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差異化經營大陸民營銀行崛起中◆文/邁博《交流雜誌109年12月號第174期(歷史資料)》

中國大陸自2014年啟動民營銀行試點,短短幾年間,多地紛紛成立。截至2020年底,大陸已有19家民營銀行,且角色定位各異,落實差異化經營,對促進金融市場公平競爭及國有金融企業的改革,發揮一定作用。臺灣早在1990年代初就開放民營銀行,歷經行業過度競爭的的陣痛期,到近幾年趨於穩定,臺灣的民營銀行發展經歷,值得大陸參照。

過去大陸的商業銀行,多追求規模,偏好「做大做強」,產品服務模式差異不大,導致金融供給過度和供給不足並存的現象。一方面,國有企業和大企業集團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對中小企業、「三農」等比較薄弱領域的金融服務短缺,究其根源,在於沒有形成多層次的銀行體系。

做小做精 補足做大做強

傳統商業銀行大多通過鋪設物理網點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並以抵押物作為主要的風險控制手段,然而這種運營模式和風險管控手段,並不適用於無抵押物、缺乏信用積累的小額分散客戶。隨著中國大陸中小企業、三農、個人消費者的金融需求日益旺盛,市場需要新生力量,借助創新技術,在管道覆蓋、風險管控方面有所突破,「做小做精」的民營銀行因此孕育而生。

民營銀行大爆發 累計成立19家

傳統的大陸商業銀行,偏重為國有企業和基礎雄厚的大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民營銀行是由民間資本出資設立,更傾向把客戶定位於民營中小企業。民營銀行的發展,有利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中國大陸官方對開啟民營銀行的關鍵決定,在2013年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會上決定「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和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緊接著2014年初,就啟動民營銀行試點,同年,原銀監會頒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規定同業負債不得超過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

2016年年底,原銀監會發佈《關於民營銀行監管的指導意見》,代表民營銀行正式進入依法依規常態化設立的新階段;2017年4月,原銀監會再頒布《關於開展銀行業「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檢查商業銀行同業融入資金餘額是否超過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為民營銀行可能出現的弊端,預先設立法規的制度保障。在相關法規完善後,2017年出現大陸民營銀行「大爆發」。

從2014年至2020年底,短短6年間,大陸已成立了19家民營銀行,分別是2014年12月成立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2015年成立的浙江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2016年成立的重慶富民銀行、四川新網銀行、湖南三湘銀行;2017年成立的福建華通銀行、武漢眾邦銀行、吉林億聯銀行、威海藍海銀行、北京中關村銀行、安徽新安銀行、江蘇蘇寧銀行、遼寧振興銀行、梅州客商銀行;2019年成立的江西裕民銀行,以及2020年4月剛成立的江蘇錫商銀行。

各顯神通 特色金融服務吸客戶

「普惠金融」是民營銀行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當初開放的初衷,不過要生存發展,則必須追求差異化定位。目前中國大陸的19家民營銀行,各顯神通,可粗略分為個存小貸、小存小貸、公存公貸和特定區域存貸款等4種經營模式。

以第一家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為例,個存小貸為其特色,借助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在2015年5月,推出了定位大眾客戶的首款小額信貸產品「微粒貸」,並結合應用場景,陸續推出一系列小額信貸產品,逐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普惠金融業務體系。

又如浙江網商銀行,善用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獲取客戶資源和交易場景,並加入物流資料等即時資訊,建構完整的交易資料數據網路。相比於傳統銀行的客戶,浙江網商銀行主要針對阿里巴巴、天貓及淘寶用戶,發展小額信貸業務,並基於創新風險管控,2017年6月起,將這種金融服務從線上賣家延伸到線下的中小型經營者。

天津金城銀行,立足於天津自貿區,輻射京津冀、環渤海以開展「公存公貸」業務,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做連結,積極發展對公的供應鏈業務,並確立財政、旅遊、汽車、物流、醫療衛生、節能環保、航空、電子商務等八個細分市場,建立事業部體制,深化細分領域專業度,客戶多為產業鏈條上下游優質中小客戶。

上海華瑞銀行,將其自身定位為「服務自貿改革、小微大眾和科技創新」,做為首家註冊於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法人銀行,上海華瑞銀行的融資,包括為進出口業務提供支付結算、跨境融資等服務,客戶以本地區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為主。

民營銀行挑戰多 小銀行可能被收購

總體來說,加快民營銀行設立,有利於從供給側增加金融供給,並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對穩定民間投資增速,也有積極意義。從長遠看,民營銀行聚焦普惠金融,發揮自身體制和機制優勢,促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具有很好的前景。

對大陸而言,放開民營銀行准入,既可以豐富銀行業所有制結構,又可以與傳統大銀行形成互補、錯位競爭,聚焦中小企業和「三農」領域的金融需求,彌補普惠金融的不足。

臺灣先行 金融競爭力高

儘管如此,仍面臨不少挑戰。根據2019年發布的《中國民營銀行發展報告》,接受問卷調查的民營銀行回饋情況來看,可歸納為四大挑戰,分別是:資金來源單一且產業受到限制、部分小型民營銀行可能面臨退出或被收購風險、資本支撐不足且抗風險能力較弱、公司治理機制待完善等。尤其民營銀行經營還面臨諸多困難。比如銀行不良貸款尚未見頂;淨息差進一步收窄;遠程開戶存在帳戶限制等。

中國大陸開放民營銀行6年,臺灣則從1990年代初就開放,當時臺灣政府為順應金融自由化潮流,致力金融效率提升,開放臺灣設立民營銀行,帶動10多年來民營銀行的激烈競爭。除了開放銀行新設外,原有公營銀行也在民營化的呼聲下,逐漸走向公股化或民營化,使得臺灣原本以公營銀行為主體的銀行業,慢慢走向以民營銀行為主軸的開放競爭產業。

開放初期,民營銀行核准家數過多、企業財團操控銀行董事會以及退出機制缺失等問題,並引發過度競爭、銀行經營狀況惡化等危機。但政府從2001年起,推動數次金融改革,緩解銀行過度競爭、提高市場佔有率,減少銀行數量、鼓勵銀行機構合併、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設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等一系列措施。

截至2020年9月底,臺灣有38家銀行,這樣的行數已維持多年,經營狀況也穩定,市場佔有率和各項財務指標提升。儘管開放之初曾一度出現波折,但開放民營銀行,對於提高臺灣金融業的經營效率、競爭能力以及健全金融法規起了積極作用。

大陸正逐步開放民營銀行,然而民營銀行相關理論所強調的「鯰魚效應」,未必能在大陸體現,目前試點的民營銀行數量少、體量小,難以對銀行業形成「鯰魚效應」,產生的示範效應有限。

鯰魚效應 需擴大試點

《中國民營銀行發展報告》建議,應進一步擴大民營銀行試點範圍,並對民營銀行的試點經驗推廣,充分發揮民營資本的體制優勢,帶動整個銀行業提高效率。若持續推廣,並深入到三農等最基層群眾,如何應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問題?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曾撰文指出,要探索創新適合中小企業和農戶特點的風險管理模式,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與地方縣鄉村級組織建立緊密聯繫,利用「熟人社會」的特點,培養客戶的誠信意識,提高違約成本。

二是在大多數地區農民耕地、林地、宅基地等還不能確定產權和流通的情況下,創新抵押方式,將智慧財產權、專利、存貨、應收帳款等,納入抵押物範圍,增加銀行信貸風險的緩釋手段。

第三則是通過工商、稅務、法院、人民銀行徵信系統等途徑,獲得企業信譽狀況,並與電商等第三方合作,利用大數據及時掌握客戶生產經營情況。

民營銀行的競爭力,在於金融科技創新。大陸民營銀行在戰略上仍要重視金融科技的投入和應用,注重對科技人才的培養,以科技手段有效地建立風險管控體系,補足自身不足。

不可諱言,民營銀行自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利率市場化帶來的衝擊和挑戰,只有突破傳統信貸觀念,樹立全新的信貸文化和理念,建立與戰略相符的風險體系和流程,才能確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