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21 年中國大陸全國兩會的觀察與分析◆文/蔡文軒(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交流雜誌110年4月號第176期(歷史資料)》

今年3月初,中共似乎揮別疫情籠罩的政治陰霾,如期召開兩會。今年兩會於3月4日、5日,分別召開全國政協會議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正式會議,會議為期一週。適逢中共建黨百年與所謂達成脫貧政策的時機,特別引人關注,且今年是中共十四五規劃的開啟之年,會議審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明年的二十大與未來五年的政策方向做準備。

兩會的議程內容,主要處理中共在應對疫後經濟與國際競爭的問題。對內提倡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內外雙循環,也投入關鍵技術研發,避免外國限制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發展;對外則是以緩和的姿態提倡雙邊與多邊的談判架構,寄望能有效解決美中貿易問題。更重要的是,高票通過外界所稱的「愛國者治港法案」,為介入香港選舉確立法律依據。以下茲分析本次兩會的會議內容與政治分析:

「兩會」的會議內容

一、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四五時期(2021年至2025年)是中共在所謂「建成小康社會」與「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首次施行的五年計畫。此外,中共預計於2035年達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整體提升綜合國力,期望人均國內生產總額達致發達國家水準。十四五規劃的核心是所謂「新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擴及有關科技創新、經社發展、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文化建設、綠色發展與國防建設等層面的討論。在此階段中,除了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外,也規劃關於「綠色生態」與「安全保障」的政策指標,而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議題更首次列入五年計劃中,隱約透露中共當前的政經危機。

二、    經濟層面
其一,是延續經濟增長的前景。雖然,十四五規劃未對GDP成長率設定目標,僅強調會「保持在合理區間」,且端視各年度的條件提出規劃。然而,在本次的政府政治報告中,進一步將今年度的GDP成長目標訂在6%以上,被外界認為趨於保守。對中共而言,宣告經濟成長之目的,是重要的政治展演工作,除了彰顯社會脫離疫情,又重啟民眾信心外,更能為二十大預作準備,以擁護習近平中央的核心地位。

其二,是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中共在新發展階段的思想下,建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持續擴大內需、消耗既有產能,以及國際國內相互促進的雙循環經濟體系,兼顧國內市場的增量與對外開放。後者將改善美中關係,恢復兩國經貿發展,並維護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多邊貿易機制,深化中歐投資、中日韓自貿協定等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的談判進程。

三、    技術層面
在技術層面,主要是投入關鍵技術的研發。在美中貿易戰的結構下,十四五規劃特別提出做好所謂「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目標,要求全社會的研發經費年均增長超過7%,另成立國家實驗室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可以見得,「科技自主」為近期中共亟欲成就的目標,期能擺脫國際對其關鍵零件需求的制肘,才有足夠的資源在科技發展場域與其他大國較量。

四、    香港政策
本次中共全國人大會議以2,895張贊成票,批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將作為中共合法介入香港選舉的工具,港府旋即發表聲明呼應「決定」,林鄭月娥回應稱選舉制度是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是由中央主責,文件是合憲、合法。李克強在閉幕式的記者會表示,中共將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並全力支持港府依法行政。

然而,所謂的愛國者治港原則,是建立嚴審候選資格的選制流程,使得民主派難以入選,稀釋民主派的政治能量。這項舉措,很可能使得香港立法機構淪為中共建制派代表的一言堂,從而弱化「一國兩制」的精神。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表示,本次修法是對香港自治、自由與民主進程的攻擊,將會「限制政治參與、減少民主代表並扼殺政治辯論」,可能使得近期美中官員會面出現摩擦。簡言之,中共主要在三個面向改變香港選舉制度:
其一,第一條開宗明義指出,將會「確保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由此可見,愛國者治港是港人治港的先決條件,政策目的是確保香港民選官員的政治忠誠與中共期望之憲制秩序。
其二,規定香港須設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委會,但卻嚴格限制代表的資格。選委會人數新增300人,將原屬於第四界別的的部分成員獨立出來,新設包含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性團體的香港成員代表在內的第五個界別,可能會由政協委員、建制派代表出任。 
其三,提高參選特首的門檻與改變立法會結構。在特首參選的資格認定方面,須具備188名選委會委員聯合提名,且在各個界別分別獲得不少於15名委員的支持,大幅提高反對派的參選難度。另外,立法會議員每屆由70席增加為90席,分別由選委會、功能團體和分區直選產生,與舊有制度中普選產生的40名議員員額相比,同樣削弱民主派在議會的份量。

五、    兩岸關係
在兩岸關係方面,本次兩會的會議重點為修改香港選制,在建黨百年之時,對待兩岸關係會以所謂的「穩定」為主。中共對臺仍秉持一貫的政策,戰略上充滿定性與耐心。據此,李克強除重申「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的方針,以及反對臺獨的基本立場外,更提出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願意與臺灣各黨派團體展開對話。事實上,這些言論只是重複過去基調,流於空話並無新意。此外,政府工作報告與政協決議新增「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為對臺工作畫出明確底線,再三強化話語的約束力道,也為我方設下一層障礙。中共雖無提出明顯的統一時間表,然而其「警惕與遏制臺獨」的提法,或將為兩岸關係日後的和平發展埋下隱患。

透露的政策意涵

細數李克強的政治報告,全篇「穩」字出現達64次,充分展現中共中央「求穩」的政治意圖。尤其,李克強在報告開頭提及六穩與六保工作,堅持「穩中求進」的政策步調,展現中共仍著力貫徹的維穩思維。此外,維穩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則被視為去年的政經成就。甚至在經濟方面,中共中央亦要求運行在合理範圍內,和目標「平穩」銜接。對外關係方面,中共同樣側重雙邊與多邊合作,除了香港選制的修訂外,政策多數處於緩和大於競爭的態度。是故,中共對內、對外皆強化維穩的基調。 

此外,近期中共中央透過宣傳教育工作,確保黨員的政治認同。在兩會正式舉行前,習近平宣布全黨展開所謂「黨史學習教育」,黨媒稱是要「統一黨員思想,提振品德」,應是端正並灌輸習近平的思想與貢獻,將其與毛鄧時期領導人相提並列。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更在本次會議再度強調,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黨對人大的全面領導地位。另外,不論是政協或人大報告,都明白指出必須增強所謂「四個意識」、「四個自信」與做到「兩個維護」。其目的在於強化習的政治思想與其地位。

對習近平來說,本次兩會的最大意義,可能在於對外宣示中共政局與社會經濟情勢的穩定。同時藉由建成小康社會與扶貧政策的「成功」,宣傳政績,為所謂的「建黨百年」獻禮。簡言之,本次兩會的目的,象徵性意義極大,意在彰顯習近平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地位穩定不搖,使其連任二十大總書記與中央軍委主席的職位,更具有合法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