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與台灣經濟發展大戰略 文/朱雲鵬《交流雜誌99年2月號第10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二○一○年起,台灣經濟面臨了艱困的挑戰。根據「ASEAN+1」的時程,自二○一○年元月一日起,東協國家九十五%出口到中國大陸的產品,開始適用零關稅。從這一天起,相較於東協國家,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中將處於相對不利的競爭地位。在二○○七年,出口至中國大陸的紗線與布料類(紡織纖維業)分占台灣此類出口的四十六%與四十二%,塑膠產品平均占台灣其總出口的八十三%,機械業製品則占十四點九%。相同的產品,東協國家不需再被課稅,自然可以低於台灣產品的價格出售。如此一來,這些對於台灣出口有重大影響的產業,將嚴重地被打擊。數據上亦顯示,從二○○四年起,台灣產品出口至中國大陸,相對東協國家,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面對如此挑戰,我們該如何因應﹖或許會有人想到與中國大陸採取雙邊關稅協定,然而,如此的作法在WTO下是不可行的。為了要與東協國家一樣享有零關稅,我們必須效法東協和中國大陸,先有一個「架構協議」,亦即先擬好未來合作的「章節目錄」(即使沒有實質內容),然後先就部分產品的關稅,實施「早期收穫」,這就是「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兩岸經協」)之議的由來。日前,經濟部公佈早期收穫的清單,包括石化的基本原料、塑橡膠原料、人造纖維原料和石油化學品,紡織中上游的砂、線,中游的織布,工業用紡織品和其他紡織品,機械及零組件工具機、產業用機械、機械零組件,與汽車、面板等這幾大類。這些項目都是在東協加一架構下受影響較大的產業,列入早收清單可以降低廠商面臨的威脅。然而,「兩岸經協」即使簽署,亦仍需送立院審議通過才能生效,預估這些早收項目,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才能開始降稅。因此,協商「兩岸經協」有急迫性,希望台灣各界早日達成共識,以力抗東協加一對我國的威脅。
大約十年之前,曾經有好幾位歐洲國家的領袖發表聲明,呼籲必須「擴大全球化的贏者圈(expand the winners’ circle)」,重視就業以及勞工技能的培養與維護,讓全球化的果實由全民來分享;但後來這種看法被其他議題(像九一一恐怖攻擊)掩蓋,而中斷了討論。如果全球化的果實無法由全民共享,不能把贏者圈擴大,而是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造成同一國家境內有人因全球化得到很多利益,而有些人卻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遭受損失,甚至蒙受失業的威脅,這個國家將如何對未來經濟成長的型態產生共識呢﹖因此,今日我們必須重新重視此思維,讓全民凝聚共識,願意去了解「兩岸經協」對於台灣的影響,進而支持政府並成為協商最好的後盾。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過去多是透過對外貿易來參與全球化。而這段歷史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早期經濟成長同時達到「均」和「富」兩個目標。當時台灣致力於發展勞力密集的出口產業,大量吸納農村和都市邊緣家庭的剩餘勞動,而吸納的勞動愈多,低階勞動力的薪資愈高,所得分配就愈平均。台灣藉由擴大就業與提高薪資,達成均富並行,同時也使經濟快速成長。
然而,今日我們不可能期待製造業再扮演同樣的角色,製造業必須走向自動化以及技術密集化。為了讓人民共享全球化果實以期凝聚共識,在新的一年,我們會特別強調能吸收大量勞動力的服務業。目前產業升級條例已經落日,我們期待新提出的產業創新條例,能夠早日通過立法程序。新條例中將明確規定,政府所有機關,都必須提出其主管事業的產業發展計畫,使各服務業主管機關的角色能夠從原先單純的管理角色,擴大到同時負責發展,也就是促進其所主管產業的成長和就業。經過這樣的轉變,再配合民間充沛的活力,台灣的服務業勢必會誕生不同的面貌。服務業興盛起來,會帶動就業人數的大幅提升,帶動薪資的成長,這是讓全球化果實由全民共享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法。
在簽署「兩岸經協」,讓國內廠商得到較優惠的關稅以進入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之後,我們必須深切思考的是,如何在同一個起跑點上,與來自各國的廠商競爭。台灣產品的品質無庸置疑,重要的是,要如何行銷至全世界﹖我們不能一心依賴以往的分工模式來發展經濟,若想至全球市場競爭,就必須發展關鍵技術、擁有自己的品牌。
以農業而言,台灣農業技術已擁有十分良好的基礎,包括花卉、水果、種苗、有機農業以及水產養殖。過去台灣的茶,是由英國首任駐台代表郇和所「發掘」,由英商陶德所「推銷」到世界的,現在台灣的農產品一樣需要這樣的人才。台灣產品必須「聯合行銷、進軍世界」,針對不同的產品,設立整合行銷公司,而且這應該是由各地農產運銷合作社協同國際行銷公司一起來做。如果這些農產品,都可以配合台灣農村特有的文化風情,行銷到全球,並且讓消費者都清楚地知道這是”Come from Taiwan”,就可以藉此打響台灣的品牌名號。此外,如同法國銷售酒的同時,也出口文化,吸引觀光客到法國酒莊參觀一樣。台灣產品如果可以成功地行銷到全世界,這些物品的產地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觀光勝地。另以泰國為例,他們的外貿部有計劃地鼓勵商家在全世界設立泰國菜餐廳,同時推銷了泰國的飲食、文化、家具、音樂以及藝術品,也藉此吸引外人到泰國觀光。
不僅農產品,台灣其他的傳統產業更應該藉由品牌塑造,來締造其產業的第二春,其中包括成衣、食品和餐飲皆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可循,像台南企業(成衣)在大陸的Tony Wear、康師傅的泡麵、旺旺的食品、頂泰豐、85℃…等都是。
我們必須清楚地了解,今年初的東協加一只是開端,未來還會有東協加二、加三等,韓國、日本、印度、澳洲以及紐西蘭等國都會加入這個體系。根據過去的經驗,這樣的體系成型之後,將會產生所謂的「貿易轉向效果」,體系內的貿易以及投資量將大幅增加,與體系外的經濟體形成差異,因此台灣絕對不能置身在體系之外。
為提升台灣農業以及傳統產業的發展前景,讓全民同享邁向全球化的益處,我們希望行政部門做好溝通和準備,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能在今年積極尋求和對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在這個同時,我們亦須加強台灣與東協國家以及美、日等傳統貿易夥伴的經濟合作關係,力求達到「壯大台灣、結合亞太、布局全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