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糧食安全是重大挑戰◆文/李國安《交流雜誌110年2月號第175期(歷史資料)》

2020年(民國109年)中國大陸遭受疫情、蟲害、水患、風災等災害一波接一波的襲擊,中共應急管理部在今年1月8日發布《2020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指出「農作物受災面積19957.7千公頃,其中絕收2706.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701.5億元。」而據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訊息,2020年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較2019年增加113億斤,成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再創歷史新高。兩者訊息頗有扞格,並不符合一年來各界對中國大陸可能爆發糧食危機的疑慮。
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大陸在2020年從各國進口大量主要糧食,進口幅度較2019年顯著成長,其中玉米及小麥都超過1倍以上,似乎印證部分糧食短缺的問題,對習近平常說的「中國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已構成一大挑戰。
國際糧食及食品價格 普遍上揚
今年1月7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佈報告顯示,在乳製品和植物油價格的驅動下,全球食品價格連續第七個月上揚。小麥、玉米、高粱和大米的出口價格都持續走強,一部分原因是對北美洲、南美洲和俄羅斯作物生長條件和收成前景的擔憂。從2020年全年來看,大米的出口價格同比增長8.6%,玉米和小麥的出口價格同比分別增長7.6%和5.6%。
根據中國大陸調味品協會今年1月19日彙整多家研究機構對2021年主要糧食價格的預測,基本上都抱持上揚的看法。例如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認為,受天候影響、各國政府補充庫存,繼續壓縮供應,2021年大豆、玉米和小麥價格將進一步上漲。高盛(Goldman Sachs)指出,2021年農產品市場將迎來持續多年的牛市行情,中國將成為關鍵驅動因素,預計中國將持續數年的進口熱潮,這不僅受到中美貿易戰後重新進口的刺激,也因為國內生豬存欄不斷擴大後的飼料需求。高盛預估,2021年中國玉米進口總量將上升到3,300萬噸,到2023年時進口量將最高達到5500萬噸。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預測, 2021年大豆、玉米和小麥將比2020年均價分別上漲約18.5% 、18.3% 和9.1%;如果2021年反聖嬰現象的持續時間和強度超過預期,將可能刺激大豆等價格出現更大漲幅。
缺糧危機否?中國大陸加碼收購五大糧食
2021年伊始,中國大陸主要糧食大豆、小麥、玉米等價格延續2020年上升趨勢,進一步上漲。從2020年的6月份到2021年1月份,大豆期貨價格持續上漲,在今年1月中旬創下高峰,8個月累計漲幅近50%。美國大豆期貨盤面價格也在不斷持續刷新6年半新高。根據芝加哥期貨(近期合約)國際大豆價格近期曾漲至約1.62元人民幣/斤,較2020年3月上漲66%,創下近6年半以來的最高價格。在成本推動下,豆粕也明顯跟漲。豆粕價格與養豬成本密切相關,將影響豬肉價格。玉米價格雖有所調控,但上漲趨勢未變。小麥在1月中旬創下價格高峰後,雖有滑落,但上漲趨勢尚未改變。
為確保糧食安全,中共官方在2020年的糧食收購雖然持續加碼,但自2018年美中爆發貿易戰以來,糧食供應多元化越來越受到中共中央關注,進口對於保證糧食安全,不可或缺。從中共海關公布的各項主要糧食進口數量來看,2020年均創下顯著成長,尤其玉米及小麥更是超過1倍以上,據統計如下:
1.大豆:進口10,033萬噸,首次超過1億噸,較2019年成長13.3%。
2.玉米:進口1,130萬噸,較2019年成長135.7%。
3.小麥:進口838萬噸,較2019年成長140.2%。
4.大麥:進口808萬噸,較2019年成長36.3%。
5.稻米:進口294萬噸,較2019年成長15.6%。
保糧增產 祭出糧食「三穩」政策
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糧價持續上漲,習近平反浪費及「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談話,讓糧食安全議題在2020年下半年幾乎成為中國大陸民眾最關注的話題。與此同時,相關保糧增產措施也相繼推出,糧食「三穩」(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成為最高準則,盡量「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首先,提高糧食自給率。中共從2020年7月開始要求各地農民進行「退耕保糧」。例如四川成都農業農村局下發文件,要求對全市果園及林木園恢復水稻種植的情況進行調查及上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則指出,實施「退耕保糧」是全國性的任務。江西、湖北等地也發出通知強調,保證水田只能種植水稻,已經種植花生、粟米、蔬菜等其它作物,全部鏟掉,翻耕種植水稻。
其次,整頓農地。中國大陸人口佔全球約20%,但只有全球約8%的可耕地。為落實「藏糧於地」的戰略,中共中央開始積極整頓農地,推動耕地保護措施。根據2019年10月14日中共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未來重要糧食政策之一,就是堅守耕地保護紅線,2020年落實12,436萬公頃耕地保有量,以及10,307萬公頃的永久基本農田。
第三,立法保護耕地。2020年3月30日,中共自然資源部就《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其一,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其二,明確耕地保護責任主體。同年7月17日,發改委投資165億元,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12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指出,首先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其次,一般耕地應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第三,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於非食用農產品生產。目前,中國大陸各地已劃定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據中共官方測算,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後,可以保障95%的口糧和90%以上的穀物需求。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特別強調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第四,改造鹽鹼地。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在中共官方的支持下,於2020年宣佈啟動「十百千工程」(計畫在中國推廣海水稻10萬畝、在海內外開展鹽鹼地改造100萬畝、推進在中國佈局1,0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用8到10年的時間實現1億畝鹽鹼地改造整治目標),並在中國10地開啟海水稻萬畝片種植示範。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致辭時表示,海水稻團隊目前已在中國簽約6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今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
農業現代化仍是重大挑戰  
今年1月13日,中共國務院新聞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表示, 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2018年以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接下來,將加強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建設,加快生?體系現代化。重點推進「四化」(設施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
美國農業以不足全美2%的人口,生產出全球約30%的農產品,有賴於大規模生產、品種改良與科技的運用。中國大陸相對而言,除了耕地面積過於零碎、種子培育及改良技術落後、機械化與科技運用不夠普遍化,以致糧食成本及價格往往高於國際,都是現階段必須面臨的問題:包括本土糧食滯銷、農民棄耕、農地荒廢、農村人口嚴重老化。
現代農業是科技密集產業,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圖像處理、無人機、機器人等數位科技與新型設備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以中國大陸農業人口知識水準普遍較低的情況來看,要真正邁向農業生產現代化,仍是一大挑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