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西風東漸—兩岸怎麼過西洋節日◆文/陳建瑋《交流雜誌109年12月號第174期(歷史資料)》

在網際網路與數位媒體推波助瀾下,不同地區的節慶也出現了全球化現象,西方節日也在東方社會中發展出各自的特色面貌。兩岸非基督徒不會特別去慶祝感恩節和復活節,但是有3個西洋節日肯定都會被注意,分別是聖誕節、萬聖節和西洋情人節,儘管兩岸文化多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這3個節日都沒有放假,卻依然受民眾喜愛。

假鬼假怪不稀奇 可愛賣萌大逆襲

在這3個節日中,萬聖節是最晚開始在東方社會流行起來的,在 2000 年以前,萬聖節不過是英語教材中的一個課程,多數人甚至也不知道萬聖節是哪一天。

每年10月31日的萬聖節(Halloween)其實是一個來自愛爾蘭的古老傳統,在黑暗時代前,當地凱爾特人認為秋末冬初代表新的一年來到,而死去的亡魂會回到人間尋找替身,因此他們會打扮成鬼怪骷髏的模樣,來欺騙亡魂。

後來基督教將原本定於5月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改到 11月1日,而使得這兩個節日產生連結,有點像是東方習俗的除夕與初一,因此我們現在過的萬聖節,嚴格來說其實是萬聖節前夜。

臺灣的萬聖節風潮大約在10年前開始成形,雖然很難說出確切的起因為何,但是與英語教育脫不了關係。因為萬聖節扮裝的流行,是從幼稚園開始,而這個時間點也和許多幼兒園開始加入英語教學接近。

為了讓學英文更有趣,變裝遊行活動跟著在臺灣幼教圈中擴散開來,為了讓小朋友體驗「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許多學校還會與週邊商家合作,帶領小朋友們登門拜訪去討糖果,看到一群裝扮可愛的小小孩上門,店家也樂得湊熱鬧,準備糖果配合演出。

臺灣萬聖節有幾個與西方大不相同的特色,首先這種變裝活動高度集中於小孩身上,只有少數年輕人會跟朋友一起變裝,但大部分人是看戲為主。

西方萬聖節重視恐怖、搞怪,臺灣則重視賣萌與可愛,尤其是小女生,幾乎全都把握節日,扮成公主,互相撞衫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迪士尼動畫片中《冰雪奇緣》的艾爾沙,在萬聖節當天,路上出現幾十位艾爾沙都不稀奇。

儘管「不給糖就搗蛋」這樣的活動,在西方也只逐漸減少,但還是有不少小孩樂於上門按鈴,鬧得大人一陣混亂。但是在臺灣,這種活動是百分之百的配合演出,絕不脫稿。

相比之下,兩岸三地中,最熱衷萬聖節的其實是香港,在10月31日當天,街上不僅有年輕人扮裝上街,也有長輩參與,而且斷頭噴血、妖魔鬼怪,要多恐怖有多恐怖,弄得太可愛還會被嘲笑。這樣的風潮在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逐漸有年輕人效仿,但是比較集中在特定場所,像是餐廳、夜店等,要上街變裝,恐怕還得幾年時間讓社會接受。

風靡天下的聖誕節 一個節日兩樣情

如果說萬聖節的扮裝風潮,還在與東方文化互相適應,那麼聖誕節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作為風行全球的慶典活動,聖誕節不僅是家人親友團聚,也是商人最重視的消費大節之一。

12月25日兩岸都沒有放假,但是臺灣很幸運,靠著「行憲紀念日」,賺到聖誕節假期,相關的慶祝早已行之有年。

在西方世界,聖誕節猶如東方人的農曆新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家族團聚的時光。但是從 1980 年開始,臺灣聖誕節就與愛情密不可分,當時的長輩不習慣這種洋節日,年輕人則迫切需要一個藉口,能夠脫離家庭管控,和朋友或戀人相聚,因此聖誕節就成了臺灣年輕人最愛的節日。

隨時光推移,當年的青春男女現在都成了父母,他們開始強調聖誕節家族團聚的重要性,畢竟現在有手機幫忙,年輕人談戀愛不一定非要出門不可,因此越來越多臺灣家庭把聖誕節當成是家庭聚會來慶祝,像模像樣的準備烤雞、熱紅酒與聖誕蛋糕。

聖誕節同時也是所有商家的重大戰場,在 30 年前,聖誕商品大約會在一兩週前開始販賣,卡片、裝飾品與聖誕樹等,都是熱門指標。現在的聖誕節,已經從11月就開始備戰,各大百貨、購物中心、電商平臺早早就開始宣傳,而熱賣商品已經不是節日商品,而是一年四季都會熱賣的 3C、家電、美妝等品項,也很符合美國 Holiday Season 大採購的節奏。

歡樂的節慶中,最讓人頭痛的莫過於找餐廳。每逢聖誕,所有西式餐館必定推出價格不菲的聖誕套餐,偏偏又因為人潮洶湧而品質失控。近年來,聰明的業者也開始跨界經營,包括日式、中式、臺菜甚至素食餐廳,都會跟推出聖誕方案,吸引客人上門,反其道而行,不失為聖誕節的一種選擇,畢竟我們一年到頭吃的西餐還少了嗎?

中國大陸的聖誕節,卻是另一種光景。2018年,以河北為首,包括廣西、貴州、雲南、安徽等各地方政府都傳出有「聖誕禁令」,禁止民眾在街上張貼聖誕海報,裝設聖誕樹與相關裝飾等,畢竟聖誕節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官方不希望宗教活動過於招搖。

年輕人依然熱衷於過節,說到底人與之之間都需要互動,而聖誕節提供的是一個送禮、表達心意的機會,這種互動不限於年輕人,也包含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孩子、職場同事之間,甚至是完全的陌生人,也有機會因此獲得來自另一個人的溫暖。這世界上,有哪個小孩不想要一早醒來床頭就有一份禮物呢?

情人眼裡出西施 商人眼裡出黃金

雖然聖誕節面臨限制,但愛情與金錢的力量,是難以阻擋的。作為全世界最成功的行銷案例,西洋情人節無疑是全世界最多人熟悉的節日。

2月14日情人節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大部分都缺乏歷史考據支持,但無論如何全世界都知道這一天是情人節,而不管你單身與否,似乎都必須做些什麼,來面對這個節日。

情人節的本意是讓人在這一天,對有好感的人表達心意,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送禮。許多人會精心挑選適合對方的禮物,或是具有特殊紀念性質的物品,但對於不知道送什麼才好的人來說,商人們已經幫你準備好了。

20年前最流行的玫瑰、巧克力和項鍊戒指,是情人節的「老三樣」,如今禮物也隨時代與時俱進,根據時尚雜誌調查,最近幾年臺灣人最想收到的情人節禮物已經變成旅行、手機和手寫卡片,如果真的想不出來送什麼,禮券或現金也是可以接受的,調查顯示情人節是臺灣人一年之中消費最多的日子之一。

中國大陸同樣逃不過商人的天羅地網,不過和臺灣不同的是,有一項頗具「中國特色的情人節禮物」相當有趣。由於行動支付與電子錢包的發達,許多中國年輕人也開始用「微信紅包」當作情人節禮物,紅包金額不外乎是520、530、1314「吉祥話」,即使分隔兩地也能表達情意,預算不夠的還能搭配小數點,反正心意有到最重要。

說起來,兩岸三地的情人節其實可以說稱霸全球,基本上包含西洋情人節、七夕情人節、聖誕節、三八女人節,如果有對象的要加上對方的生日,有小孩的還得加上兒童節。更厲害的是,對於所有沒對象的人,這些節日也不會白過,不少商家和餐廳已經針對單身族群,推出情人節單人優惠,也有許多網友自發組織了「反情人節團體」(俗稱去死團),在這些節日舉行聚會,讓所有孤單的人也不邊緣。

無論什麼文化,不分種族地區,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最珍貴的寶藏,所有的節日其實都因此而生,雖然隨不同背景發展出不同的節慶面貌,但背後的心意依然相同,也提醒我們,無論什麼節日都不該因此而有壓力,而是用自己舒服開心的方式去度過,畢竟一天過去,又是新的一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