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外交休兵的意義與可行之道  文/許志嘉《交流雜誌97年10月號第101期(歷史資料)》

馬英九總統今年五月二十日發表總統就職演說時強調:「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馬總統對於兩岸與國際社會和解休兵的主張,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兩岸的和解休兵體現在海基、海協兩會六月的恢復對話並簽署兩項協議,但國際社會的外交休兵似乎未看到較具體的成效,值得進一步省思。

兩岸不要在國際社會進行無謂的「外交戰」

  什麼是外交休兵?外交要如何休兵?馬總統提出的外交休兵,基本上就是希望不要在國際社會與大陸進行無謂的「外交戰」。在契合兩岸和諧、和解的新形勢氛圍主軸下,兩岸在國際社會也要和諧、和解,在雙邊外交方面,兩岸不去挖對方的邦交國,在多邊外交方面,兩岸彼此尊重,以人民利益為本,找到共同參與國際活動與國際組織的方式。   過去幾十年來,兩岸一直進行著外交戰,一九七一年聯合國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北京取得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後,依恃著優勢國際地位,動用各種資源對台灣採取外交孤立策略,試圖讓台灣的邦交國歸零,積極排除台灣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台灣長期以來也動員各種國內外資源,試圖突破北京的外交孤立與封鎖,鞏固並爭取邦交國,積極尋求參與各種國際組織。   事實上,馬總統提出外交休兵的原因很清楚,首先,主張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對話的馬總統當選後,兩岸呈現關係改善的新形勢,馬總統積極改善兩岸關係,宣示建立和平共榮的兩岸關係,在兩岸關係的和諧、和解氛圍下,兩岸如果持續外交戰顯得格格不入。其次,過去兩岸曾彼此批評進行金錢外交,既不利台灣與大陸的國際形象,也讓自己的資源過度浪費,外交休兵可以遏制惡性競爭,節省不必要的資源投入,除了善盡國際義務的經濟援助之外,兩岸可以將節省的資源投入各自更有需要的內政建設,推動經濟發展,改善社會問題。

外交休兵就是要尋求台灣人民的尊嚴,建構一個台灣可以參與而非被孤立的國際環境。

  有些人擔心外交休兵的目的是要尋求雙重承認,馬總統在出訪中南美洲友邦時便公開澄清,外交休兵不在於追求雙重承認,而是維持現狀。事實上,馬總統外交休兵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尋求台灣人民的尊嚴,建構一個台灣可以參與而非被孤立的國際環境,讓台灣人民的權益不再被國際社會忽視。其次,馬總統執政的重要政策之一是要發展經濟,兩岸外交休兵有助於構建一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使兩岸有更多的空間從事內部經濟建設與發展,達到兩岸和平共榮的目標。   馬總統的外交休兵概念具有比較高的理想性色彩,畢竟兩岸進行外交戰這麼多年,要達到外交休兵並不容易,從現實角度來看,要推動外交休兵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馬總統要面臨台灣內部的各種壓力,展現高度的自我克制;其次,兩岸外交休兵需要北京方面的理解與配合,否則,單方面的休兵並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第三,兩岸外交方面的互信不足,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真正落實外交休兵,考驗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   就台灣而言,就職以來,馬總統便採取許多具體的作為,向北京方面表達外交休兵的善意,採取「柔性」大陸政策,爭取兩岸休兵的更大空間。例如,奧運期間的中華台北與中國台北名稱爭議,北京不遵守國際奧會協議,以中國台北稱呼台灣,台灣採取低調協商而非高聲抗議的方式,保留北京面子,尋求問題的解決。在奧運會入場序問題方面,北京不遵循國際慣例,安排台灣代表隊以「T」字作為出場序的排序,改為「中」字出場,台灣表達尊重地主,接受北京的安排,便是希望用具體行動展現外交休兵的誠意。   馬總統出訪中南美洲邦交國多明尼加和巴拉圭時,更是一個明顯的自我克制例證。北京方面一直反對台灣總統高調過境美國,馬總統為了營造更好的兩岸氛圍,採取低調方式過境美國;同時,在與台灣邦交國官員對話時也強調,台灣邦交國與大陸發展經貿文化關係,台灣樂觀其成。在爭取參與聯合國方面,台灣今年採取尋求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方式,則是另一個自我克制與讓步的案例。   對於兩岸最敏感的主權爭議問題,馬總統在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時則表示,台灣與大陸不是兩個中國關係,也不是國與國關係,而是一種特殊關係。透過這樣的宣示,馬總統試圖化解北京對於外交休兵尋求雙重承認的疑慮。

大陸似乎並未顯示出相對的意願與善意

  相較於馬總統多次宣示,並且用實際行動證明推動外交休兵的善意和意願,大陸方面在外交休兵的理解與配合方面,似乎並未顯示出相對的意願與善意。美國學者沙特接受訪問時便曾表示,相對於馬總統的讓步,多數大陸學者與官員透露北京不願意讓步。在台灣讓步尋求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提案剛出現時,北京駐聯合國大使王光亞仍強調,台灣沒有資格加入,台灣參與國際應由兩岸協商解決。   事實上,外交休兵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持續改善,也有助於兩岸發展內部經濟,但是,僅依賴台灣單方面的善意與實踐是無法達到的。大陸方面如果採取較保守的觀望策略,並不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因為,馬總統提出種種外交休兵的論述和做法時,都面臨來自台灣內部不同的意見壓力,最常見的批評之一是:「台灣自我矮化但北京毫無讓步」,如果馬總統外交休兵的善意沒能獲得北京更具體的回應,這樣批評會持續強化,既不利馬總統的執政,也不利兩岸關係,北京必須深思。   對北京而言,北京可能關注的議題還有,北京能夠做什麼? 兩岸外交休兵基本上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雙方協商解決的議題,另一個則是單方面便可釋出善意的議題。   對於雙方必須協商解決的議題,兩岸可以透過海基、海協兩會的平台進行,國共論壇平台,以及學者對話平台也都可以發揮溝通的功能。由於事涉國家利益,交由國共論壇平台可能引發爭議,但也可在此論壇先進行意見交流。較可行的作法是,透過由海基、海協兩會推動的學術交流對話,先進行多層次的意見溝通與對話,有具體成果時,再由兩會協商確認,可以讓須協商的兩岸外交休兵議題進一步落實。例如台灣有效參與聯合國,或參與國際組織的名稱問題等議題。

北京應該可以對台釋出更具體的善意

  在雙方協商前,台灣已單方面釋出許多善意,作為具有外交優勢的北京,應該也可以單方面釋出更具體的善意,讓兩岸的善意交流,成為良性循環。幾個重要的議題北京都可以先釋出具體善意,首先是明年台灣爭取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的議題,由於這個提案美、日、歐均表支持,且不涉及主權國家參與的問題,同時還能確保台灣人民健康,是台灣長期的訴求,北京可優先考慮,甚至主動爭取台灣成為觀察員。其次,在最近將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台灣代表層級的提高,甚至未來台灣可以主辦相關會議,也是北京可以主動釋出的善意。第三,在台灣積極爭取與非邦交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方面,北京不再出面阻止,既符北京提出的不干預台灣國際經濟活動,也能夠適時釋出對台善意。   總體而言,兩岸外交休兵有理想性,有現實的困難。但是,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發展,確實應有新的思維,外交休兵新思維的落實,需要兩岸的共同合作,不可能一步到位,但需要雙方逐步釋出善意,台灣已經提出新思維,也具體實踐,北京如果能夠採取更積極的措施推動這種新思維的實踐,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和平共榮將是一個重要而有意義的推力。(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本文刊於97年10月「交流」雜誌第101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