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協議:機會與威脅的政治經濟分析 文/蔡增家《交流雜誌99年6月號第111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兩岸經濟協議:機會與威脅的政治經濟分析
一、前言:全球化、自由化與再管制
自從一九八○年代之後,全球化與自由化便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當中探討的重要議題。一個國家面對全球化的大趨勢,應該要採取自由化的開放措施,抑或是封閉化的管制措施,自由化還是管制化,儼然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爭辯的兩種不同路線。過度自由化會傷害國內弱勢產業的發展,而過度管制化也會影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個國家該如何從自由化與管制化取得平衡的政策呢?一九九八年Steven Vogel提出「再管制」(re-regulation)這項概念,便是嘗試為國家面臨全球化的競爭,提出兩全其美的作法。
所謂「再管制」有四項概念,首先,它認為沒有一項經濟政策是完美的,每項自由化措施都是隱含著機會與威脅,而政府的功能便是要趨吉避凶,讓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其次,「再管制」並不是全面性的自由化,而是政府依照國內產業的性質異同,採取不同的開放或管制措施,來取得國家最大的利益。第三,面對外國產業的進入,政府更應該強化法令制度的健全性,塑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最後,關於國內產業的衝擊,政府應該要積極輔導進行產業升級,以提升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Steven Vogel的「再管制」概念中,我們可以發現,面對全球化、自由化的開放浪潮,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封鎖自己,斷絕與外界的往來,尤其是以外貿出口為主體的台灣。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如何利用自由化的開放措施,降低自由化的產業衝擊,以及爭取國家最大的經濟利益,目前兩岸所要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便是這種概念下的重要產物。
二、簽署ECFA的國內政經效益
從二○○○年以來,整個國際經濟環境產生相當大的轉變。首先,是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方興未艾。二○一○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成形,二○一二年東協加三架構也將正式確立,而在這兩個區域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當中,台灣都被排除在外。東亞市場加上歐盟、美國佔我國出口比例的八十九%以上,台灣無法參與東亞區域整合,這將會大大減弱我國產品出口到這些地區的競爭力。
其次,是中國大陸與韓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大陸是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市場,韓國則是我國最主要的市場競爭者。二○○二年之後,韓國成功地利用中國市場為跳板,將品牌與市場拓展到全世界,反觀我國卻逐漸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而中國大陸在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經濟成長更是全球一枝獨秀,今年更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反觀我國,卻遲遲無法全面進入大陸市場。
因此,我國與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主要有以下三項目的:首先,是避免在這波東亞區域整合下「被邊緣化」。目前在東亞國家當中,只有台灣與北韓尚未與東亞國家簽署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這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產生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透過ECFA這項協議,讓我國產品出口到大陸及東南亞市場,可以和他國一樣享受優惠的關稅待遇,而與日本、韓國及東協國家站在相同的競爭地位。
其次,是從過去以來,我國若欲與世界其他國家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他國明知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有利於雙邊經貿發展,但都因忌憚大陸的態度而遲遲無法簽署。兩岸簽署ECFA之後,大陸將不會再反對我國與他國簽署FTA,這將可以積極推動台灣經貿的「國際化」,並能進一步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門票,而與日本、美國及東南亞國家簽署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讓台灣融入國際經貿體系,成為東亞經貿的重要平台。
最後,是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中國大陸近年來經濟快速成長,內需消費越來越強勁,受限於兩岸經貿現況,台灣企業無法與日韓企業競爭,來分享中國內需市場的大餅,這使得台灣企業的對外發展受到相當大的限制。與大陸簽署ECFA之後,不但可以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更可以讓台灣企業將中國市場作為拓展全球市場的重要跳板,同時也讓台灣成為全球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窗口。
三、簽署ECFA的國際政經效益
二○○八年在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下,美國市場需求大幅減少,但是大陸市場卻逆勢大幅成長,這讓中國大陸市場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兵家必爭之地。大陸市場對於日本企業來說,其重要性有多大呢?舉例來說,從二○○七年七月次貸危機爆發之後,日本對美國的出口便一直持續下滑,但是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出口卻持續上揚。因此,到了二○○八年七月,中國便順勢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場。
在韓國方面,韓國大企業從一九九八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韓國在前十年對大陸投資是以製造業為主體,以歐美等海外市場為主力。但是到了二○○八年之後,卻改以服務業及流通業為大宗,同時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主力。例如,韓國第五大集團樂天企業,便積極收購搶灘中國大陸零售業,希望在二○一二年之前擠入中國前十大超市。
在日本與韓國都逐漸以大陸為主要市場之後,兩岸若簽署ECFA,自然會對日、韓產業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效應,尤其是韓國為我國最主要的海外市場競爭者,其憂心更是甚於日本。特別是今年以來,大陸採購團多次到台灣大型採購,間接衝擊韓國產業在中國市場的市佔率。面對這種情勢,韓國政府擬定FTA戰略,以加快與他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來因應,例如去年與歐盟簽署韓國—歐盟FTA,並將與中國簽署雙邊FTA。
日本方面,日本是我國最重要的技術來源國,台灣許多企業都與日本企業簽訂雙邊技術合作。兩岸簽署ECFA,日本擔心關鍵性技術經由台灣流入中國大陸,因此日本希望在兩岸簽署ECFA之前,能夠先與台灣簽署台日投資保障協定,以維護日本企業的權益。
四、如何趨吉避凶:簽署ECFA的潛在威脅
依照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概念,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必定充滿著機會與威脅。現今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國內討論最多的,便是這項協議對台灣產業的衝擊,對國內農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台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首先,是對國內弱勢產業的立即性衝擊。其實目前兩岸擬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只是一項架構、綱要與目標,具體的內容都必須等待日後再進行協商。但是,針對目前兩岸所迫切需要進入對方市場才能發展的產業,則可以先以免關稅,或以優惠市場開放的條件來進行協商。至於,會受到市場開放的產業,則由日後雙方的協商,來訂定相關的法律規範。政府也可以在這段時間,進行產業升級與輔導,降低市場開放所帶來的衝擊。由此可見,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不但不會對國內產業產生立即性的影響,而且可以對我國亟需拓展大陸市場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助益。
其次,是對國內農業發展的影響。從其他國家簽署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中,我們可以發現,農產品開放都是一項關鍵性的議題。我方目前與大陸協商的內容當中,並不包含農產品開放的議題,因此不會對國內農產品產生衝擊。自從馬總統於二○○八年五月就任以來,我方並未增加開放大陸任何一項農產品進入台灣,而過去所開放的大陸農產品,都是台灣所沒有生產的農業項目,例如木材或是穀類等產品。因此,兩岸簽署ECFA,不但不會對國內農業產生任何影響,相反地,我國可以在ECFA的協商架構下,與大陸建構兩岸農產品智慧財產權協議,以保護國內農民的權益。
最後,則是兩岸簽署ECFA,是否會造成台灣對大陸市場的極度依賴。自從兩岸開始進行ECFA的協商之後,國內有些民眾認為,兩岸簽署ECFA將會讓台灣進一步港澳化。其實以實質的內容來看,兩岸目前所協商的ECFA,與大陸和香港所簽署的「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CEPA)是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因為,我方與大陸所協商的ECFA,只是兩岸特殊的經濟架構協議,只規範兩岸經濟合作事宜,而不涉及主權及政治的協商。我方與大陸協商簽署ECFA,其另一重要目的,是希望在和大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後,台灣能夠與日本、美國及東南亞國家簽署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換句話說,兩岸簽署ECFA並非全部,大陸市場也並非台灣出口市場的唯一,但兩岸簽署ECFA,卻是台灣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開端。
五、結論:ECFA—全球化下的最適選擇
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全球化是國家經濟面臨生存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這從世界上將近兩百個國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可以清楚看出。而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在這波浪潮下,如何趨吉避凶爭取國家最大的利益;另外,自由化也是國家經濟面臨最重要的一項課題,這從世界各國簽署兩百四十七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可以看出端倪。自由化下的市場開放,一方面充滿了機會,一方面也佈滿了威脅,端看政府如何讓機會最大化,讓威脅最小化。
從二○○○年以來,韓國利用中國大陸市場為跳板,不但從金融危機的泥沼當中走出,也成功地將其「現代」及「三星」品牌行銷全世界。反觀台灣在同一個時期,受限於當時政府的政策,讓台灣企業無法在相同的條件上與韓國企業競爭,更讓台灣無法進入東亞區域整合的行列。因此,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將是打開台灣當前經濟困境的最佳方式。它不但可以讓台灣企業進入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更可以讓台灣充分融入東亞區域的經濟整合,這是台灣的唯一機會。
任何一項的經濟政策都會充滿機會,也佈滿威脅。打開中國大陸的市場,進入東亞經濟整合的行列,可以讓台灣經濟注入一股活水,提升台灣的產業競爭力。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會對台灣國內產業產生衝擊,政府面臨這種威脅,早已經訂定好相關的配套措施,例如對於國內弱勢產業不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並積極輔導產業轉型,以降低市場開放的衝擊;其次,建立風險管理機制,對大陸進口商品實施監測機制,並建立兩岸貿易救濟制度;第三,在與大陸簽署ECFA的同時,同步與日本、新加坡及美國協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拓展我外貿空間;最後,啟動貿易自由化產業輔導計畫,對於勞力密集產業爭取延長降稅時間,提供資金協助以及輔導技術升級,利用這波自由化的機會,推動台灣下一波的明星產業。
由此可見,在做好相關的「再管制」配套措施後,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其實是利大於弊,也是我國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的最適選擇,我們應該要勇於開拓台灣經濟成長的另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