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 同舟共濟 利害與共《交流雜誌98年10月號第107期(歷史資料)》

  今年八月,「莫拉克」颱風帶來台灣百年來罕見的水災,造成人員與財產的慘痛損失,嚴重程度甚至超過五十年前的「八七水災」。國際社會與大陸各界紛紛慷慨解囊,對台灣提供了及時的捐助、救援與關懷,在此謹代表政府與災民表達衷心誠摯的感謝。
  兩岸先後經歷去年四川大地震與今年「八八水災」的重創,彼此在救災、援助與重建方面均累積不少經驗,加上兩岸地理位置接近,以「莫拉克」颱風為例,在侵襲台灣之後,仍繼續肆虐大陸福建、浙江等地。因此,未來兩岸在氣象預報、災害預警與防災援救等方面,應該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日前,馬總統在出席八八水災全國追悼大會時也表示,「希望兩岸未來在災難救助與重建方面,能相互學習經驗與合作,共同抵禦自然災害」,如何讓兩岸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應該是爾後兩會協商的主要課題。
  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於四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三次「江陳會談」當中,簽署了三項協議,依據「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雙方同意在既有平日包機的基礎上,實現兩岸空運航班常態化的運作,並就航路的優化及航班、航點的擴增等,進行配套的安排。經過彼此的努力,兩岸定期航班終於在八月三十一日正式起航,航班由平日每週一百零八班大幅調增為兩百七十班,大陸的航點也從二十一個增加至二十七個,有效紓解民眾對於兩岸直航班機的需求,為往來兩岸的交通帶來更多的便利。事實證明,兩岸會談結果的具體落實,不僅符合民眾的殷切期待,也彰顯兩岸合作雙贏的嶄新局面。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在九月初發布二○○九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在今年躍升五名,居全球第十二位,不僅是近四年來最好的成績,也再度超越韓國。顯示馬總統就任以來,「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政策原則,已經讓兩岸關係回到良性互動的正軌,適當的開放、鬆綁與良好的配套措施,也讓台灣經濟再現生機,相關效益並進一步呈現在國家競爭力的大幅進步。
  然而,「東協加一」即將在明年成形,兩岸簽署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已是分秒必爭、刻不容緩,否則台灣勢將面臨經濟邊緣化的危機。整體而言,簽署ECFA對台灣是利大於弊,因為較小的經濟體在經濟整合的過程中,通常可以獲得較大的效益。更何況,新任行政院吳院長已多次對外宣示,未來是否與中國大陸簽ECFA有三個前提,分別是「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三者齊備才會簽署,不僅要與立法院充分溝通後才協商,簽訂後也需立院通過。為延續台灣的競爭力,替經濟發展爭取更有利的條件,衷心期盼朝野捐棄成見,齊心協力,共同為台灣的永續繁榮發展而努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