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抗擊疫情 臺灣隱形冠軍當後盾◆文/陳煦《交流雜誌110年8月號第178期(歷史資料)》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消毒酒精、口罩、護目鏡、防護衣等防疫產品,都成為時下的熱門焦點。

位在新竹市香山區、全臺最大的日用玻璃廠華夏玻璃,為了因應市場需求,每個月燒製50萬支酒精玻璃瓶,數量是過去的3倍;而總部設在南臺灣的南六,則是亞洲第二大不織布供應商,穩定輸出不織布原料,提供口罩國家隊原料無虞,這二大隱形冠軍也成為國人抗疫的最強後盾。

協助抗疫 華夏玻璃每月製50萬支酒精玻璃

上千度的玻璃窯爐不斷探出炙熱的火焰,機器運轉時玻璃敲擊發出的陣陣聲響,在新竹香山的華夏玻璃工廠,已響亮了近百年。

1925年創立的華夏玻璃,是目前臺灣最大的日用玻璃廠。相較於建築工程使用的玻璃產品,日用玻璃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用瓶、牛奶瓶、酒瓶,以及燈具燈飾,器皿等產品。此外,像是女性熟悉的化妝品瓶、護膚瓶、香水罐等,也是華夏生產的主力。不過,去年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延燒,幾乎人手一瓶酒精消毒,使得酒精玻璃瓶成為熱銷產品,國內外訂單不斷湧入,目前華夏每個月得燒製50萬支酒精瓶,是過去3倍的數量。 

事實上,新竹地區發展玻璃產業的歷史相當久。早在日據時期,日本人曾對臺灣進行全面的天然氣探勘,發現在新竹北埔與鄰近的苗栗南庄,因為富含豐富的矽砂,很適合發展玻璃產業,使得新竹一帶從日據時期開始,就成為臺灣玻璃聚落重鎮。其中,在地營運規模最大的隱形冠軍,即是已傳承四代的華夏玻璃。 

1925年,華夏玻璃的第一代創辦人廖啟明在新竹市成立合成玻璃。廖啟明原本在新竹市區開設紅磚廠,因為日本人看好紅磚廠的窯爐能用來燒製玻璃,廖啟明便順應潮流,將燒磚頭的窯爐,改為以人工吹製的方式生產玻璃,產品包含煤油燈、器皿、電表蓋等。1950年,工廠傳承給第二代廖福地,玻璃生意愈做愈大,他引進日本玻璃二次加工技術,並增設印刷工廠,生產烤花玻璃。 

隨著玻璃產品外銷出口訂單增加,1970年廖福地將工廠搬遷至香山現址,首度更名為聯成玻璃。他建立日產25噸一號窯爐,引進日本的自動化成型機取代人工吹製,生產食品玻璃容器出口,是臺灣最早的彈珠汽水玻璃瓶廠,1974年,聯成玻璃再度改名為華夏玻璃。

90年代受到低廉的工資與土地成本影響,臺商紛紛登陸中國大陸設廠,接棒的華夏玻璃第三代董事長廖霞榮也同樣揮軍中國大陸,陸續於無錫、江門等地擴張,年產20萬噸玻璃,之後又在廣東江門、安徽鳳陽及浙江長興等地新設立玻璃廠。 

為了因應快速變動的市場需求,廖霞榮先後在上海跟廣東設立2家模具製造廠,產品線多達5百多種,年營收超過新臺幣45億元,國人熟悉的愛之味罐頭玻璃瓶,以及星巴克、資生堂、蘭蔻等企業品牌,都是華夏玻璃的客戶。

新一代接棒 百年老廠也走文青風創新品 

過去,華夏玻璃在臺灣不上市、不上櫃,也鮮少接受媒體訪問,直到2013年,廖霞榮的長子廖冠傑從美國紐約返臺接班,才讓這家低調的玻璃大廠,逐漸聲名大噪。190公分的廖冠傑是華夏玻璃執行長,現年37歲的他外貌帥氣新潮。走在工廠裡巡視,即使穿著工作現場規定的polo衫,仍彷彿自帶聚光燈,充滿明星氣息。

廖冠傑跟弟弟廖唯傑從小在工廠長大,以前除了寒假假偶爾幫忙當個小工讀生,替爸爸到新竹市區賣彈珠汽水之外,回到家族的黑手工廠上班,對他們來說,起初並不在人生計畫清單內。廖冠傑國中時跟著家人赴美求學,大學唸的是美國常春藤名校康乃爾,他攻讀工業工程、財務工程,2008年畢業後,又進入外人稱羨的華爾街投行摩根大通上班。「直到有一天我爸打越洋電話來,說他現在準備上臺北找買家,把華夏打包賣掉,這招真的有打到我。」廖冠傑說。

難掩工廠即將吹熄燈號的不捨,廖冠傑二話不說回臺。二年後又找在日本工作的弟弟廖唯傑一起來幫忙。兄弟檔調整戰略,在傳統的老工廠成立科技和研發部門,提升工廠現場的生產效率與產品毛利、良率,並建立ERP系統,取代古板無效率的紙本作業,讓單據與訂單透明化、即時可查詢。 

他大力整併、精簡人力,3年內產品毛利率從7%翻倍成長到14%。2014年更推出自有品牌「AQUA SOUL,水晶靈」,生產如香水瓶、咖啡杯等精品玻璃產品。廖冠傑陸續找上「茶籽堂」等臺灣文創新品牌異業合作,推出客製化玻璃瓶,水晶靈每年平均業績近6億元,毛利是代工的10倍,他也規劃,未來要在新竹一帶開設水晶靈的實體店面。

全球最大水針不織布機臺 南六企業力挺口罩國家隊 

而來到南臺灣,總部設在高雄橋頭的南六企業,營收120億元,是亞洲第二大不織布廠。位於高雄燕巢的新廠房,擁有全球最大的二條6米寬的水針不織布機臺,去年穩定供應了臺灣口罩國家隊原料。

打造百億企業的南六的創辦人黃清山,來自臺南六甲一處鄉下農村。父母親是農夫,家裡七口人時常吃不飽,黃清山小時候曾一度窮到吃蕃薯籤過活,生活相當清苦,他沒有因此喪志。黃清山從小立志脫離貧困,出社會後,他進入高雄一家飼料廠上班,每天最早到工廠上班,又自願最晚下班,認真到老闆想招他為女婿。

之後,黃清山又在汽車零件廠上班,也當過廚具廠銷售員。1978年,在廚具廠當銷售員的黃清山,某次去拜訪客戶時,意外發現用於瓦斯爐上的錫箔瓦斯盤,他認為這門生意有機會發展,便跟家人借了5萬元買入機器設備生產。

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本,要記得曾經苦過的日子,白手起家的黃清山,以出身地臺南六甲為名,將企業取名為「南六」,找來弟弟負責生產,太太替他管帳。黃清山自己校長兼撞鐘,開著一輛小貨車全臺跑透透四處推銷

錫箔瓦斯盤早年是新奇、時髦的玩意兒,市面上大多都是進口貨,價格不便宜也沒有本土廠商在做,黃清山切入後市場,壓低售價、獨佔市場,成為當時臺灣市占第一的錫箔瓦斯盤廠商,也替他賺進人生第一桶金。 

黃清山不以此自滿,一路苦著長大的他深諳居安思危的道理,他接著又生產廚房周邊用品耗材,也賣菜瓜布,讓他被譽為臺灣的「菜瓜布大王」。1988年,他認為生意若要做得長久,就得掌握上游的關鍵布料,便決定投資生產製造菜瓜布的原料,開始生產不織布。

為了打進不織布上游市場,黃清山很注重研發與生產。他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傳統產業的週期以十年為一個單位,不懂得年年在技術上創新升級轉型,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因此,他投資的機器不手軟,廠內的生產機臺大多來自德國或法國,一臺就要價上千萬元到億元不等。

黃清山的投資很快有了回報,由於他生產的不織布品質穩定,80年代末期,他率先拿下臺灣華歌爾、黛安芬的訂單,生產用於胸罩內襯的不織布。之後,再接再厲又切入其他不織布的相關領域,打入面膜、濕紙巾、手術衣與口罩等相關用品,並先後在大陸浙江平湖以及印度等地建廠,成為聯合利華與日本多家知名大廠的供應商。

外銷訂單穩定輸出,2010年,黃清山也在臺灣自創南六面膜品牌「詩柔Silk Soft」,他把產品放在郵局通路販售,成為郵局民營多角化後的暢銷品,一度造成搶購風潮。而如今身價超過百億的他,在事業有成後也不忘本,除了在家鄉臺南六甲捐助貧困家庭,他還設立中央廚房,做起免費供應當地獨居老人餐食的服務。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黃清山二話不說,大量供應口罩的原料不織布,去年總統蔡英文也到南六的燕巢新廠參觀,見證臺灣的口罩國家隊的最強後盾,不只能穩定供應國內需求,還有餘力捐出口罩給日本、非洲等國家,隱居高雄鄉間的百億大廠,成為臺灣推動防疫外交的最佳助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