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理性對話 共享和平《交流雜誌110年4月號第176期(歷史資料)》

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迄今,已經歷時1 年4 個月,在將近500 天的日子裡,全球歷經驚慌、恐懼、焦慮、無奈等各種負面情緒,實體經濟更面臨嚴峻考驗, 至今還處在緩慢復甦階段。可喜的是,隨著疫苗陸續研發成功、接種人數逐漸擴大,燃起疫情可以得到控制的期待。

當前各界已在進一步思考疫情後的走向與發展,包括世界格局的重整、產業模式的轉型、全球供應鏈的洗牌、價值觀與制度的抗衡等。對臺灣而言,上述幾個面向都攸關國家未來的發展,尤其半導體晶片之爭,更把臺灣推向全球科技競爭浪潮的中心,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今年3 月3 日,美國總統拜登發布任內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strategic guidance), 明確指出美方將支持臺灣這個主要的民主政體、關鍵經濟體與安全合作夥伴,以符合美國長期承諾。同日,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公佈2021年全球自由度調查報告,臺灣以94 分繼續名列自由國家, 總分較2020 年增加1分,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所謂「得道多助」,面對這波重振民主自信的潮流,臺灣民主自由的體制備受肯定,未來也會積極擔負起國際責任,在民主陣營中持續發揮堡壘與重鎮的角色。

對於疫情後的兩岸關係,蔡總統在今年元旦文告已經再次強調:「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等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時,我們也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步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增加理解、減少誤解。」對等尊嚴、不設前提,敞開對話大門, 是臺灣一貫的態度,兩岸只有透過理性對話及有序的交流,才能增進互信,尋求交集,一味透過頻繁的海空軍事演訓進行武力威嚇,反而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增添負面效果。

今年中國大陸全國「兩會」期間,海協會會長張志軍曾接受臺灣媒體書面訪問表示,不管遇到多少干擾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不應停、不應斷、也不應少。對此我們表示歡迎,也由衷企盼兩岸在疫情後能逐步展開理性對話與交流,不要再以設置政治前提為詞,方能捐棄成見,從落實兩岸協議做起,一步一腳印,走出兩岸新階段的坦途,讓兩岸人民共享和平穩定的生活與經商環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