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當遠距成為新常態《交流雜誌109年12月號第174期(歷史資料)》

2020年已邁入歲末,新冠肺炎疫情卻毫無減緩的跡象,進入秋季以後,全世界疫情再次大爆發,確診人數不斷創新高。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避免聚集等防疫指引,仍是必要措施,因此,各種遠距型態的教育學習活動今年快速發展。

本期《交流》雜誌以「疫情改變了你的『學習』方式」為焦點,介紹世界各國在學校停課之際,如何讓學生能持續學習。從網路視訊、電視廣播到街頭教室,各國作法不同,反應了數位發展的落差現象。臺灣在疫情防控上表現優異,境內幾無本土傳染,學校也沒有停課,但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也都「超前部署」,藉由這次契機,強化各級學校的軟、硬體設備,為遠距教學、數位教育的長期趨勢作好準備。

這場疫情給數位學習業者帶來新商機。臺灣推行數位學習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成長速度一直不如預期,直到今年疫情爆發以後,相關平臺、內容及產業發展都大幅度成長。這股數位學習風潮,是否會成為未來的大趨勢、新常態,讓學習方式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值得進一步觀察。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10月底召開,會中通過「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規劃」的主軸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內外雙循環」,宣示未來5年的經濟工作重點。面對疫情與產業鏈重整等挑戰趨勢,中國大陸是否能夠突破人口紅利消失、產業供應鏈外移等困境,強化自主創新產業,都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衷心的願望,尤其是在經歷30多年一胎化政策的中國大陸,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心頭寶,無不希望給孩子受最好的教育。隨著經濟的成長,愈來愈多的家長有能力讓小孩參加各種課輔、補教。臺灣晚婚且少子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具經濟能力的父母更願意為子女投注更多的教育經費。在疫後時代,兩岸課輔業者如何「虛實整合」,有效運用線上與線下的學習資源,是未來能否在這龐大市場中獲勝的關鍵。

中國大陸1979年改革開放,但銀行業一直未開放民營,這塊大餅長期由國有企業獨佔。直到2014年,才首度開放民營銀行試點,6年來已有19家民營銀行成立。相較於大型國有銀行,這些民營銀行各有特色,尤其聚焦中小企業和「三農」領域的金融需求,發揮「普惠金融」的理念。臺灣的民營銀行發展至今20多年,早已取代公有銀行,成為市場上的主力,在邁入「Bank 4.0」的時代後,如何運用金融科技、提供創新金融服務,將是下一世代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疫情讓大家的工作與生活方式產生極大的改變,往返兩岸的民眾也受到影響。海基會持續關懷陸配、陸生與臺生,也舉辦臺商赴中南部參訪與座談等活動,主動出擊,求新求變,服務從不打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