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雙英辯論中的中國化與全球化 文/彭思遠、林建甫《交流雜誌99年6月號第111期(歷史資料)》

一、前言
四月二十五日在全國人民的期待之下,總統與最大在野黨主席透過電視直播方式,就影響台灣未來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議題展開辯論。誠如馬總統開場所言,這是二次政黨輪替後,朝野領袖首次公開的政策對話,意義重大。
辯論之勝敗自在人心,不過在雙方理性且專業的論述下,充份的描繪出了台灣目前現況。首先,兩黨均同意的共識是「台灣必須面對全球化」,不同之處在於「台灣如何全球化?」及「台灣應該何時開放?」
然由「交易成本理論」與「中國已經崛起之事實」來看,台灣的全球化一定不能沒有中國大陸,且若大陸能成為首個達陣目標,將可為我國企業打下厚實基礎。另外,關於何時應該開放,由雙方論辯之「對大陸開放程度的多寡」及「循序漸進開放」的分歧研析,簡要說明ECFA簽訂的必要性與時間性。

二、辯論爭點共識:台灣必須面對全球化
辯論剛開始,也是最重要的爭點就是「中國化與全球化」。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民進黨跟國民黨兩岸思維最大不同就是「民進黨是走向世界,再跟世界一起走向中國,國民黨是透過中國走向世界」,「不簽ECFA就不能跟其他國家簽,難道台灣人只有這選擇嗎?難道沒有第二條路嗎?」
民進黨的政策是「跟隨世界走向中國」,國民黨的政策則是「透過中國走向世界」。馬英九總統回說:民進黨的全球化是「沒有中國大陸的全球化」。
這段辯論其實點出了國、民兩黨的主要共識,那就是:台灣必須面對全球化,也無可避免與中國大陸互動。雙英的歧見只是在如何全球化及如何與大陸互動。
事實上,現在談全球化,沒有不談中國大陸的;尤其以台灣與大陸的地緣及人文關係,更無可能排除中國大陸而談全球化。原因之一是中國大陸已是世界市場及世界工廠;再者,台灣確實受到北京的牽制,更不可能在與大陸敵對下,繞過大陸而談全球化。馬英九說,當然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中國大陸卻是「最大的籃子」。
蔡英文所謂的「跟隨世界走向中國」,其實仍是過去「中轉間接通航」的思維模式,難謂是有效的「替代方案」;至於她所提出的經由WTO或APEC等機制與美、日、歐盟、東協談判,則屬一廂情願,亦欠缺可行性與說服力。
雙方另一重要共識是:台灣與大陸互動,有極高的政治風險。蔡主席幾度提及應有戰略及政治上的風險意識;馬英九則乾脆明白指出,北京的目標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他當然知道這種風險。雙英皆有風險意識,歧見在於因應風險的對策。蔡英文主張迴避拖延,馬英九則主張積極迎對;也就是說,馬、蔡歧見只在觀點的異同,而不是「賣台」與否。
綜上,或許兩國對於如何開放的想法有所分歧。不過理性來看,全球化必定要包含大陸,既然兩黨已經對台灣必須全球化達成共識,且亦明白「政治上的高風險」,若再考量全球對於經貿協議趨之若鶩的情況,把握當前的ECFA簽署機會,應是正確的選擇。

三、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寇斯(Coase, R.H.)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的基礎論點,在於對廠商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廠商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能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形成廠商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形成的組織體。
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很難進行明確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
總體而言,簡單的分類可將交易成本區分為以下幾項:1.搜尋成本:商品資訊與交易對象資訊的搜集。2.資訊成本:取得交易對象資訊與和交易對象進行資訊交換所需的成本。3.議價成本:針對契約、價格、品質討價還價的成本。4.決策成本:進行相關決策與簽訂契約所需的內部成本。5.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監督交易對象是否依照契約內容進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蹤產品、監督、驗貨等。6.違約成本:違約時所需付出的事後成本。
大陸實施改革開放以及台灣開放赴大陸探親與投資之後,情勢大反轉,台商與外國企業紛紛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台灣所以會與大陸有如此密切的往來,就是經濟學上的「交易成本」因素使然。一方面,兩岸文化相近,就連送紅包、搞關係等陋習也都一樣,兩岸所說的語言也相通,交易成本小,讓台商很容易赴大陸投資。
再者,一九九○年資訊科技業起飛,接下來的二十年間網路革命席捲全球,企業經營模式有著很大的轉變,特別在於資訊的交易成本變了。過去的台灣,誠如馬總統所言,一九七○年代在通訊、資訊及交通不發達的環境下,台灣人提著一只○○七皮箱全球跑,一步一腳印,以走遍世界的方式拓展業務,利用搜尋及資訊成本昂貴的條件下,獲取不錯的利潤,並將台灣人吃苦耐勞、肯拚的精神表露無遺,給全球各國留下深刻印象。
但隨著時空環境變遷,雖台灣精神依舊,但近年來於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如以往。因現在環境已大不同,透過電視、通訊及網路,新產品的訊息可以快速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資訊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世界是平的」的觀念已成為一般民眾琅琅上口的口號。通訊技術日新月異,交通運輸便利,網路無國界,「地球村」儼然成型。台灣人過去在「資訊缺乏」年代的「一步一腳印」行銷方式,現在已經行不通了。
因應「地球村」來臨,搜尋與資訊交易成本的影響性必將勢微,未來發展的模式,將更依賴市場而形成的需求。而當前全球最火熱、擁有最大的內需市場就是中國大陸,也是為何各國企業搶破了頭,也要擠進中國大陸。
同時,資訊快速傳遞將使更多商品進入「微利」時代,如何比競爭對手取得更低的成本,將會是決定商品勝敗的關鍵。因此,五%~二十%的關稅可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是近年關稅減讓、洽簽FTA等議題如此火熱原因。
顯然,以台灣現況來看,企業「吃苦當吃補」的精神猶在,不過時代變遷下,亦需因應國際趨勢轉變而調整。在台灣角色的定位上,相較於西方人我們具有與大陸同文、同種的低交易成本優勢,又比大陸人更能接受且了解西方文化,在兼具雙面優勢下,台灣極適合成為雙方引界的主要橋樑。再輔以台灣「吃苦、肯拚」的精神,兩岸的開放對於台灣而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大契機。

四、中國大陸已經崛起
除上述交易成本低及大陸有最大的內需市場因素外,中國大陸已經崛起成為經濟大國,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若中國崛起已勢不可擋,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事實上是更有利台灣於國際間的發展。
或許不少民眾可能與蔡主席有類似的看法,認為簽定ECFA不只是經濟的問題,更牽動東亞地區的戰略問題,並質疑馬總統「將會改變東亞戰略平衡,後果你有沒有想過?」蔡主席強調,民進黨對國際經濟整合跟兩岸經貿正常化抱持正面的態度,而且台灣必須注意,不要促成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政治經濟架構」。
蔡主席幾度強調的戰略觀點,是認為台灣應當對「阻止中國崛起」承當起國際角色;然而,一來「中國崛起」未必不利兩岸「和平發展」,其次中國崛起難道應由台灣率先出頭阻擋,台灣又阻擋得了嗎?
甫於四月十三日結束的「胡歐會」,或可提供些許線索。胡錦濤公開回應國際間(特別是美國)對人民幣匯率的爭議,表明「(人民幣)尤其不會在外部壓力下加以推進」,立場明確,人民幣走勢不會受限於國際壓力。而之前立場十分強硬的美國,態度明顯軟化,歐巴馬表示:「在人民幣匯率這個問題上,美方尊重中國主權,希望雙方通過對話合作尋求有關問題的解決。」另外,美國財政部原訂於四月十五日發佈的「受操縱貨幣」的報告,亦緊急推遲,誰強誰弱,明眼人一看便知。
事實上,此並非中國第一次拒絕美方的要求,特別在金融風暴以來,中國大陸的國際地位明顯提昇,國際媒體更早已提出「G2」的言論,中國崛起已經是事實了。我們冷靜地視察亞太地區的變化,並非如蔡主席所說的,ECFA簽訂會改變亞洲戰略平衡;不簽ECFA,亞洲政治經濟架構還是會以中國大陸為中心。

五、與中國大陸的互動太多?太少?
既然開放已經是共識,那麼下一個重點,就是為對「台灣與大陸的互動『太多?』或是『太少?』」。若「太多」,我們可不用冒進,但若「太少」則需要加緊趕工。
蔡英文主席於辯論間提出,民進黨對大陸開放的四個重要原則,包括「掌握主控權」、「循序漸進」、「遵循WTO協定」及「維持整體貿易平衡,不能過度向中國傾斜」。民進黨不能過度傾中的言論,明白表示民進黨認為台灣對大陸的開放已經太多了。
馬總統則說明,今年東協加一已正式施行,二○一二年東協加三開始運作,台灣並沒有第二個八年可以等待。執政黨立場與民進黨相反,認為台灣開放程度遠不如其他國家,因此要加快腳步,跟上東協等國之步伐。
進一步觀察民進黨論點,北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林環牆說:「按照行政院主計處資料,在二○○○至二○○八年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期間,大陸商品進口總額(不含香港部份)平均每年成長二十二%,但同期間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平均每年成長率竟高達四十一%,將近兩倍於大陸進口成長幅度!台灣出口市場集中大陸的程度,也由二○○○年的不到三%,成幾何級數快速增加到二十六%,若加計香港部份,台灣四十%的出口集中於中國大陸。這個集中比例,將近兩倍於台灣出口至美國、日本、德國三個科技先進國的總合。」
另外,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對該問題的看法是:「民進黨名義上不能說政策完全沒鎖國,但實際上沒鎖住。」他曾表示:「在二○○○年國民黨政權被輪替前夕,資訊硬體產業留在台灣製造的已經不到五十%,到了二○○五年竟只剩六.八%,而在大陸生產的比例高達八十一%。」
隨著台商外移,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依存度如今超過四成,更是世界第一,高過韓國足足一倍。兩岸經貿整合的程度極為驚人。蘇州是大陸第一大科技城,二○○九年的外貿總值為二○一四五億美元,佔江蘇五十九.五%,全國九.一%,實在驚人。更驚人的是蘇州出口企業中,台商不只囊括前三名,且在前十大中佔了七大。這情形是在陳水扁開放筆記型電腦西進後,就開始持續了好幾年的現象。
從一九八七年到二○○八年,台商對大陸的投資佔對外投資的五十三.六六%,估計已達一千五百至兩千億美元。創造出口總額達一.八兆美元以上,佔同時間大陸對外貿易十二.七四%,雇用勞動力約一千五百萬人。向大陸繳稅超過一千億美元。由兩岸產業高度整合情形來看,藍營上下批評台灣前幾年經濟不振,是因為對大陸鎖國,完全是無厘頭。面對大陸,台灣已屬全球最不鎖國國家。以綠營人士的觀點來看,台灣與大陸間之開放程度,顯然有過度之虞。
相對於很多民進黨支持者,一再強調阿扁時代沒有鎖國,林濁水先生不愧是民進黨裡的先知,他對很多問題都有深邃的看法,能夠有專業論述。他都承認民進黨是鎖國,只是要鎖沒鎖住。不過,台灣對大陸過度開放的論點也是有問題的。
林環牆副教授及林濁水先生引用的數據都是絕對數字,進一步的數據檢視,則需要看成長率、市佔率或排名的變化。台灣產品在大陸進口市場的市佔率,由二○○○年的十一.一%,下降到二○○七年的七.八%;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全球排名,由二○○○年的十七名快速跌到二○○七年的十八名。在美國進口市場的市佔率,由三.三三%下降到一.七三%;排名則由第七名下降到第十二名。同時期,韓國的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世界出口的成長率都遠大於我們。這都是政策的綁手綁腳造成的,台灣人不怕挑戰,怕的是沒有機會。
再者,民進黨引用數據的盲點,在於兩岸的經濟問題上,只看到製造業。雖然製造業在民進黨政府設立種種關卡下,登陸有上限。但廠商可以迂迴前進,透過海外,再轉進大陸,人員、廠房機器設備都可以達到西進目的。然而,現在經濟最重要的服務業,尤其金融、教育業,都是特許行業。沒有政府的同意、政策的放行,不開放就行不得。從二○○○年後,大陸銀行業開始國際化,到香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募股),台灣一點機會都沒有,連台商都被逼的到香港上市上櫃。教育事業,過去不承認大陸學歷,不准陸生來台,更是完全沒有往來的可能性。
因此,雖數據上確實指出,對於大陸的開放程度,台灣近幾年來明顯增長,但相較其他國家,或是製造業外移的產業,台灣對大陸的開放程度恐怕還是太少。

六、「循序漸進」開放的分歧
為減輕國內勞工及弱勢產業的衝擊,「循序漸進開放」是兩黨都同意的論點,不過對於循序漸進開放的標準,藍綠雙方卻出現不同認定標準。蔡英文主席認為,國民黨要利用大陸市場拓展台灣經貿實力,但是與大陸經濟往來,應該要有主控權、循序漸進,讓弱勢產業有調整的時間,要有替代性的就業機會。她認為「台灣最大問題是工作機會不足,不能假借自由貿易之名,為少數產業取得關稅優惠,要維持整體外貿平衡。民進黨憂慮國民黨背離這些原則,沒有平衡跟戰略思考,產生跟其他國家的落差,變成更向中國傾斜!」
而馬總統在辦論中,已正面回應此問題。ECFA本來就只是一個架構協議,並非一次到位全部開放,且政府亦已針對十七個開放後的弱勢產業,進行溝通及研擬輔導政策,說明政府已發現問題,並著手配套政策。
另外,關於蔡主席根據GATT第二十四條及該條瞭解書(Understanding),要求WTO會員所簽署的區域貿易協定(RTA),其自由化之程度,必須達到「絕大多數貿易」(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SAT);達成這個自由化程度的時間表,原則上不應超過十年,質疑政府承諾不再開放八百三十項農產品的可能性。
對此,馬總統以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實際情形,說明有WTO會員簽署之FTA的SAT低於九十%之情形;而過渡期超過十年者亦有相當數量,過去兩百七十二個生效的協議,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後,審查過程中沒有一個被打回票,顯示不違反WTO國際規範。
對於上述爭議,台灣未來在ECFA簽署後,是否必須在十年之內解除「絕大多數貿易限制」(九十%以上),將視兩岸談判而定。此問題相當專業,或待專家學者,或甚至國際貿易專家解決之。
不過,或許核心的問題應該是「台灣何時要開放?」,「何時才是台灣準備好的時機?」。東協加一今年正式上路,而日本近年積極朝「建立亞太經濟共榮圈」目標前進,韓國企圖心更明確積極與全球各國簽訂FTA,兩國擴展外貿的企圖心相當明顯,因此「東協加三」於二○一二年正式運作的可能應該是高的。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外貿之事實不用多做例證,台灣真的沒有本錢等到東協加三開始運作,才開始找出路。商場如戰場,我國早就應該快速提出因應之道,甚至比競爭對手早一步完成佈局,取得先機。現在為時還不晚,主要競爭對手韓、日都尚未與中國及東協施行經濟合作,我國應該積極把握機會,現在不簽,兩年後可能就真的晚了。

七、結論
這場辯論創造最重要的政治效應是,兩黨首度將兩岸議題作為一個「政策」加以探討。儘管勝敗評判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兩黨領導者都展現了高度的民主風度,用理性辯論討論政策的優劣,而不在「傾中賣台」的民粹語言中糾纏。
再者,首次兩黨領導人的辯論,成功的示範、建立執政與在野兩黨良性溝通平台。公開辯論除可將「政策」之優劣,一次說明白,同時透過電視現場轉播的優質管道,讓一般民眾了解重大政策的利益與衝擊。
其實,就台灣的艱困情勢而言,幾乎沒有一種「沒有風險的大陸政策」,也不會有一個「沒有中國大陸的全球化」;蔡指馬的冒進不是辦法,馬則說蔡的躲與拖何嘗是辦法?然而,台灣其實可以在蔡的「防備」與馬的「進取」之間找到一條出路。
雙方對於「利用中國大陸市場擴展台灣經貿實力」與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原則,是有「交集」的。例如蔡主席提出「要操之在我,要進退自如」、「循序漸進」和「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國際協定」等原則,馬總統強調「先把ECFA架構建立起來,以後不是要一步到位,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ECFA有投資保障,也有智慧財產保護;有貨品貿易,也有服務業貿易,跟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是一致的」且強調「如果ECFA談判不能使台灣整體經濟獲益,我不能接受,我們寧可破局,也在所不惜」,顯示雙方對於如何「確切保障台灣權益」,是有基本共識。
在此良性典範下,未來兩黨更應善加利用此平台,執政黨捍衛政策推行,在野黨提出政策不足及改革方向,多溝通,朝野透過對話協商,進而促進台灣健全發展。
另外,由於目前兩岸正針對ECFA協議內容與早期收穫進行協商,殷切期待在這場備受矚目的「政策辯論」後,替朝野對話打開一扇窗。針對ECFA早期收穫產品範圍以及協議實質內容中,如何爭取「不設定在一定期間之內解除絕大多數貿易限制」等協商策略,進行「對話」,俾使能在未來協商中,提出有利於台灣長期發展的利益最大化協商策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