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臺灣文學基地 孕育堅韌生命力 ◆文/梁羽生《交流雜誌110年4月號第176期(歷史資料)》

齊東街日式宿舍於日治時期稱為「幸町」,1920年至1940年間建立,是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批採用「面狀保存」的日式宿舍群,是臺北最老的街道之一,清朝時期,齊東街肩負城內至臺灣北端基隆運送米糧物資之「米道」,街道呈現特殊的微笑曲線形狀。

日治職務官舍變身為「齊東詩舍」 

沿街而走,除了綠樹成蔭,還有珍貴的完整日式宿舍建築,一個滿載城市記憶的角落。位於濟南路上的「齊東詩舍」在日治時期為幸町職務官舍,為不同階級職務官舍的分布區,1935年左右陸續完工建成。在清代時期,前方道路為艋舺、松山、基隆往來要道,運送煤炭米糧等用品,熱鬧一時。2006年文化局劃分為保存區,並於2009年修繕為「齊東詩舍」,橫跨三個世代的老房子,以另一種型態與鄰近的李國鼎故居共同守護這座城市的舊日時光

乘載詩人足跡,歷經近百年歷史風華逐漸斑駁荒蕪,曾一度面臨拆除危機的老屋,經當地居民共同發起響應就地保存的搶救活動,以特定街廓方式指定保存,成為臺北市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日式宿舍建築群,如今擴充為「臺灣文學基地」,以悠然典雅之姿重新佇立。

臺灣文學基地使命「記憶不被消失」

日式房舍的原型,由外至內,被樹環繞,以老樹襯托著老屋,樣式古樸典雅,有別於都市的喧囂繁忙,靜謐流淌其中。和洋折衷的風格,屋頂以「寄棟造」形式打造,覆蓋黑色日本瓦,屋脊末端則使用鬼瓦收邊,全木造外牆,洋式的厚重,與日式的輕盈,空間比例富含巧妙的搭配,以窗台為例,日式低矮可做為椅子,洋式高至腰間,僅能倚靠,在不同轉折處做運用,將老屋的功能發揮得更有效率。

「臺灣文學基地」由7棟日式建築的房舍構成,占地達350坪,園區內部從老樹、建築,至展區空間規劃,各具巧思。其中「齊東舍」作為「不願被消失:日式宿舍到文學基地」常設展,陳述完善的保存歷程;「悅讀館」打造故事屋,提供各式繪本,並延伸出「聽故事、講故事」的交流互動體驗;「繆思苑」提供作者駐村自由創作並與民眾互動,新生代作家楊?子率先入住;「文學厝」以「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特展開展;「創作坊」則是跨界多元活動的場域。

老屋融合詩魂 珍視消失的記憶
「不願被消失:日式宿舍到文學基地」常設展,講述紀錄此處險被消失剷除的舊日式宿舍群,以及20多年來歷經保存、修復到再造的過程。同時展示著「東門城外」已經消失或如今仍被保存的歷史建築、學校和街區,重現昔日因都市發展與政治經濟的變動。沿著導覽,探究城東日式建築的興建脈絡,戰後接收的文化背景,1990年始對文化資產的重視與文化記憶的重新召喚,乃至於「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建築群的修復歷程,這些瀕臨「消失」的記憶,得以「不被消失」,再次被人們珍視。

踏進濟南路的入口,便見到文學基地的樹群。此區建築當年得以被保存,要從護樹的淵源說起。 

當年,齊東街家戶多為庭院式木造屋,庭院中種植許多可遮蔭、遊憩的樹木,老樹不僅是居民們一起長大的老友,也見證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從農業到工業,再到商業社會的更替,目睹幾代人事的興衰,有不可取代的歷史價值。當建商開始大肆拆除日式宿舍,愛樹的居民發起一連串保護老樹與老建築的活動,奮力奔走陳情,才得以保存下來。
保存的開端始於樹,出發點或許基於保留記憶與情感因素。然而,留下來的樹與屋擁有時間的痕跡,只要用心發現,便能提供一個時空的錨點。如果老樹與建築留存了時間的實像痕跡,那麼在文學基地內的數棵榕樹,正是見證時間流轉的生命。造訪文學基地時,歡迎來這裡看看這些大樹,實地感覺毅然生存的生命力。

老屋保存的意義不僅限於空間的利用,也保存世代間共同的生活記憶,因此,除考量現有空間使用略做調整外,實地貼近建築原貌,尊重老屋的結構、用料、工法,愛護其走過的痕跡與歲月,使其成為更好的展演空間。作家吳晟表示,從「齊東詩社」轉型為「臺灣文學基地」,具有重大意義,「詩社這個『社』字,有居家、家族溫馨聚會的濃厚意味,臺灣文學基地的命名,則展現明確的使命感,要朝向更開放、多元、包容、交流文學的方向。」

中正區濃濃藝文味

鄰近齊東街的泰安街李國鼎故居也是建於1930年的日本文官宿舍,與周邊的公園綠地,串連成極具人文特色的休憩空間,為臺北市民保留一段歷史軌跡。環境保護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但這批宿舍群的修復,因有當地居民的用心維護,讓「臺灣文學基地」透過文學場景的再現、文化環境的還原與歷史線索的找尋,再現那些不斷被消失的地景空間和歷史記憶,啟動文學創生的契機,更持續累積臺灣文學的厚度。如果說,「臺灣文學基地」為心靈注入豐沛的藝文養分,那麼,距離數分鐘路程外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就是尋找藝文生活樂趣的最佳選擇。行經車水馬龍的八德路、忠孝東路交會處,抬頭即可看見由「台北酒廠」轉型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園區西北角明顯的紅磚建築群,與附近的高樓大廈有很大差異。

華山文創園區 熱門的文創市集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築房舍由日本人於1914年創建,早期是日本生產清酒的廠房,後為「台北酒廠」,1987年搬遷後,華山作為酒廠的產業畫下句點。1999年,規劃成為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園區內一棟棟老紅磚房、洗石子牆等各類舊建築形式的廠房,呈現歲月靜好的氛圍。如今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成為深受年輕世代喜愛的文青基地,別具風格的文創小店,吸引旅客駐足挖寶,逛累了還有多樣在地美食可品嘗。從華山劇場、西區紅磚樓房到樹藤交織的東區倉庫,園區內每個轉彎處,都有不同的風景。假日造訪總有驚喜,逛文創市集、參觀設計展、聽流行音樂、草地野餐,處處可見城市生命力萌芽,讓這座城市的節奏更舒緩,更宜居,也更有人味。

透過藝術文化的力量,老技藝串聯新創意、老靈魂激盪新火花,呈現新興文創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交融的共生模式,守護在地人的情感,也激發出文學新時代的無限能量。假日時刻,走一趟充滿歷史軌跡的臺北城東,不僅能一窺豐厚的人文底蘊,也能感受到新世代生生不息的文創能量,觸動心中對生活的無限想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