的茶文化。

北臺灣包種茶的原鄉

南港自清代茶樹種植,日治時期建立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一直是臺灣包種茶重鎮。南港包種茶的種植歷史悠久,根據記載,清朝光緒年間,福建安溪王水錦、魏靜時兩人來到臺北州七星郡大內樟栳寮,即現在的南港大坑一帶,之後在南港設立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每年定期舉辦講習會,全臺各茶區亦前來研習受教,使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研製的重鎮。

臺北市南港區「舊庄茶山」是北臺灣包種茶發源地,擁有一百多年歷史,南港舊莊的「臺北找茶園.茶葉製造示範場」,結合自然生態與在地茶師的茶葉文化活動,以「生活美學從茶道出發」為訴求,內部規劃有品茗區、展示區與工藝教室,透過預約導覽解說,可了解在地歷史、製茶過程,以及茶產業的發展。

「喝茶、奉茶」 最回甘的臺灣人情味

記得小時候,外婆家傳統的三合院下,寬敞舒適、愜意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環境,臺灣中部炙熱的太陽下往溫潤的木質大長桌邊坐下,以款待朋友到家中作客的心意,為每位訪客奉上一杯溫熱的茶水,那份真誠的人情味難以忘懷。臺灣人的人情味裡,常常會對好朋友說,「有閒,來阮兜泡茶開講喔!」請朋友喝一杯好茶,就是臺灣人最道地的待客之道。

早年農業社會,交通不若現今發達,肩挑沉重的農產、雜貨南來北往,步履於村莊間,炎炎夏日,若能在樹蔭下暫卸重擔,歇腳喘息,手捧一杯不知名人士所提供的「奉茶」解渴,是老一輩對於人心純樸的過往歲月,最為緬懷的一段生活文化。

喝的是茶 品味的是人生

面臨新時代潮流,東西文化交融以及生活型態改變,茶產業跟著時代演進再次重新塑形。如今,茶葉不再是左右經濟命脈的作物,品茶成為一種美學及生活態度。臺北的城市脈動,無論在文學、政治、美術、設計、時尚、旅行、美食等,無一不與各具特色的茶館、茶藝空間、品茗息息相關。臺北也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茶道文化。

如同芒果區分愛文、金煌、夏雪等不同品種,茶樹亦然,金萱、青心烏龍、翠玉、紅玉等皆是茶樹品種,因製程的差異,不同茶樹品種做成的包種茶除了風味基調外,還有專屬的「品種香」。茶,與溫度息息相關。製茶需要焙溫,沏茶需要慢火,品茗需要沉靜。臺灣茶迷人之處,在於它的香,一杯看似淡黃的茶湯裡,舀起茶葉,熱水一沖,約莫幾分鐘,香氣撲鼻而來。

飲茶延伸至生活美學的創意

臺灣茶文化,融合與大地共榮的樸實精神,並與東方的禪意理念結合,成為獨特的茶禪精神。茶職人追求極致完美,茶道已成為臺灣文化意涵。臺灣茶文化,透過人文茶席的方式,改變人們認識茶的方式,從茶本身的特色,轉而到「茶人」的心境,帶領人們領略茶空間的美學,感受茶人「禪」的意境,藉由整體氛圍的雅致脫俗,讓茶香由內而外,改變品茶人的氣質層次,成就一場心靈饗宴。近年來,臺灣茶更融入多元創新特色,發展泡沫紅茶、珍珠奶茶及各種茶飲,引領國際,成為時尚生活一環,是在地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從生活到商業,臺灣人越來越離不開茶,也用生活品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