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被遺忘的菁桐  文/吳燕玲《交流雜誌97年12月號第102期(歷史資料)》

文/吳燕玲

  位於台北縣平溪鄉的菁桐,有一座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木造火車站,老式的剪票口、老式的月台,彷彿又回到了過去追著蒸汽火車的時代,當地人笑說,菁桐火車站會保存得如此完整,全是因為交通不便,被人遺忘所致;還好,因為被遺忘了,所以現在才能見得如此美麗的火車站。

  許多人提起台北縣的平溪鄉,會提起平溪的天燈、十分的瀑布,但總是遺忘了菁桐,這個曾經一度繁華的小村落。菁桐,之所以會有一個這麼美的名字,相傳是因為以前這裡長滿了野生的菁桐樹所致,而這個山間小鎮,鍾靈毓秀,也的確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安靜而美麗。

  沿著台鐵平溪線來到菁桐,耳邊竟響起的一連串的廣東話,菁桐這個小社區,吸引了不少香港遊客,但可惜的是,反而台灣人很少來這裡。因為這裡沒有KTV、沒有麥當勞、沒有觀光飯店、沒有遊樂設施,最吸引人的觀光景點只有一座木造火車站。而這座火車站,也是台鐵平溪線的終點。

菁桐坑

曾是台陽煤礦的決策中心


  這幾年,因為一些廣告片來這裡拍攝,讓外界見識到了菁桐的淳樸與靜謐。相傳菁桐是在清乾隆時期,由泉州人開墾以農耕為主的山區聚落,先民們大多採集著薯榔、大青、樟腦、茶葉等農作物,西元一九○七年,平溪庄的第一任庄長潘炳燭在平溪附近發現了煤礦露頭,開啟了平溪鄉的「黑金歲月」。為了開採煤礦以及運煤需求,一九一八年,當時的台陽礦業公司便出資興建平溪支線鐵路,將近一個世紀,這裡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繁華的山城小鎮。

  而菁桐坑(包括薯鄉、白石、菁桐三個村落)是台陽煤礦最大的採煤礦區,許多台陽煤礦的高階主管都住在這裡,換句話說,在以煤礦為生的平溪線上,菁桐是重鎮,也是所有關於煤礦業界大小事的決策所在地,因此,在最興盛的時候,整個平溪鄉不過二萬人口,菁桐就聚集了六千餘人,菁桐火車站裡,每天來來往往地運送著煤礦,兩旁的街道,也因為外來人口而熱鬧不已。

  那時候的菁桐,一大清早,大家跨越過鐵路平交道來這裡上工,男人們鑽進地下挖煤,女人們則在洗煤場裡,依煤塊的大小來撿煤分級,她們把男人們辛苦挖來的煤塊分類,順著輸送帶,直接送上運煤車,隨著蒸汽火車離去的鳴鳴聲,換來了菁桐人的營生。

  而台陽礦業公司的高階主管則住在河的對岸,緊接相鄰而又僻靜的日式住宅裡,有時候,太子賓館會開舞會,有幸參加的仕女紳士,就在這棟原來為日本皇太子預備的度假行宮,消磨一個個美麗的夜晚。

菁桐被遺忘了!

是幸,也是不幸


  但歷史卻愛和菁桐開玩笑,即使在菁桐最繁華的煤礦鼎盛時,這裡也飽受災難,從一九二一年菁桐火車站完工通車後,菁桐坑遭遇過數次大大小小的礦災、火災,終於在一九八七年,台陽礦業公司退出了石底煤礦的經營,煤業沒落了,聚集在菁桐的人潮逐漸散去。

  這時候,平溪線其他的車站,例如十分、平溪,順利的轉為觀光目的地或天燈之鄉,菁桐卻彷彿隱形不見了。

  來到菁桐火車站正對面的「楊家雞捲」,想一嚐這用芋頭、洋蔥、紅蘿蔔、絞肉,外皮用豆腐皮包起來,炸得酥酥脆脆,著名的菁桐美食時,聽著「楊家雞捲」的老闆說:「菁桐後來在礦業沒落後,因為交通不便,被人們遺忘了,是不幸,也是幸運!」他指著那美麗的火車站,笑著說:「要不是被遺忘了,這座火車站,不可能會那麼完整地保存下來,早就被拆掉了」。
從礦業時代開始,就世代守在菁桐的「楊家雞捲」,見證著菁桐從繁華到沒落,再到現在,菁桐又因為這座木造火車站,再掀起人們注目的眼光。

菁桐火車站

全台僅存的木造車站

  菁桐火車站,是台灣現在僅存的四座木造火車站之一,無論外觀或內部陳設,都還保留著當初建築時的風貌,站內讓旅客候車的木製長椅、老式的剪票口、柵門、月台,連售票櫃、保險櫃都是珍貴的歷史遺跡,站在菁桐車站內,彷彿連呼吸的空氣都變得特別懷舊,彷彿感受到日劇《鐵道員》裡,那種時光停滯的氣氛。無怪乎,在文建會舉辦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中,菁桐站亦榜上有名。

  許多喜愛這份懷舊與靜謐氣氛的遊客,固然是衝著菁桐火車站與菁桐鐵道而來,但是讓菁桐起死回生,擁有這份獨特韻味的,卻是為當地規劃菁桐礦業博物館的建築師陳勤忠。

  「談起這位陳建築師啊!真是我們菁桐的貴人!」楊家雞捲的老闆這麼說。陳勤忠建築師當初來到菁桐,看到這座古樸的火車站,興起了改造菁桐的念頭,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對菁桐進行文史調查,了解菁桐的地理、歷史與人文特色,然後挨家挨戶拜訪,希望帶動居民們一起攜手同心來改造菁桐,「一開始,大家不肯聽他講,理都不理他,但現在,只要他來到菁桐,每家人一看到他,都問他:『陳建築師,呷飽沒?』」在陳勤忠的積極帶動下,菁桐居民終於結合起來,向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劃,從菁桐的歷史、內涵著手,改造菁桐,讓小小的菁桐,顯得風韻獨具。

菁桐老街

特色商店櫛比鱗次

  於是現在從一○六號縣道,看到標示著菁桐的地標||礦工雕塑,彎進菁桐老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沿著鐵道柵欄一排排的許願竹,連原本擺放著柴油火車頭的小屋,都被許願竹掛滿,讓人看不到它的真面目。

  短短的菁桐老街,也有許多具有特色的商店。火車站對面的「楊家雞捲」是一例,火車站旁的「菁桐鐵道故事館」也是一例,這裡有許多與菁桐火車站相關的特製紀念商品,總是吸引著遊客佇足、觀賞、購買,成功的紀念品店就是應該像這樣販賣具有當地特色的商品,要是店裡賣的都是一些隨處都可看到的東西,那大家又何必大老遠地跑來這裡?

菁桐礦業生活館 追溯歷史迎向未來

  過了火車站,來到菁桐礦業生活館,這裡記載了菁桐的礦業興衰史,兩層樓的建築原來是台鐵菁桐站閒置廢棄的員工宿舍,在陳勤忠建築師的巧手設計下,這裡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平台,不但讓菁桐耆老們,從生活館中記憶菁桐,也可以讓外來遊客從生活館來認識菁桐,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座生活館,菁桐的未來,也不會再被世人遺忘。

  很多遊客走過菁桐礦業生活館,就停歇了腳步,如果是這樣,你就會錯過見識全台灣最幸福的學習空間的機會,也會錯失觀察菁桐居民與鐵道間關係的機會。

  耐心地沿著鐵道往下走,鐵道一側是山壁,另一側就是民家,最有趣的是,這些民間與鐵道之間,沒有柵欄,完全無障礙,似乎在菁桐民眾的眼裡,鐵道就是他們的鄰居,他們會輕鬆地把吊桿放在鐵道旁,就這樣晾起衣服來,甚至把裝了穀物的篩子放在鐵道旁邊曬太陽,在他們的眼裡,火車軌道,不是一個會造成危險的交通工具,他們從小就學著如何和火車、軌道,快樂地相處。

菁桐國小

全台最幸福的小學

  於是來到民家尾端的菁桐國小,這才發現,原來校園的每一處,都是學校老師與學生合力創作出來的,煤礦台車牆、多功能學習教室、童玩學習步道、星座牆、蜂巢式觀察休憩角、風車造型牆、生活藝術學習中心、鄉土文物館,甚至連水龍頭的造型彎彎曲曲的,都充滿了設計的趣味,也都成為老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最佳場所。

  聽當地的居民說,菁桐國小的教室裡,沒有一張椅子,這讓人好奇小朋友怎麼上課?隔著窗戶望進裡面的教室,這才發現原來教室的設計採取和式木地板的設計,小朋友沒有固定的坐位,可以任意坐在地板上,「小朋友想躺在地板上聽課也可以,想上廁所就自己走出去,學生如果不喜歡聽課,一定是老師教得不夠精彩!」一位老伯伯這麼說。

  原來,菁桐國小採取的是完全開放式的教育,當春天來臨,老師會帶領小朋友從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聽覺,各種不同的感覺來感受學校的春天,同時對學校內植物進行「身世」調查…,全校三十七位小朋友在十多位教職人員帶領下,不但學習課業,還認識自我,更了解自己所生長的環境,與菁桐的文化、歷史。也難怪有人說:「菁桐國小的孩子,是全台灣最幸福的小學生!」〈本文刊於97年12月「交流」雜誌第102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