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電商吹「虛實融合」風 AI 應用噴發之勢不可逆◆文/吳泓勳《交流雜誌110年4月號第176期(歷史資料)》

人工智慧(AI)在全球加速發展與應用已成明顯趨勢,這幾年還延伸到商業端的各種新應用,在臺灣,各大電商的AI運用也是花樣紛出。新冠肺炎疫情帶動「宅經濟」升溫,進而刺激電商平台的消費經濟、AI大行其道,從穿搭推薦到商品照快速拍攝、修圖上架;從普通消費者的B2C領域,再到B2B跨境電商也玩起AI虛擬主播,都在不斷噴發施力。

眾多類型的發展,也讓零售業從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在2016年提出的「新零售」,開始朝向下一步的「超零售」邁進。所謂的「超零售」,就是除了從原先的線上線下虛實整合「O2O」(Online To Offline),再延伸進化為虛實融合的「OMO」(Online Merge Offline)。同時,也強調透過 AI 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運用,讓AI科技與客戶消費數據蒐集、大數據分析相輔相成,提供消費者更優質的購物體驗。
在O2O、OMO的發展趨勢下,臺灣電商無論是邁向實體店發展,或進一步提升更多線上服務,背後都涉及如何蒐集大量、精準數據做為關鍵基礎。

「宅經濟」帶動電商發展

如今,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層面愈來愈廣泛,相較於其他產業,電商領域使用的AI比例數一數二。根據國際金融顧問機構 Capgemini 前兩年的調查預估,到2022年時,AI發展每年將能替零售商節省高達3400億美元的成本。

再從電商領域展望來看,這兩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點燃「宅經濟」火花。根據經濟部統計,臺灣零售業的網路銷售,平均每年增加12.2%,僅2020年上半年,就因「宅經濟」帶動,網路銷售額達到新臺幣1587億元、年增17.5%。反觀實體零售業,營業額則下降4.8%,消費者購物逐漸從實體店家轉為虛擬通路的趨勢相當明顯。

臺灣也有相關的觀察研究報告。專精AI的新創公司沛星互動科技(Appier),在今年2月表示,2021年的AI發展趨勢值得高度關注。Appier認為,AI與機器學習(ML)技術,已從幕後開始躍居主流,在電商等多個領域產生新興應用。例如,電商在AI應用下,能協助行銷人員找到合適顧客,觸及常被遺忘的「長尾」客群,還能產出專屬個人化內容,提高消費者參與度。
Appier研判,AI將產生「槓桿作用」,除了運用現有的AI模型架構、結合開發良好的模型外,未來可能還會將現有模型普及化,推廣至其他領域應用,讓AI影響不斷深化,並推動各產業進行數位轉型。

深度結合AI運用 有效提升電商獲利

回顧這幾年臺灣電商的營運策略與服務變化,就可以感受到AI已在不知不覺間,深入一般消費者的日常網購生活。例如,當消費者對某樣商品有興趣,卻一時想不起名字時,許多電商都已提供「圖片辨識」的功能,只要上傳一張照片,就能用AI來自動辨識並找到外觀相似的商品。
此外,電商還可利用AI結合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推送給消費者自身偏愛的商品,甚至連如何搭配其他產品,產生最優惠的價格,都算好直接提供給消費者。

在電商本身的平台服務、行銷之外,AI在電商的應用面,還延伸至另一塊關鍵領域-物流倉儲。以富邦「momo購物網」為例,momo首先在臺灣北、中、南建置29座倉儲,再運用AI演算法及大數據分析消費行為、訂單結構等,從源頭實施商品的儲存分流管理,進而達到出貨量預測、最佳配送距離,商品補貨即時通知,以及庫存天數極小化等高效率管理。
除了電商自行研發以外,也有專精於AI技術的商業顧問、企業,提供即時競價廣告系統、廣告代操機器人、賣家數據分析情報等相關服務。這些轉變,確實讓臺灣電商過去兩年間的獲利率、成交率、轉換率等數據皆有所提升。

AI協助消費者購物更輕鬆

以往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時,網站透過技術後台提供「推薦相似商品」,都快成為上一世代的做法了。現在的AI技術,進一步講求個人精準化的服務。以服飾來說,去年起經濟部技術處就看準宅經濟商機,攜手工研院研發Fashion AI技術,透過深度學習,將款式、長度、腰身形狀、顏色等140種資料,建立服飾屬性模型與資料庫,以AI模式建立起服飾的穿搭推薦功能。

透過Fashion AI技術,可以將電商上的服飾商品照片,做圖像辨識、文字分析、購買者分析、點擊者分析,再經由系統給予商品定義特徵與風格,可以提升整體服飾特徵辨識準確率至80%以上。最後,加上電商系統的演算法,給予消費者最適合的服飾推薦。去年起,該技術與「PChome 24h購物」進行深度合作,選擇特定產品類別進行試營運。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透過AI學習辨識模式,可以讓消費大眾快速找到喜愛的風格服飾。從大數據角度而言,也有助於線上服飾商品的的資料蒐集,更能幫助產業掌握流行趨勢與上下游發展。

利用AI技術 減低小型賣家經營成本

對於利用電商平台銷售的一般賣家而言,AI技術也能協助他們將網路零售生意做得更有效率。對於在網路平台銷售的賣家而言,製作一張精美的商品照片,是吸引銷費者的關鍵。從拍攝、修圖到上架,都有AI技術可以協助的空間。
今年就有臺灣新創業者開發出AI商品,藉由數十萬張社群平台、電商的公開照片,訓練自家AI模型以後,可以對電商平台上的商品照快速修圖、上架,還能幫忙提供智慧背景、構圖設計。利用這項技術,一般賣家就可以自行製作專業級的商品照,解決商品照從修圖、上架到平台的繁瑣痛點。

舉例來說,如果商家打算要上傳1張手鍊飾品的照片,透過導入這項AI技術,可以幫忙去除背景雜訊,偵測資料庫中類似照片使用哪些場景與構圖,並自行分析「或許可以調整光源,再配上大理石背景」,幫店家自動生成好看的商品照片。製作完成後,還可以把照片一鍵傳到多個平台,例如蝦皮、Shopify等,大大節省上架時間。
AI聊天機器人(Chatbot),則是電商的另一項AI技術運用。除了回答有沒有現貨、有哪些運送方式等簡單資訊以外,更進化的AI聊天機器人,可以在應答中,進一步優化使用者體驗,甚至達到串聯數位廣告、協助業者進行導流導購的靈活功能。

總結來說,在如今「手指一按就能下單的」的時代,消費者對於電商平台的品牌忠誠度是很低的。無論是國外的Amazon、eBay,大陸的淘寶、京東,還是臺灣本土的PChome、momo等,只要消費者體驗及各項服務做的好,消費者自然往哪走。電商如何利用大數據,透過機器學習、AI分析,提供更聰明、更人性化的個人化服務,進一步結合AI應用的發展,將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AI機器人協助中小企業 搶攻全球商機

除了在網路上買衣鞋、3C用品等B2C (Business To Customer)以外,因為疫情的緣故,全球跨境電商在B2B (Business To Business)領域的發展與競爭也日益激烈。電商平台已不僅是一國市場的內部廝殺,更要面對全球電商的跨國競爭。

由於疫情因素,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商業展會全部取消,這讓許多展會從去年開始「線上化」,同時帶動跨境電商在B2B領域加速發展。例如,阿里巴巴國際站就加速腳步招商,在平台流量、後台技術與AI協助等優勢誘因下,吸引不少因為疫情衝擊的臺灣中小企業加入。

從中觀察,即便是以企業買家為主的「B端電商圈」,近期也同樣有不少立足於AI的新奇運用。例如阿里巴巴國際站在去年底推出,由阿里巴巴旗下研究機構「達摩院」研發的AI虛擬主播「Ava」。Ava可快速切換18種語言,24小時在線,替賣家服務全球不同時區的買家,即時回應相關問題,成為中小企業在跨境電商中,搶攻全球商機的得力助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