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讓「文化」、「創新」、「用心」形塑台灣價值《交流雜誌99年12月號第11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儼然成為經濟大國,過去台灣引以為傲的經濟相對優勢漸失,面對兩岸之間以及全球化的競爭,台灣經濟必須重新尋找新定位、新方向,才能繼續向上發展。
今年六月,兩岸兩會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僅為雙方經貿建立制度化環境,開啟互惠合作之門,同時提升台灣競爭力,加速融入亞洲區域經濟整合,有利全球佈局。但ECFA絕非萬靈丹,台灣若想攀登世界之頂,與其他國家相較長短,還是要從「培養軟實力、強化經濟體質」做起。
「軟實力」是一種潛在、隱性的力量。老子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就是指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一股令人嚮往、為人所接受的無形力量。相較於大陸龐大的經濟總量,台灣能與之抗衡的莫過於「軟實力」,而在眾多軟實力當中,最突出的就是擁有「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大陸歷經十年文革,傳統中華文化受到斲傷,然而台灣不僅傳承先民留下來的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環海,人民的善良勤奮、誠實包容、開放進取,逐漸融合成一個多元創新、兼容並蓄的海洋文化,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多數遊客認為,台灣最吸引人的是人民的純樸、好客、熱情、開放自由的環境、四處潛藏的生命力,以及多元融合的創造力。我們應該善用這股力量,掌握先機,積極拓展文化創意產業,廣納大陸市場和資源,讓台灣經濟轉型,脫胎換骨。
馬總統今年在就職二週年記者會上揭示「六國論」,將「文化興國」列為台灣未來黃金十年的政策指導原則,就是希望藉由政府的力量,積極培育人才,挹注民間資金,協助企業建立品牌,整合行銷與通路,開拓海外市場,帶動台灣整體文創產業的發展,讓台灣的經濟邁向另一個高峰。
提到「品牌」建立,要從台灣的產業型態說起。過去台灣被譽為「製造業王國」,代工產業成績斐然,全世界有目共睹,但隨著全球化的來臨,世界經濟版圖劇烈重組,擁有廉價勞動成本的新興國家紛紛搶食這塊大餅。台灣究竟要如何擺脫代工的宿命,轉型發展更具潛力的產業,「創造自有品牌」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一個可能。
許多數據顯示,台灣在創新能力、專利生產力的世界排名,有極亮眼的表現,對台灣的品牌建立有正向加分作用。近幾年來,台灣青年屢屢在創新比賽中,創造佳績,令世人驚艷。但一個成功的品牌,靠的不單是企業的創新與製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深入人心」,而其關鍵點在於「品質」與「服務」。從代工到品牌形塑,求新、求變的創新能力,是台灣企業建立國際品牌的動力,而提升「Taiwan」價值,更是我們連絡世界的新契機。

回頁首