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防疫不停學看見臺灣數位教育◆文/繆宗翰《交流雜誌109年12月號第174期(歷史資料)》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2019年底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爆發後,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席捲全球,令世界陷入惶恐不安,至今難以停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全球共有還有23個國家,受疫情影響關閉學校,並有12.8%、超過2億2000萬名學生的學習受到嚴重影響。

今年3、4月間,臺灣本土疫情正值高峰,若干學校也受到影響而停課。不過,在臺灣長年耕耘的數位底蘊下,讓學生的學習未因疫情中斷。面對秋冬疫情,政府與各級學校更是汲取這一年的教訓,審慎因應,力求維持「防疫不停學」。

回顧今年的「防疫不停學」部署,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郭伯臣接受《交流》雜誌訪問時表示,相關規劃早在2月就已著手進行,3月至7月間全國各級學校更持續推動遠距教學演練,教育部在這段期間提供各級學校實施參考指引,以及線上教學的參考模式等,協助各校實施遠程教學規劃。

數位教育 讓防疫不停學

他提到,透過公私立協力,提供實施線上課程所需資源與服務,相關資源建置於教育部數位學習平臺「教育雲」的「線上教學便利包」供全國師生參考。大專院校學生可至「磨課師」線上入口平臺查詢磨課師課程資訊,也可到臺灣開放式課程教育聯盟(TOCEC)課程平臺及臺灣通識網(get)搜尋開放式課程(OCW),選修合適的課程自主學習。

至於中小學數位學習平臺資源,根據教育部彙整的資料,教師可依課程進度及學習需求登入線上學習平臺備課,指派學生適宜課程、學習內容與作業或線上討論,例如因材網、學習拍、酷課雲、Cool English、均一、學習吧、PaGamO等。

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市教育局與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在今年2月推出「防疫三帖藥」,為國中會考推出線上直播教學、彙整數學考題;教師則可以使用「酷課雲」平臺發作業、回答問題;同時還推出線上理財課程,鼓勵學生從小學習等。

百年大疫 打亂臺生、境外生求學路

負責籌備校內遠距教學事宜的臺北市南湖國小總務主任陳錫安接受《交流》雜誌訪問時便表示,南湖國小在今年2月開學前,便已著手規劃遠程教學方案,但考量到國小學童難以專注收看視訊等因素,採取非同步的方式,老師會透過平常就已在使用的電子聯絡簿,指派閱讀進度與作業,讓小朋友在停課時,能在家長監督下,按照進度完成。同時,結合酷課雲等平臺,讓學童能透過線上教學平臺自主學習。

相較於臺灣境內學生,海外臺生與境外生今年的求學之路顯得巔跛。受到疫情影響,年初開始,許多在海外的臺灣學生紛紛選擇回到臺灣求學。為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5月發函公布「大專校院辦理臺生因應疫情返臺就學銜接專案計畫」,給各校申請辦理疫區境外臺生專案轉學方案。

該計畫針對境外臺生採單獨招生並以外加名額方式辦理,各班別總名額以外加2%為原則。各校要在8月31日前完成招生並放榜,境外的學、碩、博、二專學制臺生若申請成功,109學年就能轉學回臺。

適用這項專案的對象是具中華民國國籍,且目前就學的境外地區(含陸港澳)被衛福部疾管署列為第三級旅遊警示國家。境外臺生所持學歷,應符合大學法第23條、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等學力認定標準規定。截至今年6月共有49所一般大學、34所技專校院共釋出3540個名額。

此外,教育部9月也再度發函解釋,中國大陸地區學歷的採認將給予彈性。例如因當地學校封閉,學生返臺遠距上課,可提出相關證明,由教育部綜合判斷進行採認。

境外生方面,國內大學9月中旬開學,一般而言學生最遲要在開學後6週內、也就是在10月24日前完成註冊。綜合媒體報導,教育部估計,至10月中旬,境外生已入境人數2.2萬至2.3萬人,尚約2000、3000名無法入境的境外生則已經向國內大學註冊,目前採「安心就學」方案,透過線上學習,如果有班機,11月後還是可以來臺灣。

然而,線上遠程教育並非完全沒有問題,即便是在國內使用也曾出現困境。有媒體報導,臺北市一所高中3月時因有2名學生確診感染,全校停課一星期,使得酷課雲使用一度瞬間爆量,系統無法登錄。

臺北市議員戴錫欽4月在市議會質詢時便指出,北市學生有27萬人,教育局的酷課雲「OnO互動學習平臺」只能讓8萬人同時登入,一旦全市停課,有近20萬學生恐「網路失學」。臺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允諾會研議穩定頻寬方式。

遠距教學 最大困難是頻寬與載具

面對頻寬不足現象,郭伯臣坦言,除了大專院校有獨立的電算中心外,一般中小學多連結地方政府的校園網路,頻寬確實是遠程教育的一大問題,教育部將持續補助各縣市,針對中小學對外連線頻寬,視其規模及使用狀況提升至300M以上。

陳錫安則說,南湖國小考量校園網路無法負荷學生同步收看直播,因此一開始便規劃非同步方式進行遠距教學,實際演練過程中,並未發生太大困擾,老師與學生家長都能順利操作。

此外,根據教育部資科司提供的統計資料,全國各縣市學生家中無載具可在居家線上學習者,約占總體學生的10.86%,為19萬1360人;無網路者則占7.62%,約12萬7687人。截至109年8月25日,各縣市及學校可出借支援學生約13萬9790部行動載具(平板或記型電腦)及1萬983部網路分享器(4G行動網卡或手機)。

郭伯臣表示,教育部及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為支援各地方政府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所需,已緊急持續採購3992部行動載具及900部網路分享器;同時與5大電信廠商公私協力,募集3萬個15天免費易付卡門號,按經濟弱勢學生數比例,分配2萬6,000個門號至縣市及國教署,以因應疫情即時所需。教育部也保留了6000個15天免費易付卡門號統籌調度支援疫情緊急縣市。

目前粗估,倘若秋冬季爆發全國大停課,相關載具缺額大約不到2萬臺,預計能在明年度的前瞻2.0經費中採購補齊。

疫情推進數位教育 教育界盼扎根自主學習

在疫情之前,並不是所有教師與家長都能接受數位教育。他表示,「對學生來說當然是很好玩的,但不是所有老師都有採用數位教育的意願,家長也是;疫情發生後,許多老師、家長都更願意接受數位教育」。

郭伯臣以教育部的數位教育平臺「因材網」為例,其中3、4月的使用量約是1月時的6、7倍,即便到了9月、10月,使用量仍是去年同期的2、3倍。

他說,在疫情催化下,數位教育更能為國人所接受。因為防疫,許多老師開始正視數位學習的重要性,學生也透過數位學習,進一步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事實上,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8年調查,臺灣僅15%國中老師將資通訊工具融入課堂,占比低於日本、韓國。因此,教育部在108年11月啟動了「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推動計畫」,共有約300所學校參加,校內老師要先參與培訓,班上師生才能人人有平板。

南湖國小總務主任陳錫安也提到,在國小層面,第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上通常習慣使用較為熟悉的工具,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採用數位教材,「用電子白板、播教材光碟,這沒問題,但願意進一步深化數位教材的老師,相對較少」。

他表示,以他自己所在的學校為例,大約3成的老師熱衷於數位教育、4成的老師僅限於使用數位教材、3成的老師則選擇傳統教學。不過在疫情之下,確實有更多老師願意嘗試數位教育,家長也更能接受。

不過,陳錫安認為,數位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讓學童從小就能漸漸適應「磨課師」這類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同時,配合在數位教育師資培育,才能讓數位教育推展的更順利。「數位教育是一條很長的路,絕對需要長時間的耕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